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米纽庆结构式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家庭社会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家庭结构、次系统、界限是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核心,而在治疗过程中,界限是治疗师的工作重点,包括界限的认定、重建、巩固等,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治疗中界限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治疗;家庭结构;家庭次系统;界限
一、结构式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SFT)是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和他的同僚在60年代创立的,又叫结构趋向家庭治疗。主要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认为个人的问题是与家庭的结构有关系的;可以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来改善个人的问题;其目标就是帮助家庭分析并且改善不良的结构,代之以健全的家庭结构。
在结构式家庭治疗中,有几个核心要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次系统、界限。
1、家庭结构。“家庭是一个借由互动模式运作的系统,重复出现的互动模式建立了如何、什么时候和跟谁相联结等模式奠定了系统的基础。”互动模式规范了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中的多种互动模式联合起来,就构成一个家庭的结构。
2、家庭次系统。是指在家庭这个大系统中根据性别、功能、角色、和辈分不同而分成的比整体小的次级系统。例如:夫妻次系统、亲子次系统、兄弟姊妹次系统等。每个次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共同塑造了家庭的状态,维持家庭的良好运转。
3、界限。这是指家庭与外界、家庭各次系统之间以及个别成员之间存在着的边界。米纽庆指出,次系统的界限指的是定义谁能加入以及如何加入的规则。并且这样的界限既能让外界进入,又能保持自主性。
在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看来,治疗师的功能犹如一位界限建立者,他评估家庭次系统及其界限的功能,并帮助家庭澄清模糊不清的界限,建立新的合适的界限。因此,界限的澄清和建立就尤其重要,笔者将在本文详细分析结构式家庭治疗中的界限问题,包括界限引发家庭问题、病态家庭结构以及如何运用界限改善家庭结构。
二、界限引发家庭问题
1、界限在正常家庭中的体现
正常家庭中的界限应该是清晰的、半渗透式的、松紧适度的。
(1)清晰的界限是评估家庭功能的一个有效指标。
清晰的界限,既能让家庭成员们自己知道自己的角色,采取合适的行动;也能让其他家庭成员明白你的角色,有利于进行互动。而如果界限模糊的话,家庭角色就会出现混乱,会使家庭成员人际距离过短,造成次系统的相互替代和干扰,缺乏规范和权利层级。
(2)半渗透式的,指的是既不是全渗透,也不是完全不渗透。
不能完全渗透,就是不能完全代替次系统中的某一角色;而不是完全不渗透就是指,各次系统之间不能完全不进行交流,完全不参与。因此,这里要强调是半渗透式的,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有进有出,渗透得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
(3)松紧适度的,即是说既不过于紧密、也不过于松散。
松紧适度的,弹性的家庭界限是合适的。过于紧密、分明和僵化,会使各次系统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相互支援,家庭也缺乏应有的温情和凝聚力;而过于松散,人际距离过短,或造成次系统间的互相替代和干扰,缺乏自主性,带来家庭关系的混乱。
2、界限在病态家庭中的体现
上述是在常态家庭中界限的体现,那么相应的在病态家庭中也有所体现,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
(1)纠缠与疏离
对应前面所说的次系统间的界限不清晰,系统该封闭时不封闭,该开放时不开放。例如,夫妻间的感情问题,妻子将对角色的需要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对丈夫的抱怨倾诉给孩子,孩子在无形间便进入了夫妻这个次系统,长此以往,母子关系就是纠缠,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就是疏离。
(2)联合对抗
联合对抗是“纠缠与疏离”型的进一步发展,“纠缠”的成员形成了联盟,与其他成员疏远和对立。而这一联盟稳固的建立,会使得出于保护这一联盟,不分事实地形成对立阵营,与联盟外成员对抗,导致问题加剧。
(3)三角缠
这是一种界限的距离太短的互动模式,成员间的互动是间接的,需要第三方来实现。家庭中夫妻出现问题,不直接沟通,而是寄托在孩子身上,通过孩子来传达,有的是让孩子在中间传话,而有的却是通过打骂孩子,施用暴力,在这样一种不良的关系结构中,不仅夫妻关系受到影响,孩子往往也成为父母的牺牲品,使孩子产生心理或是行为上的偏差。依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作为整体的动力大于部分之和。当家庭动力受到阻碍或者面临危机时,家庭成员(最有可能是孩子)可能会以自我牺牲(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的方式,使得家庭内重获平衡,这被称为“家庭内部自动平衡”。
(4)倒三角
一般的家庭中,家庭权力掌握在父母手中,但是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父母之间有矛盾或者性格太软弱,让孩子成为掌权中心,家庭由孩子来支配,即倒三角结构。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孩子十分宠爱,都听孩子的,甚至在一些主干家庭中,不光是父母由孩子支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要听孩子的支配,所谓的“小公主”“小皇帝”,也就这样养成了。
三、围绕界限的治疗技巧
上面是对结构式家庭治疗四种主要病态家庭模式的说明,接下来是进一步了解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技巧。治疗过程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1、治疗师以领导者的地位加入家庭(加入);
2、发掘并评估家庭的基本结构(诊断);
3、明确家庭系统内的彼此界限,打破以往不良的互动模式,建立新的家庭系统平衡,促使家庭系统的转化(介入)。
治疗师会根据不同的家庭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而本文主要针对界限方面,因此,只介绍针对界限的治疗方法。
(1)重演(界限的澄清)
重演就是治疗师请家庭再现家庭生活中某一事件或者是演示家庭商议某一件事的情形,治疗师在一旁观察和指导,让家庭一边发现自己的问题,一边又能学会正确的沟通互动模式。治疗师在重演过程中,除了关注成员的语言交流,还包括一些非语言交流,例如:一家人坐在一起,位置的选择与距离,眼神的交流,说话时的姿势等等。这些能够体现家庭的结构,成员间关系,系统间界限的问题。
(2)划分界限(界限的建立)
划分界限是治疗师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在结构式家庭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这些界限包括很多方面,空间上、语言上、关系上等等。如治疗师在要求家庭重演过程中,会提醒家长不要老是代替孩子表達想法,母亲不应该将对丈夫的抱怨说给孩子听,爷爷奶奶不要过度干涉对孙子的教育等等,都是要划分界限,厘清各自扮演的角色和任务分配。当然要注意的是这种界限也应该是弹性的,不是一层不变的,划分界限并不代表各系统间的隔离。
四、总结与反思
本文是在结构式家庭治疗中,强调界限的重要性,只是针对结构式家庭治疗,并且只是针对界限问题,在真正治疗时,可能是家庭内部外部的多重问题的结合。但不可否认的是,结构式家庭治疗时,界限的认定、重建、巩固是治疗师的重要的工作,是不可忽略的。
【作者简介】
李瑶(1995—),女,重庆人,江南大学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