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乐
摘 要:为了寻找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杀菌剂,以及确定合适当地的用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时期,并研究药剂防治的其他有关问题,必须进行一定的田间试验。现将有关3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E防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方法做一介绍,供科研人员在农药试验时参考。
关键词:3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E;水稻纹枯病;试验;效果
一、试验目的
3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E是新乡市莱恩坪安园林有限公司提供的一种杀菌剂。受其委托,于2015年在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王坑村进行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以明确该杀菌剂田间实际防病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
二、试验条件
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试验对象: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试验作物品种:水稻,品种:金两优33。
2.环境条件
试验地点: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王坑村,水稻纹枯病常发病田。
试验地为壤质土,肥力中等。正常肥水管理。生育期为水稻分蘖期。
三、试验设计和安排
1.药剂
(1)试验药剂。3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E(新乡市莱恩坪安园林有限公司)
(2)对照药剂。50%咪鲜胺锰盐WP(美国FMC有限公司有限公司);430g/L戊唑醇SE(拜耳作物科学公司)
(3)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
2.小区安排
(1)小区排列。随机排列
(2)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每处理小区面积20平方米,共24个小区。
重复次数:4次重复
3.施药方法
(1)使用方法。先用少量水充分稀释药剂后,加足相应稀释倍数的水量,进行喷雾处理施药。
(2)施药器械。应用新加坡生产的“利农牌”DH400型可控压手动喷雾器,全株均匀喷施。
(3)施药时间和次数。第一次于8月10日水稻分蘖盛期施药,第二次用药于8月17日,共施药2次。
(4)使用容量。每公顷用药量900升。
(5)防治其它病虫害的药剂资料。在试验期间无防治其他病虫。
四、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1.气象及土壤资料
(1)气象资料。试验期间无明显影响试验结果的恶劣气候条件,详见附表。
(2)土壤资料。试验地为壤质土,肥力中等。
2.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1)调查时间和次数。第二次施药后14天(9月1日)病情稳定时调查防治效果。
(2)调查方法。调查时每小区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相连5丛,即每小区查25丛,调查总株数和每株病级数。病情分级标准如下:
0级:全株无病;
1级:第四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顶叶为第一片叶);
3级:第三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5级:第二叶片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7级:剑叶及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9级:全株发病,提早枯死。
(3)药效计算方法
记录调查总株数和病株数,计算病情指数,与对照比较计算防效。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病级数值)÷(调查总株数×9)×100
防治效果(%)=[(CK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CK病情指数]×100
(4)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本试验药剂对作物生长无不良的影响,药后较安全。
(5)对其它的影响均无: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对其它生物影响、对其它病虫害的影响、对其它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五、结果与分析
采用EXCEL统计病情指数,采用DP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3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E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详见附表2),3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E146.25克/公顷、195克/公顷、243.75克/公顷第二次药后14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06%、79.64 %和 77.79%,在 1%水平上余在5%水平上各处理防效之间差异不显著。
对照药50%咪鲜胺锰盐WP187.5克/公顷第二次药后14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 79.35%,在 1%水平上与在5%水平上和其他处理防效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对照药430g/L戊唑醇SE64.5克/公顷第二次药后14天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74.87%,在 1%水平上与在5%水平上和其他处理防效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通过试验结果表明,3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E三种供试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对作物生长无不良的影响,药后较安全。
技术要点:建议生产上使用3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SE146.25-243.75克/公顷防治水稻纹枯病,于水稻分蘖盛期施药,间隔7天1次,共用药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