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信龙
摘 要:以林区特色资源保护和培育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核心,充分发挥我省红松资源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创新机制、技术引领、建设基地、培育龙头等手段,加快实现红松坚果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红松坚果林产业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促进林区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做出贡献。
关键词:红松坚果;栽植;体系;建设;目标
一、资源培育体系建设
1.新造红松籽林。根据全省各县(市、区(局))林地资源现状以及产业发展布局,主要选择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长白山余脉的山区、半山区灰棕壤上,排水性良好,地势开阔,光照充足,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失败地和采伐、火烧迹地发展高产红松林基地。通过新造建设高产红松林46万亩。
2.低产林改造
(1)更新改造。现处于衰产期(过熟林)或稀疏残次的红松林是更新改造的重点。对其中品种较好,株行距较均匀、长势旺盛、生产潜力尚可的林分,采用部分更新造林方式,增加良种比重;对于品种差、林相乱、病虫害严重的衰老林以及稀疏残次林,全部采用良种化、规范化更新造林即重造方式,迅速改造林分,提高产出水平。
(2)抚育改造。对现已进入结果期的红松坚果林,由于株行距不均、林龄不一、品种差,产出较低的林分,采取垦复、施肥、补植、调整密度等措施,促使林分在短时期内达到丰产稳产。
3.适地适栽与嫁接。在同等立地条件并适宜红松生长条件下采用同砧嫁接。在立地条件不适宜红松、而适宜樟子松生长发育的地块,采用异砧嫁接的方法营造红松坚果林。以樟子松作砧木嫁接红松。由于樟子松的寿命远低于红松寿命,因此在砧木选择上要综合统筹考虑樟子松嫁接比例。
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红松坚果林种质资源基因库。积极为红松坚果林良种选育和研究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先收集保存省内红松坚果林原生种的全分布区种质基因资源,按相关标准开展收集和保存红松坚果林种质资源建设,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及国家红松种质资源基因库,全面系统收集整理红松种质基因资源,实现红松基因资源保存、研究、新品种培育,以及科技成果展示、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建成全国一流、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红松坚果林种质资源基因保存库,为后续研究开发利用提供资源平台。
根据红松种质资源保存的需要,结合我省国家红松种质资源基因库的实际情况,将种质资源保存库区划分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区、苗木扩繁测定圃和综合服务区,并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与仪器引进完善和综合利用。
2.良种基地。为加快红松优良新品种选育和扩繁,全面加强红松良种选育研究工作,根据全省红松优良品种资源分布现状和红松籽坚果林产业发展需要,依托东北林业大学、省林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通过常规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一批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红松新品种,建设一批红松良种基地。实现红松品种更新换代。
3.种子采集与调制。红松在采种工作中应注意球果的选择,在种子调制过程中要筛去小粒种子,以保证种子质量和苗木的优质高产。种子要经过晾晒使其含水量降到10%时方可储藏。
三、产品加工贸易体系建设
1.产品发展方向。建立红松坚果深加工产品基地,是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得较高利润的有效措施。目前,红松坚果产品的深加工还没有形成系列产品,也没有知名品牌。现今主要以红松的原种子及其加工销售、出口销售等形式为主,与之相关的产品开发还很少进入消费市场。
(1)红松籽。红松的果实-红松籽,具有结实量多、种粒大、含油量高等特点,由于红松的生长环境以及红松种子的生产特点,决定了红松种子是一种其他用材树种不可比拟的安全绿色食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红松种子特有的经济价值的凸显,红松种子在食品、医药等方面用量逐年增加,出口创汇也日趋看好,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因此,红松籽在国内外的食品、保健品、医药及精细化工等领域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经过技术、经济等方面测算,红松籽进行深加工综合利用后与出售初级原料产品对比,附加值可增加60倍以上。
(2)红松副产品综合利用。市场上红松副产品目前开发产品主要有:松籽原油,松籽食用油、松籽胶丸、松籽抗艾精华素、松籽酒、松仁露、松果酱、松仁冲剂等。附加后续产品有从松树皮中提取低聚体原花青素;含有松树提取物的可外用生发剂;含松树花粉或松树花粉提取物的皮肤外用制剂;松针粉的生产;松针提取物及其应用;松针酒;松针炉渣的生产工艺及其应用;松针活性成分萃取及微囊化制备方法;以天然果松针叶为原料生产松绒的方法及产品;松针汁的提取;松针降糖口服液等。
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红松科研与技术推广基地
(1)国家红松研发推广中心。为进一步加强红松科技创新,实现营造林、技术服务、产业开发等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高红松及深加工产品产量和产品附加值,夯实红松产业科技保障基础,依托黑龙江省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个国家红松研发推广中心。通过该中心建立完善的红松品种培育、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开展科技攻关,重点研发和推广红松培育及红松深加工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使红松精深加工率达到80%以上;建立红松深加工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制定和完善红松资源培育、加工、检测、服务等标准体系。
(2)省、市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推进全省红松产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可依托省林业厅科技处、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和省林业厅造林处、种苗站,建立省级红松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有红松生产的市(地),依托各市级林业科研所、林业科技推广站和种苗站建立红松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队),加大对红松生产和深加工企业的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工作力度,为红松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和服务。
2.建立红松产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园是连接科研成果与转化推广的技术桥梁,在红松产业发展中必须加快科技示范园建设,发挥其试验、示范、辐射和带动功能。推广红松新品种、丰产经营技术和新型加工工艺,让林农、造林大户和加工企业对红松发展中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能够“看得见、学得着、用得上”。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依托全省重点红松种植繁育基地和加工企业,建设10个高标准红松产业科技示范园,每个种植基地面积不少于5000亩,实现良种繁育、高产示范、科研培训、综合加工、生态旅游 “五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
五、结语
通过全面实施红松资源培育、良种繁育、产品加工贸易、科技支撑四大体系建设,力争到2018年,新造红松坚果林46万亩,改培42万亩。全省红松坚果林总面积达到203万亩。在全省形成相对完备的红松仔系列产品产、供、销产业链以及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水平高、产出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红松坚果产业年综合产值170亿元,把红松坚果产业培育成黑龙江林业的特色支柱产业,使我省真正成为红松坚果产业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