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2016-05-14 13:49杨照宇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6年6期
关键词:拟题荆棘题目

杨照宇

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往往题目死板、开头乏味、素材匮乏。面对新课改的大潮,中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真正了解学生,具有一双慧眼,把握作文教学“要害”,为学生写作引入“活水”,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需要。本文笔者从题目、开头、素材三方面简要论述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巧拟题目

拟题最能体现作者的个性、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如何才能把题目拟得新颖、别致?我以“秋”这个主题为例,向学生介绍以下五种方法。

1.点石成金法(化用法)

化用已有的名句为我所用,让人觉得新巧出奇。例如“我言秋色胜春华”,显然是化用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再如“怎一个美字说得”,是化用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

2.梳妆打扮法(修辞法)

梳妆打扮法就是指运用修辞手法来拟题。例如“我和秋色撞满怀”“多情的秋”是运用拟人手法,“秋是我的梦”是运用比喻手法。

3.画龙点睛法

就是运用简洁的词句来解释文章的主旨,让人从题目中能够明白你的写作动机。例如“唱给秋天一支歌”,读者一看题目就知道是赞美秋天的。

4.添枝加叶法

添枝加叶法就是增加修饰成分来缩小题目范围,使题目具体化。例如“我爱秋天的那片红叶”。

5.符号法

符号法就是借助一些符号来拟出有创意的题目。例如“秋天=我的爱”。

随后,我让同学们进行拟题训练,要求每一位同学拟出五个题目。然后交流展示,让同学们说说拟题的想法,借以打开写作思路。

二、写好文章开头

元代文人乔梦符把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分别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就是开头要点睛明目,要干净利索,要美丽奇秀。我们可以将它归纳为“三要三不要”。

三要:一要开门见山。国学大师梁启超说过:“文章最要让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容易动人。”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更是如此。二要短小精悍。开头宜短不宜长,宜简不宜繁。不能拐弯抹角、拖泥带水,即使为了取得某种表达效果,也要在略加修饰之后,迅速入题,切忌修饰过长。这是因为短的空间,能在视觉上引起读者的注意,几行文字要求我们必须把问题提得明确而集中。三要引人入胜。“好的开头,有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不舍得释卷离去。”精彩的开头,确实能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例如考场作文《雾里看花丰富多彩》的开头是这样的:“窗边有一棵梧桐。那个秋日夕阳红得怪异,似要滴出鲜血。独坐屋中决定读一读梧桐,读它的哲学,读它的人生。”从一棵梧桐上能读出什么哲学和人生呢?这个悬念式的开头颇能引人深思。

三不要:一不要大量重复命题材料,浪费笔墨,劳而无功。二不要肤浅地叙述自己的故事,缺少厚重感。三不要空洞抒情,矫揉造作,华而不实。

三、巧用课本素材

教材是学生们最熟悉,却又最易被忽视的素材。

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在课前准备了高考优秀作文《风,可以穿越荆棘》的片段: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毁。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在这一段里,作者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课文《篱笆那边》中狄金森对篱笆墙的论述作为自己的素材,用“篱笆”巧妙地将题目中的“风”与“荆棘”两个概念连接起来,作者将课本素材运用得恰到好处。

我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说说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同学们说起课本内容如数家珍。为了让大家对材料有一个直观而系统的印象,我归纳了一些典型材料发给大家。我把课文素材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如果平时同学们能有意识地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思考,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学生们需要一眼灵感的“清泉”,那么,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教学生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和利用已学的知识。作文的素材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大到宇宙天体的运动变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虫子、一粒尘土,都可以写入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们能从题目、开头、素材三方面来积累,面对写作就能够“有话可说”,而且“说得好”。

(责编 李亚婷)

猜你喜欢
拟题荆棘题目
扮靓作文之“眼”
擦亮文章的“眼睛”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擦亮文章的“眼睛”
荆棘遍野,幸而你我正当少年
荆棘遍野,幸而你我正当少年
方法种种巧拟题
最后一次
追根求源
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