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玲
摘 要:航空产业发展和航空都市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航空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必须融入产城融合的理念。国际航空著名经济区的实践经验证明,走产城融合道路是各航空经济区的共同选择。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具备良好的产城融合基础,应借鉴国际经验,确定产城融合发展对策。
关键词:产城融合;航空经济区;航空产业;航空都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6-0094-03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明确提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要发展成为航空产业和现代都市有机融合的现代航空大都市。产城融合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航空经济区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
(一)航空经济区与产城融合的界定
航空经济区是指在航空运输业的带动作用下,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等生产要素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走廊沿线地区集聚,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
产城融合要求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将居住、商业、生态、文化、休闲、娱乐、创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产业园区发展中,形成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产业园区乃至新城。
(二)航空经济区产城融合的作用机制
1.航空产业促进航空都市发展。在空港周边既分布着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如飞机修理与维护、航空食品加工、航材供给、航空货代物流等,也分布着利用航空运输的生产制造企业,如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等。当这些产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的程度时,研发机构或科研单位会被吸引过来,空港聚集的大量客流、物流和信息流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很多的商业机构会在空港周边布局,空港便捷的交通服务,满足了频繁的商务交流的需求,促使会展中心、呼叫中心在此发展。各行业的从业人员要居住在空港周围,大中小型零售商店、购物中心和社区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便利的生活条件会带来劳动力的进一步集中。空港及空港周边地区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航空都市。
2.航空都市促进航空产业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形态,航空都市具有以下特征:人口构成合理、配套设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精神文化丰富、社会公平安定、自然环境优美、人工环境协调、经济发展繁荣、人际关系和谐、管理体制高效。这种新型城市形态必然对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人才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由于经济繁荣,航空都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好的生活条件,于是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聚集,航空产业内部就业结构优化,航空产业优化升级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航空都市孕育着很多高回报率的投资机会,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信息、技术等资源伴随着高素质人才和资本也汇聚到航空都市。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集聚,为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条件,航空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国际著名航空经济区产城融合的实践
(一)国际著名航空经济区产城融合的实践
仁川航空经济区、孟菲斯航空经济区、史基浦航空经济区都是国际著名航空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都走了产城融合的道路。
仁川航空经济区通过绿化、配套设施、休闲设施的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办公和生活环境,设有国际商务中心大厦和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会议中心、高级宾馆等设施。仁川航空经济区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休闲设施齐全,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聚集于此。
联邦快递落户孟菲斯促进了该地区航空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医疗设备、生物医药、电子通讯等制造业的发展,孟菲斯经济快速发展。孟菲斯机场周边出现了工业区、商务区、娱乐休闲区、高尔夫运动场、零售商业区、高档住宅区等等,孟菲斯机场变成举世瞩目的航空大都市。
航空服务、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是史基浦航空经济区的主导航空产业。史基浦房地产业发达,零售业闻名全球,设立有学校、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高尔夫球场、酒店、休闲娱乐中心等等。史基浦航空经济区,是世界上航空都市建设的典范。
(二)国际著名航空经济区产城融合的经验总结
合理构建航空产业结构。各航空经济区在考虑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各产业之间协调、配合,保证航空经济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积极发展服务业。各航空经济区一方面大力发展航空运输、物流、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航空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高航空经济区生活便利化水平。
大力发展高端房地产业。航空经济区发展初期房地产主要服务于航空产业体系,其功能主要是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航空经济区发展之中后期,更多非产业内的人群受航空大都市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所吸引到航空经济区定居,房地产的功能逐渐转为高端居住功能。
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各航空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都积极推进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城市道路、排水、污水处理、防洪、照明、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建设并管理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对于航空经济区城市功能、质量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三、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产城融合的基础
(一)航空产业发展迅速
航空物流业发面:郑州机场的客运航空公司26家,开通客运航线133条;货运航空公司17家,开通货运航线32条;UPS、FedEx、空桥、捷运国际等知名物流和货运代理企业入驻郑州机场。高端制造业方面:有富士康、中兴、天宇、创维等手机生产企业,2014年全区手机产量约占全球供货量的1/8;生物医药企业1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穆尼飞机零部件制造项目落户实验区,友嘉精密机械、正威科技城等项目开工建设。现代服务业方面:获批成为国家“自产内销货物返区维修业务”试点,启动“国家移动通信设备检测重点实验室”建设。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良好
2015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继续新开、续建道路;完成兰河公园、梅河公园、青年公园以及南水北调干渠实验段、部分主干道两侧生态廊道建设;启动第二水厂一期、第三污水处理厂一期、河西南区热源厂以及两座变电站建设,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工程、南区天然气调压站建设;新建、续建学校29所,新增学位3.3万个;河南省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急诊、儿童病房上半年投入运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门诊楼开工建设;新开工郑州中医院港区分院、中医骨伤医院等项目。
(三)空间布局规划合理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按照“三区两廊”的布局空间规划。航空港区:主要包括机场及其周边核心区域,重点布局发展航空运输、航空航材制造维修、航空物流、保税加工、展示交易等产业。城市综合服务区:位于空港北侧,建设高端商务商贸区、科技研发区、高端居住功能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位于空港南侧,建设航空科技转化基地和航空偏好型产业发展区。沿南水北调干渠生态防护走廊:在南水北调主干渠两侧建设沿岸森林公园、水系景观、绿化廊道,打造景观带。沿新107国道生态走廊:在实验区新107国道两侧,规划建设防护林带,形成生态景观长廊。
(四)人才汇聚政策完备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制定了人才汇聚政策。鼓励企业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实施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对高端人才,按照所缴纳的工资性收入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奖励,对高端人才直接创业或成立的高科技公司给予担保贷款支持或予以贷款贴息支持;对成功转化的国家重点科技成果项目人才团队,给予奖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孵化器、加速器;对产业发展和地方税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可获得年薪奖励;高层次人才可享受购房补贴、免费居住、租房补贴等优惠政策。
(五)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完备
河南省给予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财政政策支持。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地方收入全留,由实验区统筹使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实验区发展规划、前瞻性研究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验区享受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现行的各类财政扶持政策,支持投融资公司参与实验区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实验区建设,推动央企、省属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实验区机场设施、通用航空设施和铁路、公路、信息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城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提升开发建设水平
坚持“规划先行”理念,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 年)》的基础上,启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搭建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注重规划实施,坚持以规划引导建设,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按规划功能区域和控制指标整体推进开发,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
(二)全球定位,创新招商方式,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应倡导“择商选资”理念,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基地型、旗舰型项目作为招商重点,瞄准世界知名企业及其关联项目,引进位居航空产业核心地位的龙头项目。积极拓展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建立招商决策咨询、产业项目管理、重大项目领导分包、例会协调推进、项目评审等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三)科技兴区,注重载体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必须加快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型。实验区要进一步集聚科技和创新资源,优先支持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要围绕信息技术、生物制药等重点领域,培育产业创新集群。加大科技投入和载体建设力度,积极创建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建设科技园区。积极推进与科研院所、产学研联合体和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广泛合作。
(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必须加强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在招商环节,推行绿色招商,对能源、资源消耗高、环境风险大的项目实施一票否决;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处理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五)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航空都市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应始终坚持发展与惠民相结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试点,形成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加大卫生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水平,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力度,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场地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六)学习借鉴,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国际影响力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应借鉴著名航空大都市产城融合建设的成功经验,建立体现实验区特点、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有序、高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工作推进机制,优化实验区职能设置和组织架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2] 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4):58-62.
[3] 谷人旭.现代都市由产城分离到融合的理性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2013,(3):13-18.
[4] 郭丽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的产业定位于培育要素[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6):98-100.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