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
摘 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重视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生态文明与人们生活越来越贴近。而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他们的目前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会影响未来的行为,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提出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的对策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识;对策;分析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革命。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2013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上,被正式写入决定案文。21世纪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世纪,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键要靠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大学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同时,大学生又是一个有着较大可塑性的群体,他们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慢慢摆脱依赖,逐渐走向独立,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对其他人和周围环境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考虑到各方面因素,也需要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实际,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不断发挥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宏观教育机制,形成有效合力。
一、创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促进高校生态文明进步
1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起来,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是让大学生多了解一些中外关于生态环境的经典著作及理论,可以多介绍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理论。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生态作品一方面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国情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中。学校课堂是大学生获得生态文明知识、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方式。高校要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相关理论知识充实到教材中,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作为讲授重点,在专业课的教学也要中渗透生态文明知识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充实大学生生态保护的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将保护环境内化为一种道德上的自觉,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
2 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
学校和谐的生态人文环境促进浓厚生态文明氛围的形成,能够促进大学生生态文素养的形成。
首先,学校领导和老师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学校领导和老师在工作中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将生态环境保护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其次,营造绿色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土壤,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对学校环境更加爱护和珍惜,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将保护环境作为自己自觉意识和文明习惯。大学生应该树立起生态道德意识,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如浪费水资源、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破坏公共设施、随地吐痰等等,做到节水、节电、节能,减少污染和浪费,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
学校多开展有关生态环境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体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可以邀请生态学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主题讲座,学校团委引导学生组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社团,开展主题讲座,班会,展览等多种形式,可以利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环保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由校内到校外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如举办环保知识竞赛、环境宣传演讲比赛、开展节约用水、用电,回收废电池、垃圾分类处理的活动,增强大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
二、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切实有效地校外措施
1 建立社会、政府、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
社会、政府、家庭分工合作,切实履行各自的教育职责,形成一股合力。开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高校责无旁贷。社会和政府也应积极积极宣传,共同负责,不论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还是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对我国生态文明现状有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规范自己日常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影响具有灵活性、潜移默化和持久性特点,更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生态意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言传身教使孩子良好的环保习惯,提升环保理念,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让环保责任感深入孩子生活的方方方面。
2 利用媒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
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影视等媒体的作用,推动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全面,覆盖面广泛的舆论引导格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据有关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经达到96.1%。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必须紧紧抓住网络这个阵地。我们可以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专业网站,充分利用社交软件,网络社团、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等,构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板块、生态环境知识普及板块、环保技术交流板块等等,还可以借助高校BBS、贴吧,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发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倡议、建立生态文明传播、教育、交流为一体的网络互动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和谐可持续发展。
3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加快建立由政府发挥主导,企业、公民广泛参与的环保综合管理体系。完善环境和资源立法,适时出台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调动各方面力量,建立环境保护责任机制,鼓励企业和公民广泛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支持,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周生贤.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
[2]刘仁胜. 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陈晓东.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路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5-23.
[4]刘铮.《生态文明意识培养》 [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人民出版社,2011.
[6]李亚青 李亚坤.浅论大学生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培养[J].河北农业大学.2010.10.
[7]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8.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