例谈语文课堂的减负增效

2016-05-14 00:40李洪祥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花草梅花词语

李洪祥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生“减负”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要做到减负但不减质,应立足语文课堂,优化语文教学。笔者结合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变灌输知识为激发愿望

枯燥的讲授和输灌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学习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状态,我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法缩短他们已有的经验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差距,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梅花》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课文,上课伊始,我便启发学生回忆本册教材中的《十二月花》一课,引导他们背诵朗朗上口的儿歌:“正月水仙香又香,二月迎春花儿黄……”由于是熟课,学生的兴致一下被调动起来,在有节奏的诵读中,学生又一次熟悉了四季花卉的不同特点,为学习《梅花》一诗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和感情铺垫。这样以花引花的导入,使学生自然入境,毫无生涩之感。

只有真正打动学生,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意犹未尽,如果引导得法,还会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课外的阅读之中。

变机械记忆为感悟体验

同样以《梅花》一课为例。教材中安排了两个生字——“独”和“暗”。如何随文完成这一课的识字任务呢?如果采用机械的记忆方式,学生对于这两个不太常用的汉字以及随之扩充的众多词语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在设计此课时,我动了一番脑筋。通过认真地解读教材,我发现“独”和“暗”这两个字恰恰是这首古诗的“文眼”,梅花与其它花草的最大区别不就是它能“凌寒独立”“暗送清香”吗?于是,我决定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体会两个字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词语。我具体设计了两个问题:

问题1:别的花草为什么不和梅花一同开放?

结合这个问题,我启发学生随文阅读体会只有梅花才能耐住严寒,独立寒冬,从而感知“独自”是只身一人的意思。在随后的扩词中,学生便自然地说出并了解“独立、孤独、独生子”等词语了。

问题2:“暗香”是一种怎样的香气?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为学生出示了字典中关于“暗”的两个义项供他们选择:1.不亮,没有光;2.隐藏不露的。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暗香”是一种不易察觉的、淡淡的香气,从气味的角度又一次认识了梅花,也体会到了词语的含义。在接下来的扩词环节中,学生结合两个义项,说出了“暗地、暗处、黑暗、暗下来”等很多词语,这是一种理解后的词语积累。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学生真正感悟了词语的含义。这避免了学生课下不必要的死记硬背和频繁的机械抄写,减轻了他们的身心负担。所以,识字教学不能简单地一抄再抄,而要从根源上着手,让学生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得到营养,享受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变讲授分析为自主学习

忽视学生自主体验的讲授分析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成长。为了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我结合《梅花》一课的课题设计了一个统领全课的问题:阅读诗文,想一想梅花和其它花草相比有什么不同?问题一出,学生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积极地读书标画,进入深度思考。在接下来的交流汇报中,学生各抒己见,并能结合文本找到根据。通过这种主动式的学习和交流,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梅花“独立寒冬,暗送清香”的特点,并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诵读深情地表达了出来。在课后反馈中,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成功地完成了诗文积累的任务,而且学生们还兴趣盎然地阅读了更多描写梅花的古诗,如王冕的《墨梅》。

语文教材中要求积累的篇章段落很多,如果能在课堂上通过理解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掌握,那么,课下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的重复抄写的现象就会减少,而留给学生课外自由阅读、体验读书乐趣的时间就会更加充裕。

编辑 肖佳晓

猜你喜欢
花草梅花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爱护花草
勿摘花草
梅花
花草春夏
梅花引
一枚词语一门静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