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获得对古诗词的认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技能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这是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感困惑的问题。受学生普遍喜欢流行歌曲的启发,本文就“咏唱古诗词”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操作要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效果的评价反思做一些探索。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回味品评的。然而目前相当多的中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笔者曾在任教的初三年级某班做过调查,该班45人,其中喜爱古诗词的仅有5人,占11%;另有5名学生对古诗词略感兴趣;其余的学生则不喜欢古诗词。究其原因除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和外部社会的影响外,可能还有以下几点:①古诗词距今久远,缺乏时代特征,格律严整,言语含蓄,文意难懂;②中学生生性好动,又忙于数理化,缺乏阅读古诗词必备的一颗“沉静的心”;③教师或止步于读背默,或纠缠于典故,或专注于诗歌思想,切割了诗词的完整性,破坏了诗歌的美感,影响了学生的接受。
对古典诗词拒之千里的初中生,对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却又非常喜欢,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即如何在两者间架设桥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尝试,力求以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从而充分领略诗词的精妙绝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
于是我尝试采用咏唱古诗词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一、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代诗词歌曲着手
1、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找出5首古典诗词原创或改编的歌曲。学生找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邓丽君主唱)、《明月几时有》(王菲主唱)等;又在影视作品中找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主题曲)、《枉凝眉》(《红楼梦》主题曲)等;最后在音乐课本中找到了《满江红》、《送别》、《孔雀东南飞》等。
2、课代表汇总歌曲,安排各小组演唱,要求唱出诗歌的情感、意境。有些同学找来相关书籍并上网查找,力求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仔细揣摩诗词意境;有些同学找来MTV或录音带,加深感性认识,模仿他人的唱腔甚至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还有些同学干脆请出音乐老师,在音准、音高、换气等专业方面进行辅导。
正式活动时,要求演唱者提供原创诗词文本和改编后的歌曲文字,并陈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观众在结合原诗词创作背景、意境、主旨的基础上,着重就情感把握做出中肯的评价。有争议的,留待课后查找资料再解决。
二、向学生适当介绍古诗词吟诵方法
学生找到的古典诗词歌曲与古代诗词的演唱和吟诵不同。为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我向学生介绍了前人吟诵诗词的通常方法。
古诗词吟诵介于朗诵与吟唱之间,文人的所谓“吟诗”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现在几乎很少有人能够看到文人吟诗的原貌。我便邀请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来给学生做示范,并介绍吟诵的技巧及有关的基本知识。当学生看到老先生在讲台上闭目晃脑、俯仰自得的神态时,干脆缠住老先生请求他指导自己学习吟诵。
通过吟诵,学生不仅了解到古代文人是怎样吟诗,而且对古诗词的兴趣倍增。
三、创设条件,尽可能地恢复古诗词“原唱”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是根据某一曲调或词牌,供歌女直接演唱而填写的歌词,如果能让学生了解到那些非常熟悉的诗词在当时演唱的原貌,将更引人入胜。
于是我找到了根据宋代留下来的工尺谱复原谱曲的唐宋时代诗词演唱的磁带,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当学生在委婉缠绵的乐曲声中进行古诗词的鉴赏时,效果往往比文字的分条析缕好得多。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然后我再要求学生将现代影视歌曲中的古诗词演唱与唐宋时代的演唱进行比较,写出研究文章,把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题。
现代昆曲被称为最古老的剧种,最直接地表现了明清传奇戏剧的原貌。我们为了拓展学生视野,选择了一些课本之外的著名曲目,如《牡丹亭·闺熟》、《桃花扇·哀江南》,我们找来了昆剧的CD片,将相关内容摘录出来后进行诗词鉴赏,在悠扬缠绵的古典乐曲声和艳丽舒展的舞台表演欣赏中,学生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由浅入深,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进入纯文本的阶段
精心挑选和印发了以唐诗宋词为主体的古代诗词讲义,引导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一般是将每节语文课的前十分钟作为古诗词鉴赏课,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讲解、学生介绍、讨论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同时,注重学生笔头训练,采用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形式,学生一方面鉴赏古诗词,另一方面进行中考的模拟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的,学生不再那么讨厌古诗词,班级中还形成学习古诗词的小热潮。
1、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通过唱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学生沉浸于诗词,古今相通,对诗人们寄情世外、漱涤万物、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的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2、古典诗词唱出来的前提是背出原文,这样诗词背诵由原先的教师要求学生背变为学生自己要背。在一遍遍反复吟唱中,学生已将诗词牢牢记在心中。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前的语文课堂程式化,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学生厌烦当然在情理之中。如何让学生重新热爱语文,亲近语文,这就要靠教师的引导和挖掘。将语文融入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让学生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走进作家的生活时代,和作家同呼吸,共命运。如此,作家的情感就内化成了自己的情感,学习的激情也被点燃了,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基础。
反思拓展:
1、没有自主性的学习,就无法培养创造性。教师总认为学生缺乏自主性,但通过这一教学尝试,笔者发现只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当其体会到“我尝试,我能行”时,自主性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来。而且当自主性表现出来时,学生的创造性往往会让我们大吃一惊。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意境,真实地再现诗人当时的境遇,学生特地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幻灯片。例如,在制作《明月几时有》时,他们也不是单纯地选用王菲的MV,而是重新设计皓月当空、清冷孤寂的环境氛围。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资源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习的探究性和活动中的合作性。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主性的表达和培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自主活动,也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没有自主,就没有创造。
2、团队精神在合作性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古典诗词唱起来”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对象变得多样化。他们通过团队行动展开竞争,拓展学习的领域,彼此的学习资源得到共享,彼此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借助互联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网络搜索或网上交流,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合作学习。在整个活动中,表演者投入地唱一次,把对诗词的理解淋漓尽致地通过歌声传达出来;而欣赏者在感受这种情感的同时,还结合诗词本身客观地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当一名女同学在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时,下面传来了一些窃窃私语。唱罢有学生质疑:《虞美人》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而女同学演唱只有哀婉之情无悲愤之感,如果让男生尝试演唱也许会更好。这样的质疑,对错是其次,可贵的是学生对诗词有了兴趣,有了属于自己的领悟。
3、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古典诗词唱起来活动中,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针对《蒹葭》改编成《在水一方》,学生提出疑问:《蒹葭》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这样,学生对诗词就不仅仅停留于欣赏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探究的境界。又如,《枫桥夜泊》辞约义丰,传达出厚重深远的内涵。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而这种韵味在改编的《涛声依旧》中就荡然无存。学生经过反复吟诵,自己就发现了文言文及白话文语言运用上的异同。这已完全不再是教师命令下的学习,而是变成了探究性学习。
当然,本次活动通过吟唱的方式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了新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古典诗词真正蕴含的文学魅力绝不是只咏唱几句就能品味出来的,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究才能有更多的领悟。
陆泉明,教师,现居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