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怎能居高临下

2016-05-14 13:49鲁晓玉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6年6期
关键词:同质双赢标签

鲁晓玉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大没小了,见面连招呼都不打,甚至问问题时都不知道站起来!”一位教师正在抱怨。

“是啊!上次听课,那么多学生从我身边挤过去,竟然没有一个主动帮我搬凳子!”另一位教师也积极应和着。

“可不是,有些学生当面恭恭敬敬,背地里却对教师指名道姓,还出言不逊!”又一位教师插话。

…… ……

一场看似平常的讨论却引出了一个不平常的话题:如何建立师生间真正的平等?

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可是在有着巨大差异的两个群体之间,“平等”二字的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的潜台词。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把师生平等写在文章里,喊在口号中,学生也往往是在被动的氛围里享受着华而不实的、标签式的平等。

笔者认为,真正的平等需要同质眼光与角色换位。师生之间,之所以很难有真正的平等,其源头在于,在教师眼里,学生作为“孩子”的成分大于“人”的成分。正因为他们是孩子,教师很难将其当成与自己同样的人去对待,所以平等自然就很难落到实处。

在众多教师的眼里,学生应主动向教师问好,教师再去回应,这才叫平等;当学生向教师问问题时,必须恭恭敬敬地站起来,这才叫礼貌。相反,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同质的角色来看待,你还会因为学生没主动向你打招呼而耿耿于怀吗?或许你就可以放下架子主动给学生打招呼从而靠近真正的平等。

我们平时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都是教师对学生的问责,对学生哪里做得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班级、对不起国家进行单向剖析。当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摆在学生面前的时候,除了厌烦,恐怕就剩下充耳不闻的自我屏蔽了。面对这种居高临下的“假、大、空”的训斥,内向型的学生或许会用再碰面时的不打招呼来换取一种心理平衡,而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则很有可能会在伪装出“礼貌”的表象之后,背地里另搞一套。如果我们能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下问题,用他们的心态与眼光去审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相信我们就会对“平等” 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做出更加智慧、理性的判断与决定。

所以,真正的平等是需要精神上的利益双赢和心理上的自我剖析的。

平等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当双方都能从中获取自己正当权益的时候,“平等”才能彰显其正向的能量与价值。但扪心自问,就师生关系而言,为师者能有几人会真正考虑学生的诉求?我们所谓的平等,更多的是建立在维护教师权益之上的,标签式平等的创设是为了换取某种检查、评比的荣誉,课堂上的平等往往是为了谋得绩效的提升,当“对学生的爱”被融入太多功利色彩的时候,平等就会变成学生不堪忍受的负重,其症结就在于平等没有兼顾到学生真实的需求与切身的利益。

另外,双赢是需要建立在当事双方自我剖析的基础之上的,这在师生关系的协调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给他们的东西,他们真的需要吗?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我们与他们交流的方式他们喜欢吗?就如同我们在课堂上遇到有学生睡觉、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大加呵斥,而是要自我剖析哪里没有做到让他们满意,或者事后了解一下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服务”。当我们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人看、当朋友看,当成与自己和谐相处的工作伙伴时,自然会收获一份不一样的信任和温暖。

猜你喜欢
同质双赢标签
“貌异质同”话类比
比较中的“同质”与“异质”
“形同质异“的函数问题辨析(上)
近现代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间性研究
科技创新与人文繁荣如何“双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改进措施
让衣柜摆脱“杂乱无章”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
科学家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