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民
我们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不能单靠“教”,也不能是单纯的“学”,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先学后教,先练后导”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效。
一、利用好课前的“情感互动”
有的老师可能感到好奇,这师生互动不都安排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吗?开头我也是这样想的,但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当年我在镇名师班上的公开课,那时大家对课前的师生互动了解的不多,接触的更不多,那天我讲的课文是《五彩池》,说真的,我对那节课的感觉是挺不错的,在课堂上,我首次使用了课前师生的“情感互动”。
那节课是杜阮镇名师班的课堂竞赛,我讲的课文是《五彩池》,由于是到别的学校借班上课,因而我对那个班的所有情况都不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我的课有兴趣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这些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着,也作为我在备课过程当中的一个主要的考虑问题。后来,我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设置悬念”。于是在当所有的学生都坐好后,我挑了一个看上去较为聪明的学生,然后在全班目光的注视下,慢慢地走到他的身边,俯下身,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话。这时候,其他的同学都对我说的话很有兴趣,这个时候我才说:“大家想知道我跟他说了什么吗?”“想!”“那么我们一起把这节课上好,然后让这位同学告诉大家答案,好吗?”“好!”就这样,我用“设置悬念”的办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上来,在我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的引导下,这节课上得很不错,下课前,那个同学在全班的掌声中告诉了同学们我跟他说的话——老师相信你和其他的同学一样聪明,一定要把这节课上好。就这样一句话,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这节课最后还拿了竞赛的第一名。
课前与学生进行情感互动能让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时候。
二、组织好课上的“教学互动”
教师要在备课中设计好互动时的高质量问题。只有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给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打下基础。就拿我在上《桃花心木》一课的时候,课文说到了种树人不定期、不定量地给桃花心木浇水的时候,我就把在备课中设计好的问题亮了出来,“假如你就是种树人,你就在种这些桃花心木,你会怎样做?”这问题一提出来后,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我也会像种树人那样,不定期、不定量地给桃花心木浇水,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它。”,有的说“我没种过桃花心木,不知道它的生活特性,我不敢冒这个险,还是像种其他树林一样,进行定期的管理,才能让它长好。”“有的说,这桃花心木太难伺候了吧,倒不如砍了,种上速生桉,种下就不用管了,就像我二叔的那样,几年就翻本了,现在是经济时代,只能这么做。”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课也就活跃了,道理也就明白了。
放飞学生的思维,给他们互动的机会。要问起我们当教师的最怕什么,大家一定会说:“怕学生学不会。”没错,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问题,那究竟学生的知识是我们教师教会的还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呢?当然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了,相信这一点大家也不会质疑。但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们真能这样做吗?其实不是的,因为我们有压力,所以我们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时确实是太少了。比如说,老师问:“同学们知道《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中,为什么残疾青年要骗我,买我的草呢?”这个问题在开始接触的时候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看课文,读课文,去思考,去体会,去交流,去讨论,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能像有的老师那样,担心学生搞不懂,学不好,出示问题后自己就马上讲出答案“这就是为了让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在残疾青年的书摊前看书。”如果这样做的话,既锻炼不了学生,也加重了老师的负担,更可怕的是如果一旦养成了习惯,学生以后遇到什么问题都没有了独立思考的动力和能力。
适当地进行课后的“延伸互动”。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就先让学生喜欢你,这句话讲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课后的时间也是跟学生互动的好机会,有时收到的效果还是蛮不错的。我就是利用了每一组课文的“口语交际”与学生进行课后“延伸互动”的,有时我会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小组之间进行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做得好,然后给他们加分,一个小组里加的分都是一样的,这样的好处是增加了小组内的凝聚力,也让各小组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助于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理解知识点。
责任编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