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鼻祖成兆才

2016-05-14 23:48烸铂
档案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评剧唐山茶园

烸铂

成兆才,艺名“东来顺”,河北唐山滦南人,戏剧创作及表演艺术家。他出身贫寒,自幼喜好戏剧,因生活所迫曾做佣工,业余拜师学艺,成为莲花落(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的民间艺人,吹、打、弹、唱无所不能,以演老生、老旦、丑等角色著称;行艺中以莲花落、秧歌、民歌小调为主,汲取京剧、河北梆子、滦州皮影、乐亭大鼓的音乐和表演形式,大胆改革,创造出“平腔梆子戏”,即后来的“评剧”;他一生坚持不懈进行剧目创作,共编写剧本一百多种,以《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花为媒》、《杜十娘》、《杨三姐告状》等著名;剧情大多表现惩恶扬善、警示世人的主题,土语方言独具特色。

打杂换来的“东来顺”

1874年12月20日(清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成兆才生于滦南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祖父成顺,父成永义,均为长工。因家境贫寒,成兆才从小就担起了生活的担子,务农、砍柴,无一不能。后来成兆才给一个河北梆子戏班烧水打杂,跟着戏班的人学会了吹横笛、吹唢呐、拉板胡。随着成长,成兆才变得多才多艺,得到了周围乡亲们的赞美和夸奖。每年正月办花会,乡亲们都争着看他扮妞,15岁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秧歌角儿。

18岁时,村里教书先生的到来,使他的生活道路出现了转折。当时,村里“古槐堂”私塾聘请金秀才教书,成兆才便经常从窗户眼儿里偷偷跟金先生学识字,听讲《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很快他就学会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本,并在闲暇时以树枝代笔、沙滩为纸,练习写字,竟由此粗通文墨。

成兆才十八岁时,他正式拜莲花落艺人金开福(金长腿)为师,学唱莲花落,并参加了二合班的演出。1894年,成兆才到了河北乐亭“双发合班”,在那里,他学到了更多的演出技巧,通过接触不同的演员,也深入了解了其他剧种。

1891年(光绪二十一年),成兆才加入了丰润县魏庄赵小斋班。在这里他演唱包头和丑角,还兼任管账先生。这时的成兆才已经逐步由一个莲花落业余爱好者向职业莲花落演员过渡。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工作如何繁忙,成兆才始终没有间断学习和剧本创编,他每天向老艺人学习文化知识,翻阅《古今传奇》和《聊斋志异》,就这样,《老妈开唠》和《马寡妇开店》在成兆才的努力下创编了出来。在赵家班的演出中,成兆才主攻莲花落的“包头”和丑行,由于他勤奋好学和对莲花落独特的悟性,他的表演受到了附近乡村百姓的广泛欢迎,大家给他起了个艺名“东来顺”,这是一个能与饰演男旦的西路莲花落艺人“西来顺”相比的艺名。成兆才成为了与“西来顺”一样的名角,他的名声开始在冀东大地上传播。

在艺术实践中,成兆才深感对口莲花落节目单调,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和演员的艺术水平发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开始编写《乌龙院》等演出剧本,作品多为移植、改编其他剧种的剧本,从此开始他的创作生涯。他编写的剧目,表现了清末农村生活的某些侧面,反映了农民中间朴素的道德观念和对美好、友善、和睦家庭的向往,因而受到农村观众的欢迎。第二年,成兆才与二合、庆顺、义顺等9个班社,由唐山再入天津,在法租界天福楼、下天仙和胡家坟等地演出莲花落,被直隶总督杨子骧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的禁令驱逐出天津。同年,继室张氏与带来的幼子皆亡,成兆才家门不幸,内外交困,陷于悲苦之中。一连几年他不进城市演出,只在乡村断续演出。歇业期间,他当过酿酒工人、扛活、打短工,也卖过香料“荷包”、盖莲(锅盖)等,历尽艰辛,但也为他的舞台生涯和剧本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舞台上的警化世人之功

1908(光绪三十四年)年,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死亡,清政府禁止各种娱乐活动,莲花落演出在各地都受到了全面禁止。出于巨大的压力,成兆才也回乡谋生。回乡务农期间,他在集市上唱莲花落买五香面以吸引顾客,有时还到地主家干活。一日,张化文、姚继盛、金菊花等几位莲花落演员找到成兆才,邀请他重新组织班社,到永平去演出。在永平的演出中,成兆才以他出色的艺术眼光和胆识,提议改变原有唱腔,通过采用“二人转平调”和莲花落中的“落子调”,并给这个起名——平腔。这样,莲花落就向它的第一次成功改革又迈进了一步。

1909年4月,唐山乡绅王永富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产业工人和底层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靠唐山铁路工厂工人的资助,在唐山小山修建了"永盛茶园"。成兆才随班由永平府进入唐山,占用永盛茶园演出莲花落。一开始,唐山的演出并不顺利,遭到了当局和上层观众的阻挠。成兆才经过一番分析,得出了要对莲花落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结论。于是,成兆才在月明珠、任善庆、任连会和其他剧种演员的帮助下,对莲花落进行了第二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完成了拆出戏向戏曲形式的全面转化,形成了具有自己班社、剧目、演员、音乐唱腔和艺术风格的一个新兴剧种——平腔梆子戏。

1909年到1912年,金菊花、小金龙等著名演员先后离开庆春班,成兆才培养并大胆起用任善丰、成国祯、金开芳等年轻演员。任善丰以"月明珠"艺名挑起了大梁,成为评剧史上第一个最能完美的表现成兆才剧本中典型形象的旦行演员。随着庆春班在唐山唱红,经济收入增加,少数演员中出现了赌钱、嫖妓的现象以及骄傲自满的情绪。成兆才洞察歪风,订下了班规十大条款,煞住了歪风邪气,演职员人人自律一时。其它班社也竞相仿效。他还确定了共和班体制,从演出收入中支付园租、箱租,留公积金,其余按人头大小份分给大家。大小份由全体演员按艺术水平高低共同评议,根据演员艺术的发展情况,又随时评定调整,不吃死份,以鼓励演员力图进取。这些是庆春班生存、发展的重要措施。

庆春班在唐山站稳脚跟后,成兆才集全力编写剧本。成兆才的早期剧作,由于受自身修养和时代的局限,为了迎合下层群众的庸俗趣味,多为表现家庭琐事,悲欢离合的情节,题材狭小,表演风格粗俗,有许多不足,有的甚至是糟粕,如《杀子报》、《黄氏女游阴》等。但瑕不掩瑜,进入城市后,他后期创作有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接近生活,越来越靠近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成兆才受民主思潮的影响,不断有佳作问世,连续写出了《花为媒》、《杜十娘》、《王少安赶船》、《占花魁》等借古讽今的爱情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1915年,成兆才第三次到天津演出,"平腔梆子戏"以其生活气息浓郁、声腔流畅的艺术特点,惩恶扬善、警化世人的内容,赢得了天津各界人士的赞誉,观众以月明珠主演的成兆才剧作《开啼》、《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占花魁》与名赫天津剧坛的京剧名师刘鸿声的"三斩一碰"相媲美。门票由3个铜板涨到10个铜板。这时,成兆才的剧本,月明珠的演唱,可谓珠联璧合,誉满津门。天津的演出票价飞涨,商人和乡绅赠联,京剧大师梅兰芳频频夸赞,李大钊在天津看过《花为媒》之后,赞扬此剧“私戏非戏,改良评戏,此剧出奇”。由此可见,成兆才的平腔梆子戏在当时来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后来,永盛茶园园主王永富的儿子王凤廷正式以一堂衣箱入股,他们改“庆春”班为“永盛合”班,准备出关到东北一带进行更大规模的演出,开辟更广阔的领域。不久,成兆才带领永盛合班到山海关兴业茶园演出。说到在兴业茶园的演出盛况,老艺人回忆说:“每场演出,观众多似人海,大有挤塌两侧包厢之势!”在观众眼里,这种新编的“落子”是极其吸引人的。随着观众赞美的传播,成兆才及其班社的影响波及到了东北各地。当时山海关车站站长之父李都统多次观看演出,评论成兆才的剧本及其班社演出的平腔梆子戏有“评古论今,警化世人”的作用,于是将永盛合班更名为警世剧社,同时送给班社一块“唐山首创警世戏社”的匾额,又给全班演员各送一号,成兆才的“捷三”就是因此而来。这样就出现了评剧的第一个班社,成兆才也被人们公认为评剧的“祖师爷”。

锤炼造就出的评剧

1919年,成兆才四十六岁。在这一年,“五四”运动爆发,警世戏社到达东北,先后在营口、长春、哈尔滨、沈阳等地演出。成兆才的班社在当时成为了演出的五大班社之首。1920年,当时成兆才在哈尔滨遇到了自己的同乡、杨三姐的表兄李兴周,他向成兆才讲述了杨三姐告状的全部经过。成兆才得知此事后痛恨万分,奋笔疾书写出了《杨三姐告状》一剧,当时由金开芳饰演杨三姐,月明珠饰演杨二姐,首演是在庆丰剧院。《杨三姐告状》揭露了地主阶级贪婪、淫乱、腐朽、残暴的罪恶行径和旧中国法制黑暗,歌颂了农民阶级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全剧塑造了52个地位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每个人物不论主次,都有自己明显的时代、阶级和个性特征,尤其是杨三姐这个主要人物塑造更成功,她性格鲜明,形象丰满,是民国初年在封建思想下出现的典型的农民形象。她的智慧、胆量和顽强的意志贯穿于她每次出场的行动中,引起了观众强烈共鸣。该剧在艺术上粗犷、豪放、泼辣、明快,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点,在舞台上演出60多年,还被搬上了银幕。

1922年,年仅24岁的月明珠积劳成疾,病逝于沈阳。成兆才一手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殒落他乡,他和全体演员怀着无法抑止的悲痛心情扶棂回乡。接着,成兆才举用他培养多年的金开芳领衔主演,使一度解散的警世戏社头班重整旗鼓,于1923年返回唐山,又进入天津演出。在天津,经吕海环建议,改"平腔梆子"为"评剧",取"评古论今"之意,评剧之名由此而来。这样,莲花落以冀东人民的生活为土壤,吸收了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和其他戏曲剧种特点,经过拆出形式到平腔梆子戏,又经过“唐山落子”、“奉天落子”两个阶段,在不断发展和提高中最终定名为“评剧”。

不久,成兆才的《枪毙驼龙》一剧问世,因分配角色使班内矛盾激化,成兆才和成国桢离头班加入警世戏社三班。他根据朝鲜民族英雄安重根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新闻,创作了大型现代评剧《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由于地方反动当局的干涉,未能公演。

1927年,应老友孙洪奎之邀,成兆才加入了北孙班――振兴剧社,任文戏教师和编剧。当时北孙班正在哈尔滨与素有"评剧皇后"美誉的李金顺打对台,营业见绌。成兆才到后,小试锋芒,几日内写出《盗金砖》一戏,全班人马连夜赶排,立即上演,观众爆满,使李金顺演出的戏院冷冷清清,被迫回戏半月。

这一年,成兆才又娶了一个妻子,这是他的第三次婚姻,这个妻子是他老家的侄子为他送来的,是滦平县的一位年轻寡妇,此人小成兆才二十几岁,且年少轻狂,在个人生活上不检点,使成兆才很生气,这些给成兆才带来了很多不快,也成了他抑郁成疾的潜在原因。后来成兆才在跟随北孙班到吉林演出时,不幸病倒在吉林丹桂戏院。

1929年,成兆才因久病不愈,在其侄成国祯的护送下返回家乡,1929年2月8日病逝于滦县绳家庄,终年56岁。

成兆才为民间艺术奋斗了一生,至少留下了102部剧本。他逝世的当年夏天,安东(今丹东)诚文信书局出版了《评剧大观》一至六集,收入了成兆才部分剧作。解放后,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成兆才评剧剧本选集》。为纪念成兆才,唐山市政府、滦南县人民政府在倴城修建"成兆才纪念馆",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亲自为纪念馆题写匾额。成兆才墓前的《墓志铭》记述了他的一生业绩。

与友人的交往

李大钊的家乡乐亭和成兆才的家乡滦南同属冀东,而且两地相距不远,也可以说是同乡。1912年,李大钊路过唐山,为了观看平腔梆子戏的演出,特意来到永盛茶园,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关注着这种新生的剧种,而且他和成兆才之间的联系也不曾间断。和李大钊的交往促进了成兆才和班社对民主思想的接受,开阔了成兆才和众多戏曲演员的眼界,改变了他们的表演内容。根据成兆才班社的著名小生演员倪俊生回忆,李大钊到了他们班社,在他们戏台上宣传了许多先进的思想。他告诉大家,女性要放脚不缠足,所有人都应该戒烟,男人要剪掉辫子。李大钊对他们的演出极为赞赏,在第一次来到永盛茶园观看《花为媒》后,李大钊为他们提了一条横幅,题词为“是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评戏”。成兆才的侄子成国祯回忆说:李大钊和我二叔谈过话,谈些什么我不知道,因为是晚辈,不敢跟前去。他还说,李大钊曾给成兆才寄过书报,希望平腔梆子戏能够保持平民化。后来,在李大钊的建议下,成兆才 写出了《杨三姐告状》,还改编了李大钊所编的影卷《安重根刺伊藤博文》,写出了新的平腔梆子戏同名作品。

王凤廷,滦南稻地人。王凤廷的父亲王永富是唐山南厂的包工头,酷爱家乡戏曲,当见到唐山戏院、茶园日渐红火,便产生了自己筹建茶园、戏院的想法。在茶园开业当天,王凤廷把成兆才带领的庆春班请到了永盛茶园,他看好莲花落,也把生活在贫困潦倒之中的成兆才视为知己。唐山永盛茶园作为冀东莲花落发展的阵地,给演出提供了场所。王凤廷给予了成兆才和莲花落极大的支持,他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评剧的形成和发展,被后人尊为戏曲活动家。1917年,成兆才及其戏班演出的戏箱被撤回,王凤廷及时帮助成兆才解决困难,后来他以一戏箱入股,正式与成兆才合作,将其班社改名为永盛合班,之后又改名为警世戏社。他之后多次随班社到各地演出,给了成兆才极大的支持,他们二人风雨同行、精诚团结,共同促进了评剧的发展。成兆才病逝后,王凤廷将戏箱集中起来,以租赁戏箱和开办杂货铺为生。解放后,政府将茶园产权收买,改名为“唐山新华电影院”。1960年,王凤廷病逝,永盛茶园在1976年毁于唐山大地震,虽然今天已经不能再现茶园原貌,可是王凤廷和永盛茶园为评剧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猜你喜欢
评剧唐山茶园
评剧产业的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探析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茶园观色
王大根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印尼农业部拨款改善提高茶园产量
评剧《良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