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英
【摘要】日语中的“あります”和“います”是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两者不管存在的是人、动物、非动物,在中文里都可以用「有」或“在”来表示,但在日文中截然分为两个动词。表示人在内的一切有意志的动物时用「います」,表示植物和一切天生物在内的无意志的非动物时用「あります」。本文将通过对“あります”和“います”各自的主要用法等方面分别进行说明,之后通过举例来分析它们在句子中互换使用时所表示的意义。
【关键词】あります います 区别 用法 意义
通常我们提到日语中的“存在”表现时,首先就会想到表示存在意义的动词做谓语的存在句的表达方式“あります”和“います”。“あります”和“います”都是自动词,单独使用时通常“あります”表示无意志(生命)事物的存在,“います”表示有意志(生命)事物的存在。“あります”和“います”在现代敬语中经常使用“おります”。一般地来说,日语的存在句的表达方式如下:
1.在日语中,表达“某物(某人、动物)在某处”的时候,使用“……は……に あります”或“……は……に います”这一句型。“あります”和“います”相当于汉语的“在”,它的否定式为“ありません”、“いません”相当于汉语的「不在」。
例:(1) 机は 教室に あります。(桌子在教室里。)
(2)机は教室に ありません。(桌子不在教室里。)
(3)吉田さんは 庭に います。(吉田先生在院子里。)
(4)子供は 公園に いません。(孩子不在公园。)
2.在日语中,表达“某处有某物(某人、动物)”的时候,使用“……に……が あります”或“……に……が います ”这一句型。这种表示事物存在的句子称做存在句。“あります”、“います”相当于汉语的「有」。它的否定式为“ありません”、“いません”。
例:(5) 部屋 に 机 が あります。(房间里有桌子。)
(6)部屋 に 机 が ありません。(房间里没有桌子。)
(7)公園 に 子供 が います。(公园里有孩子。)
(8)公園 に 子供 が いません。(公园没里有孩子。)
3.存在句出现疑问词的情况下,表示全面否定。即疑问词+“も”+动词的否定。
例:(9)ここ に 何もありません。(这里什么都没有。)
(10) 部屋 に だれもいません。(房间里谁都不在。)
4.存在句的疑问句中肯定回答时表示“是”用“はい”,否定回答时表示“不是”用“いいえ”来回答。其中,(1)和(3)的前面加“はい”的话,在疑问句中表示肯定回答,即表示在哪有什么,(2)和(4)的前面加“いいえ”的话,在疑问句中表示否定回答,即表示某物不在哪里。所举的这些句子作为常见的存在句表现形式,即使是初学日语者也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
学习日语的人都知道存在动词“あります”和“います”的汉语意思相同,都表示“有”或“在”,然而上例(1)(2)(5)(6)(9)却不能同时用“あります”和“います”。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本は ここに あります。”却不能说“本は ここに います。”只能说“公園に 子供が います。”而不能说,“公園 に 子供 が あります。”其原因就在于“あります”表示无生命物(无意志)主体的存在,这就是区别“あります”和“います”的基本原则。所以例(1)、(5)中的“本”“ 机”为无生命物(无意志),用“あります”;例(3)、(4)中的“吉田”“ 子供”为有生命物(有意志),用“います”。但日语中常有这样的表达方式:例如
(13)魚がいます。(有鱼。)
(14)魚があります。(有鱼。)
读了这两个例句第一反应可能认为语法上有误,但加上地点状语“魚屋に”或“川に”这个条件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池に”无疑都是活蹦乱跳的鱼,但也不能说鱼店里就都是死鱼所以才用“あります”、而是作为商品它已经远离了其作为生物个体的特性,而是视为一种概念化、抽象化的商品来谈的。又例如:
(15) 社長には息子が二人あります。(社长有两个儿子。)
(16) 社長には太郎と次郎がいます。(社长有太郎、次郎两个儿子。)
两句话存在主体同为“人”作为日语表达很自然,但为什么一个是“あります”,而另一个是“います”呢?例(15)中“息子”自然是“有生命物”,但在这句话中,说话人并未把着眼点放在有意志,有精神的个体,而是选择了一个模糊的人称概念,也就是说像“孩子、朋友、老师、爱人”等等的“人称名词”,往往带给人一种“概念化”的理性认识,忽略了其作为有生命物的存在特性。例(16)将“息子”换为“太郎と次郎”情况就有所不同。具体的人名“太郎/次郎”才更具感性,其或活泼或淘气的样子闪现于听者和说者的眼前,此时其作为有生命物的种种特性。
以上是对“あります” 和“います”二者的区别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加深对“有、无生命物(意志)”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采分析存在句中,“あります” 和“います”的区别,这种“存在句”的确是日语“存在表现”的极重要的部分,从而更准确地使用它们。
通过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学习、分析与研究,丰富了日语的表现力,改变了定向思维模式,对日语学习者应是极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朱万青.新日本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