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6-05-14 05:42郑亚荣
新课程·小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佳句习惯读书

郑亚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阅读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它能够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才会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习的兴趣带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热烈,这时的学生才会“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只有思维活跃了,学习欲望就会倍增,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因此课堂伊始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带到意境之中去。例如在教学《在夏天里成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启发谈话:同学们,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在这个充满多彩浪漫的季节里,万物都在生长,你感受到了吗?这时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说:我感受到了夏天的玉米在成长,每一天都有新变化;有的说:我感受到了鲜花在成长,开始才发出几片小叶,不几天就枝繁叶茂,鲜花盛开;有的说:我感受到了小麦在成长,不几天就泛黄,抽出麦穗,随后变成一片金黄的麦浪……于是老师因势利导: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走进夏天,感受万物都在夏天里成长!这时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课堂气氛很活跃。

二、教给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的课堂去培养,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加以引导,使学生会读书,爱读书,在阅读中得到享受。

1.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环节是学生还没有听老师讲解的前奏,它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来完成某些学习任务,为学习新课扫清障碍,打好基础。这里学生合理地使用预习卡很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卡,预习卡的内容要求学生独立来完成,因此设计要有可操作性,内容可分为几大块:自己多读几遍课文,把我会认的字找出来写几遍,把我会写的词找出来写两遍,找出我欣赏的句子有哪些,摘抄下来,我对课文的作者了解多少,我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阅读习惯,会读书,会思考。

2.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

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还要会思考,爱思考,这样边读书边思考,就会有所感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阅读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会思考,会读书。每节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学路导航,学路导航就是为学生阅读起到引领的作用,使得学生阅读少走弯路。例如在教学《苦糖》时,教师设计这样的学路导航:(1)在课文圈出描写我对糖很馋动作的词,写下来读读。(2)在课文中画出我对糖很向往吃到嘴里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的心情如何?(3)体会课文题目《苦糖》含义,带着你的理解说说你的感受。

3.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动笔思考的好习惯,学生边读书要边做笔记,在课文中印象深的句子旁边做上批注,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会避免读课文的同时只是流于表面,使得学生对课文有所感受,学会思考,这样课堂上才会交流读书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去品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产生心灵的碰撞,情感的升华,从而使阅读达到一定的高度。

三、拓展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内,还应拓展到课外,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欣赏读书

教师可采取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例如开展美文欣赏,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经典美文的内涵情感,使得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有所感受,陶冶情操,感受读书的乐趣,让书香伴我成长。

2.摘录佳句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要求学生把文章中的佳句摘录下来,开展我的精彩佳句欣赏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佳句的同时感受到美的气息,愉悦心情,开阔视野。

3.读书竞赛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读书内容,教师可以举办多种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演讲,读书报告会,读书故事会等活动,使得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加以理解,得到升华,激发情感。

总之,阅读教学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多种的活动,来调动学生读书热情,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所感受,陶冶情操,产生心灵的碰撞,使心灵受到震撼!

参考文献:

李由美.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J].华章,2011(27).

猜你喜欢
佳句习惯读书
好词佳句大翻身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佳句碎碎念
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