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苏鄂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程度研究

2016-05-14 05:41李华锋袁勤俭
现代情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省市社会科学国际化

李华锋 袁勤俭

〔摘 要〕从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国际论文发表、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参加国际会议、主办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承担国际项目等多维视角,分析京沪苏鄂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程度,可以发现其呈现出“五省市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学科间国际化程度差距较为明显”、“高校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和数据库数量较少”等特征,因此国内高校应积极与国际学术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交流合作,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提升国际化程度。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6-0133-07

〔Abstract〕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of Universities in provinces and cities including Beijing,Shanghai,Jiangsu,Hubei and Shaanxi in terms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organizations,pub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papers,sponsoring,hosting and attend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organizing internationally influential journals,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programs etc.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exist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 among the above five provinces and cities,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bjects are even striking.In addition,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ly influential journals and databases hosted by these universities are fairly small.Therefore,strategies,such as multi-channel and multi-level cooper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academic institutions,“Going out”and“Bringing in”polici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Key word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ternationalization;level of development;Beijing;Shanghai;Jiangsu;Hubei;Shaanxi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随后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等配套文件对如何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进行了全面规划。这引起了学界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这些有关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发展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类:①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论文的定量分析。Herrero-Solana和Rios-Gomez(2006)[1]、Mukherjee(2010)[2]、何小清和徐松(2008)[3]、刘莉和刘念才(2009)[4]、姚乐野和王阿陶(2015)[5]、华薇娜和刘艳华(2009)[6]等学者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高校在SSCI、A&HCI中的发文数量、来源期刊、国际合作、学科分布、机构分布、文献类型以及论文语种等进行定量研究,以文字描述、表格陈列的方式分析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程度。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和推进措施的研究。韩亚菲(2015)通过对某综合性大学学术人员的访谈,结合文献研究,讨论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国际发表中的影响因素[7];张保生(2007)则依据瑞典、芬兰和挪威三国的经验,指出提高与国际研究机构的合作水平、注重科研质量、鼓励在国际上发表论文、鼓励与国外学者合作发表论文等可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国门[8];Munoz(1980)研究了智利的经验后,指出构建国际合作研究基地是智利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的有力举措[9]。由前述可知,现有成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论文的定量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和推进措施的研究。然而,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程度还可以从参与国际组织,承担国际项目等多方面、多指标综合探讨。为此,本文拟以京沪苏鄂陕五省市高校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参加国际学术组织(京沪苏鄂陕分别选择了两所985高校)、院系参加国际学术组织(京沪苏鄂陕的所有985高校)、国际论文发表、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和承担国际项目等多维度分析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程度。

2 国际化程度分析

2.1 个人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分析

参加国际学术组织,能够促进顶尖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传播交流。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个人参加国际学术组织的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水平。个人参加国际学术组织主要指高校教师在境外学术机构任职,如高校兼职教授、期刊编辑、协会成员、理事等。利用相关院校网站收集数据,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北京335人高居榜首,上海290人位居第二,湖北215人、江苏142人、陕西72人。陕西有2个学科,江苏、湖北各1个学科未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处于劣势地位。总体来看,经济、管理、法学和文学领域国际化参与度较高,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相一致,而教育、历史、哲学和艺术国际化程度较低。

2.2 院系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分析

院系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可以促进国外优秀研究成果在我国的传播和交流,加快推进我国高校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接轨的进程。通过对五省市985高校相关院系网站查找,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领域2所高校的2个院系参加6个国际学术组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上海对外开放程度全国第一,与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比较密切;江苏985高校仅参加1个国际学术组织,陕西尚无相关院系参加国际学术组织,落后于上海、北京和湖北。

2.3 国际论文发表分析

国际论文发表数据来源于SSCI和A&HCI,2005-2014年五省市相关数据如表3所示。北京的发文量在5省市中遥遥领先,每年发文量都接近或超过其他4省市之和。北京985高校的数量居全国之首,加之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使得其国际化发展程度和意愿最高。上海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具有相当高的国际化程度及对外开放程度,其国际论文数量远远高于苏鄂陕。江苏、湖北发文数处于中间位置,在5省市中陕西处于落后位置。近三年国际论文发表平均增长率北京119.54%、上海123.28%、陕西124.09%、湖北128.08%、江苏134.25%,江苏增长率处于领先位置,可见其国际化步伐正不断加快,相比较北京的增长率5省市中最低。

用平均引用量衡量发文质量,2005-2014年5省市高校每篇论文的均被引用量,如表4所示。北京地区不仅发文数量最多,而且质量最好;上海发文质量并未因数量增加而下降;陕西在五省市中的发文数最少,但是发文质量处于中间地位;湖北省的发文质量则一直处于落后的位置,其数量虽胜陕西,但是质量却有待提高;不同于发文数量的稳定增长,江苏的发文质量接近五省市的平均水平。

通过对查询结果进行整理,选取2005-2014年间发文量大于200的一级学科作为该省的优势学科,结果如表5所示。在哲学社会科学的8个一级学科中,北京优势学科数量以6个居首,上海以5个居次,其余3省优势学科数量分别为湖北4个、江苏4个、陕西3个,优势学科数量同发文数量情况基本一致。

2.4 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分析

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会议在线,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2010-2015年10月期间,5省市高校主办或承办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国际会议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各学科国际会议数北京均为第一,北京各学科会议总数接近甚至超过其余四省市之和。上海以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相关会议为主;江苏、陕西则以历史学、文学相关会议为主,这与南京、西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陕西高校在经济学方面的主办的国际会议明显增多,这与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有很大关系,陕西高校应抓住机会,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湖北高校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总数在五省市中最少,应加快国际化步伐。

各个省内高校间主办或承办的国际会议数量差异明显,如江苏共举办历史学国际会议25次,南京大学14次,占总数的50%以上;湖北共举办管理学国际会议15次,武汉大学7次,占总数的46.7%;陕西共举办管理学国际会议10次,西安交通大学7次,占总数的70%。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数量在该地区排名靠前的高校,北京地区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地区的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地区的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北地区的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地区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2.5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分析

以发表会议论文作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依据,选取WoS中的社会科学国际会议论文库作为来源数据库,据统计2005-2015年11月23日期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表7所示。从参会数量、研究方向和WoS类别数来看,北京参会数量最多,研究内容最为丰富,陕西参会数量、研究方向最少,湖北会议发文量最多。

从会议名称来看,工程和商业管理国际会议是京沪苏鄂陕学者参与较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在首届和第二届工程和商业管理国际会议上北京地区学者共发表276篇论文,上海103篇、陕西103篇、湖北166篇、江苏63篇。此外,5省市参与较多的国际会议还包括:北京地区,建设和房地产管理国际会议(209篇)、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学术会议(180篇);上海地区,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系统动力学会议(153篇)、13届国际交通科技年会(93篇);江苏地区,建设管理和房地产促进国际学术讨论会(81篇)、建设和房地产管理国际会议(68篇)、青少年健身与健康国际会议(67篇);湖北地区,创新与管理国际会议,最近十次会议共发表论文2184篇,4次武汉电子商务会议共发表论文538篇;陕西地区,建设和房地产管理国际会议(114篇)、西安建筑与技术国际会议(80篇)。

从参与机构看,5省市高校发表会议论文量前三的为:北京地区的北京交通大学(1 406篇)、中国人民大学(689篇)、北京师范大学(459篇);上海地区的同济大学(547篇)、上海交通大学(364篇)、东华大学(358篇);江苏地区的河海大学(456篇)、东南大学(352篇)、中国矿业大学(253篇);湖北地区的武汉理工大学(3 139篇)、武汉大学(1 551篇)、华中科技大学(899篇);陕西地区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58篇)、西安交通大学(359篇)、西安理工大学(192篇)。

2.6 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数据库分析

选取京沪苏鄂陕高校主办且被SSCI和A&HCI收录期刊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从主办地来看,7种期刊中京鄂高校联合办刊1种、北京3种、湖北2种、上海1种。从收录时间来看,较早被收录的期刊有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文学研究》和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由此可见,京鄂高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国际期刊不仅种类较多而且收录时间较早。从学科门类来看,共涉及6个学科门类,经济学、国际关系各2种期刊。从最新影响因子来看,北京大学赞助出版的《组织管理研究》影响因子最高,其次是上海体育学院主办的《运动与健康科学》,究其原因是主办单位准确定位办刊宗旨,精确把握国际学术前沿,以及期刊主编、编委会和审稿人国际化的设置和要求[10]。休闲、体育、旅游上海体育学院注:未找到《外国文学研究》影响因子,《组织管理研究》由北京大学赞助出版。高校研制或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库较少,主要有清华大学开发的中国知网、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数据库;南京大学主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武汉大学研制的长江资源库。中国知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较大,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美国白宫等海外用户600多个,拥有读者近2 500万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研制比较成熟,已被国内哲学社科学界所认可,并被国际学者所关注。

2.7 承担国际项目分析

2005-2014年间,京沪苏鄂陕高校共申请自然科学基金中管理科学领域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358项,如表9所示。其中,北京地区190项,占总体53.1%,上海地区63项,占总体17.6%,江苏地区61项,占总体17%,湖北地区23项,占总体6.4%,陕西地区21项,占总体5.9%。申请该项目的北京高校主要为清华大学(67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5项)、北京交通大学(21项)、北京大学(20项);上海高校主要为上海交通大学(22项)、复旦大学(21项)、同济大学(10项);江苏高校主要为南京农业大学(25项)、南京大学(14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项);湖北高校主要为华中科技大学(12项)、武汉大学(7项);陕西高校主要为西安交通大学(14项)、西北大学(5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也是我国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一项重要代表。据统计2010-2014年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共立项279项,京沪苏鄂陕高校共承担135项,北京112项,占总数的82.96%,是我国学术外译的中坚力量,如表10所示。其次是上海12项,苏鄂陕不足总数的10%。从立项年份来看,北京和江苏是最早关注学术外译领域的地区,在2010年就有立项,而上海、陕西和湖北在近两年才开始关注该项目。同时,北京地区近两年立项数目略有下降,其他地区申请该项目逐渐增多,表明学术外译领域开始受到更多地区学者的关注。

从立项机构来看,在北京地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5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8项)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4项)是承担该项目的核心机构,近年来共承担77项学术外译项目,占该地区总数的68.75%,此外清华大学(7项)和北京大学出版社(7项)也是该项目的主要承担机构。在上海地区,复旦大学(6项)占该地区外译项目总数的50%。苏鄂陕承担外译项目的高校,江苏地区为南京师范大学(1项)、南京大学(1项)、江南大学(1项)和南通大学(1项);陕西地区是陕西师范大学(2项);湖北地区为武汉大学(2项)、华中师范大学(2项)和湖北大学(1项)。

3 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京沪苏鄂陕高校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等文件精神,科学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国门”取得较大的成果。五省市高校发表国际论文稳步增长,2014年(5 423篇)是2005年(435篇)12倍之多;国际化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5省市仅10所985高校就有1 054人参加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常态化,如湖北2005-2015年共参加431个国际会议,发表国际会议论文9 252篇。通过京沪苏鄂陕5省市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受到国家的战略重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正蓬勃发展,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然而,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3.1 5省市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从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国际论文发表、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承担外译项目总量指标来看,江苏、湖北、陕西、上海与北京存在较大差距,如2010年以来北京高校主办或承办相关国际会议共715次,湖北只有71次,仅为北京的9.9%;5年间北京高校共承担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12项,沪苏鄂陕高校共承担23项,仅是北京数量的20.5%,可见5省市高校国际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国际化发展水平较低的高校,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人材物实际情况,地方社会发展特点以及办学宗旨、章程和目标,广泛借鉴国际化成果丰富的高校经验。首先,加强国际化的顶层设计,以人才国际化作为高校国际化的中心任务。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贯彻《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引进和培养计划。通过经费投入、科研制度的创新管理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完善,一方面引进和吸引专业建设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其次,教学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的保证。高校应科学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通过创造条件开设全英语授课课程或专业,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共享优秀教学资源等措施,提高本土学生和留学生培养质量,将高校打造成造就世界人才的工厂,改变我国留学生数量输出远远大于输入的尴尬局面。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开设的全英文课程均超过100门;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成立专项资金资助全英文教学。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是高校国际化必由之路。高校紧紧围绕自身专业发展需求和经费拥有状况,通过前期对合作机构的考察、甄别和筛选,选择办学目标相近,优势互补的国际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在学生国际化培养方面,如签订交换生培养协议,合作办学以及设立海外分校等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国际化思维品质;在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通过设立海外研究机构或实验室,建立定期互访交流机制,合作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共同承担国际项目等等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学术交流,而非停留在喊口号层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国际化视野,增强学校国际化潜力。

3.2 高校学科间国际化程度差距明显

从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国际论文发表、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单项数量指标来看,5省市高校的优势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排名靠后的为历史学、艺术学、哲学。学科间差距明显,如上海两所高校共290人参与国际组织,其中管理学方面67人,而艺术学方面仅13人;10年间,5省市高校共发表经济学论文6 011篇,艺术学论文105篇,约为经济学的1/60,可见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差距明显。

高校各学科整体国际化发展,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开放、文明的国际形象,让世界读懂中国。为此,高校在保持和发展自身优势学科的同时,应该加强弱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的建设。第一,加速推进学科基地、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关键途径。通过凝练学术科研方向,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平台,加速推进科研成果试验、推广和转化或发挥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服务决策的智库功能,促进学科国际化发展。如2012年同济大学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校区建立了我国首个艺术学科海外校区,打造该校在意大利乃至欧洲的高水平人才交流培训基地,多方面引进整合国际化教育资源,为学科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境外条件。第二,构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文化成果是学科发展的根本保证。围绕中央文化强国战略,制定科学的学科发展体系,以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与时俱进的建设内容为研究导向,挖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如大型文献、资料和历史档案的整理与数字化建设,通史通论的综合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等。通过新的范式和方法,发掘、构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代表国家水平的优秀文化成果,利用SCI和SSCI收录期刊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促进弱势学科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3.3 高校主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和数据库数量较少高校主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数据库数量较少,被SSCI和A&HCI收录的期刊不足10种,且影响影子较低。江苏、陕西两个教育大省,尚无被SSCI和A&HCI收录的期刊,上海也仅有1种被收录期刊,具有国际影响的数据库寥寥无几,这与5省市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不对称。

高校尤其985、211高校应整合优势资源,积极研究国内外成功案例,广泛吸取被SSCI收录的优秀期刊的国际化办刊经验,如《运动与健康科学》期刊采用国际同行评审机制,编委会成员由亚洲、北美、欧洲及澳洲等地区国际体育学术界20余位知名教授专家组成;国内影响因子最高的《组织管理研究》编委会成员由来自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盛顿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剑桥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等20多所国际著名科研院所的3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关注点为世界各新兴经济体,而并非仅局限于中国,期刊国际化特征显著。积极引进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海外大型公司经营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通过对现有资源整合、重组以及与海外出版机构合作办刊等市场化方式,赶乘“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计划”东风,创办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英文版期刊、数据库和网络平台。通过对期刊宗旨精准的国际化定位,论文主题和质量的高水平国际化要求,主编及编委会其他人员的国际化设置,杂志社的国际化市场运作等,创办一批被SSCI和A&HCI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的学术期刊,积极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向世界,让全世界读懂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成果。

4 结 论

本文以京沪苏鄂陕5省市高校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参加国际学术组织、院系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国际论文发表、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和承担国际项目多视角对比分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程度。通过分析发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发展中存在京沪苏鄂陕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在一些数量指标方面,沪苏鄂陕与京存在较大差距;优势学科分布集中且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间国际化程度差距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数据库数量较少等问题。站在十三五规划新的起点上,高校应积极实施走出国门计划,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提升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发展需要政府、高校以及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相互协调,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Herrero-Solana V,Rios-Gomez C.Latin American production in biblioteconomy and document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1966-2003[J].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2006,11(2):152-159.

[2]Mukherjee B.Assessing asian scholarly research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a quantitative view as reflected in web of knowledge[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0,36(1):90-101.

[3]何小清,徐松.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年代分析——基于SSCI、A&HCI(1956-2006)的定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3):141-144.

[4]刘莉,刘念才.1978-2007年我国SSCI论文发表的基本态势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10):1590-1594.

[5]姚乐野,王阿陶.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分析:基于“985”高校在Web of Science期刊发文引文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1-120.

[6]华薇娜,刘艳华.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基于SSCI和A&HCI的数据调研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30-34.

[7]韩亚菲.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际发表中的若干影响因素:基于某大学十余院系学术人员的访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7):21-26.

[8]张保生.北欧三国科学研究体制考察印象[J].中国高等教育,2007,(9):61-63.

[9]Munoz,H.Social-science in chile-the-institute-of-international-studies of the University-of-chile[J].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1980,15(3):186-189.

[10]范皑皑,徐阳.SSCI收录中国期刊的发展及其影响力(一)——基于学科视角的比较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1):71-74.

猜你喜欢
省市社会科学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