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翻译学视角下《论语》的英译

2016-05-14 21:40耿静
校园英语·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论语

耿静

【摘要】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在针对于《论语》英译的实际运用过程当中,需要实时掌握翻译学的基本内容和构建模式,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论语》的翻译工作。

【关键词】翻译学 《论语》 内容与模式

前言

在人类语言研究的两千多年历史中,针对于翻译学的研究曾涌现过三个重要的研究范式,最早的是 20 世纪初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范式。第二个是 20 世纪50 年代以乔姆斯基为代表建立的生成语法范式,生成语法的研究对象不是所有的话语,而是个人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第三则是发生在 20 世纪末的由乔姆斯基生成语法转向语言及语言习得突现为核心的研究范式。由此,翻译学是研究翻译的规律和艺术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作用、标准、原则和方法。

一、翻译学对《论语》英译的基本内容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语法翻译法。众所周知,语法翻译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非常广泛,使用时间非常长,但是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具有跨时代的特点。这种模式由阅读,分析,翻译三大部分构成。人们在翻译语言时,应当将相关知识点和语法结构弄清楚,然后反复推敲,逐渐积累掌握更多语言知识,并开始接触长难新句型,最后实现人们能够独立的结合情景模式来回顾和运用所学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语法翻译法鼓励人们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熟记大量的单词。人们应当尽可能的多了解语法知识内容,结合所掌握的语法知识来研究英语的一些语法举行,并对对象进行逐句分析翻译。因此语法翻译法能够提高人们学习英语的基础,同时在利于语言的沟通交流的同时,使得人们尽管掌握了很多英语知识。如:“不亦说乎”“不亦……乎”是古汉语中一种常用句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相当于“不也是……的吗”“说”(yue),同“悦”,意即“高兴,快乐”。此句译成Isn't it a pleasure for one to do…或Is it not pleasant to do… 很多单词的发音和运用人们难以很好的把握。该教学方法过分的夸大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忽视人们学习的主动性价值,严重限制了人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仅如此,该种教学方法过分的强调了语言的语法规律,忽视了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削弱了语言交流和运用的价值。

2.直接翻译法。由于社会对英语的需要开始改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已成为各个民族进行交往的工具。另外,语法翻译法也由于对口语的需求而反映出一些不足。为了填补语法翻译法的缺陷,十九世纪末期出现了直接翻译法。直接翻译法的含义是:在翻译期间,不再借助于学习者的母语,而是经过思想和英语的密切关联进行翻译。直接法中的相关内容非常灵活,同时还是人们平常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言。直接翻译法很重视口语,对培养以及提高人们口语表达能力给予了充分关注。如:“有朋自远方来”,“有朋”:旧注曰:“同门曰朋”这里“朋”当指“弟子”解,王福林解作“志同道合的人”.多数译者译作friends,王译为like-minded people,比friends 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比较贴近原文。“自远方来”有不同的译法: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come to one from afar; coming from faraway places.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口语体的实用性,同时还要确保口语表达的正确性。直接翻译法中缺少语法规则,这样不利于人们对目的语的理解以及学习,会对人们整体掌握目的语语言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3.听说法。由于直接翻译法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很多教学研究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针对该翻译法提出异议,同时努力摸索全新的翻译方式。因此就出现了听说法。陆军法是听说法的原型。因为优秀的英语人才在二战期间非常缺少,军队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培养英语人才,就提出了陆军法。二战结束后慢慢向各大学校进行宣传,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式改名为听说法。提倡“听说领先”是听说法最大的特征。听说法主张语言要通过习惯慢慢养成,语言学习的含义是,要经过持续的刺激同时快速的给出反映从而培养语言习惯。听说法非常重视语言的听说,另外对培养以及训练读写能力也给与了充分关注,该翻译法认为,首先要用耳朵聆听语言材料,然后在表述出来,最终在书面文字中落实。听说翻译法重视经过不断的练习从而能够熟练应用,最后有能力类推出对思想进行表达的不同类型的语句。听说法的句型练习一般不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内容相联系,就算人们能熟练讲英语,那么也没有碰触到语言的本质,仅仅学习了语言的壳,所以无法实现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另外,学习者也没有系统了解目标语的语法体系。不过,听说法非常重视口语的交际作用以及口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二、翻译学构建《论语》英译整体模式探究

1.《论语》英译的社会视角微观体现。翻译学整体性核心观念包容全体与部分两个概念,整体和部分产生和谐共生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一起组成具有完整性、内部紧密关联、和谐一致性的整体框架结构和内容。在完整的系统中能够展现出整体的价值,它并不是在单独的个体中存在,个体是当做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个体价值,必须融入到其他个体所组成的整体当中。基于《论语》,在其社会领域概念之下其实也就是微观社会的体现,其中所包含的知识与内容的互相联系、各个主体的互相作用以及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包容体、一个小社会、一个彻底的微观的呈现。如:“人不知而不愠”,“人”:别人others; men.“人不知”中“知”字无宾语,解作“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译法有 don't know; take no note of;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fail to appreciate; is not properly understood.“愠”(yun):恼怒feel displeased; discomposure; take offence; feel no discontent.从《论语》英译模式的整体观上来分析,必须恪守以下原则,即英译模式设计的合理性、语言的完整性、知识技能的综合性以及语言文化的融合性。从单元的概念上,《论语》英译模式在结构上、环节上、内容上都必须要反映出整体概念,其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可能对翻译实践活动长期积累的一种认知、一种对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使得人们翻译方式和环境发生改变的一种办法和析理。整体语言翻译的理论基础,在于人所共有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语言的习惯以及各种学科知识。不过,翻译者也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在进行整体语言翻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有相同的有关学习本性的观念,另一方面在教学期间也能采取其他不一样的方法。

2.《论语》英译的整体环境体现。整体语言翻译法并非一种完全的创新,其包容和借鉴多种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心理语言学、构成了心理学等等。完全主张整体语言翻译法学者通过其他学科的理论,延伸到人类使用语言沟通的研究领域。一些人通过相关阅读过程的社会本质、语言习得过程的类似点、人类怎样获得知识、读写能力的培养来阐述和总结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其中就包括人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并非主宰于知识的多少和人们语言练习的观点。如:“学而时习之”,“学”:学习。此段中两个“而”都是连词,第一个“而”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and,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时”:经常constantly; at due times; from time to time.“习”:复习,练习review and practise; repeat.“之”是代词,指学过的知识what one has already learned. 从这一点上来看《论语》翻译的含义并非简单学习的阐述,而是在一定整体环境下内容、方式的使用、方法的适用、个体的理解等等所组成的整体效应。其主要特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的翻译活动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是严格按照翻译内容从整体向部分发展的理解和行动。最佳方法是人们对整体的概念进行通透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自身已有的语言学习基础和线索,对整体的概念和印象发生认知,有了整体概念之后,对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同时注意目的性的开展,不能盲目的、没有意义的进行无关的机械式的翻译。

三、结语

从语言功能角度来讲,翻译学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含了话题、结构以及功能,同时也是意义和方式的结合体。从语言交际功能来讲,翻译学产出以及汲取之间的互动就是听说读写,翻译学所构成语言的各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存在。因此,翻译学将《论语》知识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实施,并不仅仅让人们掌握不连贯的技能以及中国古老文化知识,而且还将各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共同包围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支持网络,对人们语言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有其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琰.国内外《论语》英译研究比较[J].外语研究,2010(02).

[2]许雷,朱乐红.悖论中前行:辜鸿铭英译《论语》策略反思[J].教育文化论坛,2009(01).

[3]刘阳春.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