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海县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2016-05-14 19:40孙晓霞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东海县高产栽培冬小麦

摘 要: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十分重要,因为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冬小麦总产量占全中国小麦总产量的56%以上。东海县种植全部是冬小麦,隶属于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已获得11连增,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本文介绍了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现将冬小麦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东海县

一、选择优良品种

小麦籽粒品质、产量性状既受品种遗传控制,也受栽培措施的影响。究其关系:遗传是内因,栽培措施是外因。因此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冬小麦优质、高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在选择品种上,按照“专家推荐、市场认可,群众欢迎,不求新求异”的原则选用品种。所选品种应为通过江苏省或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我县种植的小麦品种。适宜我县种植的品种一般要求为中筋和中强筋小麦品种,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对引进的小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初步摸清各品种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状况及在当地的适应性,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性强的小麦新品种,为新品种在当地的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初步筛选出明麦1号、徐麦30、济麦22、淮麦28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可在本地区示范种植。通过组织引进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研究了解新品种的生产力状况及特征特性,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品种。结果表明:皖麦52表现高产稳产,抗性好,品质优,可以示范种植,其他可以继续参加试验示范的品种有:许农5号、淮麦25号、烟农23、烟农 5286、华麦1号和周98165。

二、科学施肥,精细整地

1.秸秆还田。实现亩产 550 kg以上的高产,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施肥要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施用有机肥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小麦品质。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均匀撒于地表,用大型拖拉机耕翻入土,耙耱压实,并浇塌墒水。同时,每亩应补施尿素5公斤,以加速秸秆腐解。

2.科学施肥。只有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科学施肥原则要求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合理分配氮肥基追比例;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状况实行恒量监控;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应增加磷肥施用量。根据产量指标合理施肥:(1)亩产500公斤左右麦田每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肥(P2O5)5~7 公斤,钾肥(K2O)4~6公斤。(2)亩产600公斤以上麦田亩施纯氮(N)15~18公斤,磷肥(P2O5)8~10公斤,钾肥(K2O)5~8 公斤。(3)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中、高产麦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磷、钾肥全部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氮肥。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40%,全部的磷、锌肥和50%钾肥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60%氮肥和50%钾肥。

3.土壤药剂处理。小麦播种期是各类地下害虫活动最猖獗的时期,结合整地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在地下害虫重发区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公斤,加水1~2公斤,拌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或使用3%辛硫磷或甲基异硫磷的颗粒剂每亩2-3公斤效果更好。

4.精细整地。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的要求,提倡大型机械深耕,应用我市大力推广的全方位超深松技术,加深耕层。耕深25厘米以上,耕后机耙2~3遍,耙地深度分布8—10厘米,要求除净根茬,粉碎坷垃,上虚下实,地表平整,达到待播状态;旋耕播种麦田要旋耕2遍,旋耕深度15厘米左右,并要耙实;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或深松一次,以打破犁底层。为小麦长势整齐一致创造良好的耕层环境。

5.播前造墒。播前土壤墒情不足的田块应适时造墒,保证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5%,确保足墒播种,一播全苗。灌水定额依据0~100cm土体水分亏额而定。一般年份每亩灌底墒水60~80立方米,9月份降水少于常年时应取上限(80立方米/亩),多于常年时应取下限(60立方米/亩)。灌底墒水后0-100厘米土体的贮水量应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5%以上。井灌区灌底墒水宜采用沟灌,一般沟长20~30米,也可采用地下低压管道输水、地面软管配水方式;渠灌区宜采用畦灌,畦长30~50米,畦宽4~5米。

三、种子处理

1.精选种子。播前要精选种子,去除病粒、秕粒、烂粒等不合格种子,并选晴天晒种1~2天。播种用种的种子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85%,水分≤13%。

2.种子药剂处理。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选择对路种衣剂或拌种剂,按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尤其要注意根部和茎基部病害,如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胞囊线虫病等的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腥黑穗病等多种病害重发区,可选用2%戊唑醇(立克秀干拌剂或湿拌剂、或6%亮穗悬浮种衣剂)或3%苯醚甲环唑(敌萎丹)悬浮种衣剂、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小麦全蚀病重发区,可选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悬浮剂或苯醚甲环唑+氟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可用70%吡虫啉种衣剂拌种。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多种病虫混发区,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

四、科学播种

1.播种期选择。不同类型的品种,播种也不尽相同,我县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8日~15日,东部地区部分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23日。

2.播种量。适期播种范围内,早茬地种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亩基本苗控制在15~18万,一般亩播量8~10公斤;中晚茬地种植分蘖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种,亩基本苗控制在18~22万,一般亩播量9~12公斤。如播种时土壤墒情较差、因灾延误播期或整地质量差、土壤肥力低的麦田,可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晚播3天亩增加播量0.5公斤,但亩播量最多不能超过15公斤。

3.播种方式。提倡半精量播种,并适当缩小行距。高产田块采用20~23厘米等行距,或15~18厘米×25厘米宽窄行种植;中低产田采用20厘米~23厘米等行距种植。机播作业麦田要求做到下种均匀,不漏播、不重播,深浅一致,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在此深度范围内,应掌握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的宜深,墒情好的宜浅;早播的宜深,晚播的宜浅的原则。与经济作物间作套种还应注意留足留好预留行。

五、科学管理

1.冬前及越冬期管理

(1)查苗补种。查苗补种,疏密补稀。播种后10天左右,缺苗在15厘米以上的地块要及时催芽开沟补种,墒情差时在沟内先浇水再补种;也可采用疏密补稀的方法,移栽带1~2个分蘖的麦苗,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并压实土壤,适量浇水,保证成活。

(2)适时中耕镇压。每次降雨或浇水后要适时中耕保墒,破除板结,促根蘖健壮发育。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采取深中耕断根或镇压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对秸秆还田没有造墒的麦田,播后必须进行镇压,使种子与土壤接触紧密;对秋冬雨雪偏少,口墒较差,且坷垃较多的麦田应在冬前适时镇压,保苗安全越冬。

(3)科学冬灌。对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或缺墒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保苗安全越冬。冬灌的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3~4℃左右时开始进行,在夜冻昼消时完成,每亩浇水40立方米,禁止大水漫灌。浇过冬水后的麦田,在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松土,以免地表板结龟裂,透风伤根造成黄苗死苗。

2.春季管理

(1)水肥管理。冬小麦返青后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水,同时亩施尿素15-20公斤。后期抽穗,扬花,灌浆三个时期保证供水,灌浆时避免灌水后大风天气造成倒伏。后期如有缺肥表

现,结合抽穗,扬花期的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2)合理化控。对麦苗生长偏旺的田块,在拔节初期使用40%矮壮素150克-200克/亩喷雾,控制小麦旺长促根系生长,防倒伏抗病,增分蘖,增粒重,增产量。

(3)预防“倒春寒”和低温冷害。小麦拔节后如预报出现日最低气温降至0~2℃的寒流天气,要及时浇水,预防冻害发生。寒流过后,及时检查幼穗受冻情况,发现茎蘖受冻死亡的麦田要及时追肥浇水,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促其尽快恢复生长。

(4)适时浇好灌浆水。小麦生育后期如遇干旱,应在小麦孕穗期或籽粒灌浆初期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小水浇灌,此后一般不再灌水,尤其是种植强筋小麦的麦田要严禁浇麦黄水,以免发生倒伏,降低品质。

(5)灌浆期做好一喷三防。灌浆期混合施药,防治麦蚜、预防病害、促进灌浆。灌浆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期,同时也是麦蚜、白粉病、叶锈病等病虫害发生盛期,一般当百穗有蚜虫800头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8%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加0.2%磷酸二氢钾混合喷雾,间隔7~10天再喷一次。二是防治干热风:热风亦称“干旱风”、“热干风”,习称“火南风”或“火风”。它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是出现在温暖季节导致小麦乳熟期受害秕粒的一种干而热的风。

参考文献:

[1]张立智,汪洪洋,徐宗进,于松溪,王维屯,《小麦新品种适应性及生产力比较试验》出版源《新农村:黑龙江》, 2012(20).

[2]于松溪,徐宗进,苏兴智,张维秀,李丹《小麦新品种生产力比较试验初报》《现代农业科技》, 2008(18):182-182.

作者简介:孙晓霞(1970-2),女,现代农业管里专业,研究方向:水稻小麦技术推广研究,获得很多技术成果,开展高产创建,试验与研究、推广。

猜你喜欢
东海县高产栽培冬小麦
东海县应急处置突击队 出击疫情防控“疫”线
平安如意
甘肃冬小麦田
江苏省东海县博物馆藏青铜器的修复保护
2015年东海县猪瘟免疫抗体水平检测与分析
冬小麦和春小麦
冬小麦——新冬18号
冬小麦—新冬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