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垚立 贺京同
摘要:文章利用中美1995年-2011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对两国的16个工业行业在效率和技术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继而通过投入产出技术分析了我国工业由于技术、效率方面的不足而造成的与美国的产出差距,而这部分差距正是我国通过供给侧改革可提升的空间。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供给侧改革,我国大部分工业行业都能获得显著的提升,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是我国工业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投入产出技术;赫芬达尔指数;增加值率
一、 引言
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直以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拉动、劳动力成本低、后发性技术引进等最重要因素都发生了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从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型规模扩大增长转型到依赖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上来。基于我国目前这种经济状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推进供给侧改革,这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体方法包括推进创新、提升技术效率水平、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等。
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有三个源泉,分别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这其中技术进步又是长期中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依靠要素投资增加无法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那么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通过产出效率提高和技术技术进步推进经济增长必然逐步替代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直以来工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工业能源消耗严重,环境负荷大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近期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问题的爆发,对我国工业行业进行升级改造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经济学对“产业升级”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对于产业升级的论述甚至可以追述到17世纪威廉·配第,关于工农业分工的论述。但是虽然关于“产业升级”论述众多,却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确切、系统的理论定义,比如波特(Porter,1990)就从比较宏观的层面定义产业升级为“资本相对于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秉赋更加充裕的时候,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比较优势”。而普恩(Poon,2004)则在企业层面定义产业升级为“制造商从产业劳动密集型向生产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转换的过程”。韩红丽和刘晓君(2011)认为现有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可以从管理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归纳总结。
不过一般认识上的产业升级可以表述为“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的提高。其中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于是我们可以认为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产业升级任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产业结构的改善与产业素质的提升。其中产业素质的提升又主要可以概括为产业层面或者企业层面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而产业结构的改善则是整个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分布调整。
那么对于我国工业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就主要是通过结构调整和素质提升来达到的。因此本文从提升生产技术和提高行业效率入手,在对比中美工业生产行业的基础上,分析通过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能够给我国工业行业带来的提升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对工业内部的行业分布调节进行探索和判断。
二、 中美工业行业素质对比分析
首先我们要对整个中美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一个宏观的对比研究,1995年~2011年间我国三次产业都有了非常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69%,第二产业增长426%,第三产业增长600%,而相较之下美国三次产业则分别增长28%,20%和54%,我国增长幅度明显大于美国。中美两国三次产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都发生增长幅度下降的情况。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则高于美国,第二产则快速上升并在2010年时产值达到几乎与美国持平,但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则远远落后于美国。在1995年~2011年十余年的经济发展中,美国三次产业占比基本稳定,其中第一产业基本维持在1%左右,第二产业占比略有下降,从22%下降到18%,第三产业占比则从75左右上升到79%左右。而在这十五年的发展中我国的三次产业占比则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从20%下降到了10%,第二产业则维持在47%左右,第三产业占比则从32%上升到了43%,这说明第三产业的正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第二产业则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动力。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知,在第二产业中我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一直占有重要比例,于是工业行业的升级改造必然是未来我国经济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基于上文的分析供给侧改革对于工业行业的促进必然表现为结构调整、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而在进行行业结构分布调整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晰我国工业各行业的效率情况和技术状态。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将我国的工业行业情况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进而获得我国工业各行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定位。
我们可以利用工业增加值率变量来有效的衡量工业行业素质要求中的效率部分(沈利生和王恒,2006)。于是我们通过计算中美两国工业行业增加值率,可以发现美国总体工业增加值率虽然有所波动,但是都能基本保持稳定,并且稳中有升。1995年~2011年间总体工业行业增加值率从35%上升到38%,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工业增加值率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提升,这说明在金融危机之后,在以金融行业为主的服务业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之后,美国对实体经济进行了相应的改善和调整。并且相应起到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而我国的总体工业行业增加值率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比较显著的下滑,1995年~2011年间我国总体工业增加值率从28%下降到了22%。特别是2002年~2007年之间,我国的工业增加值率下降幅度较大,下降趋势明显。在2008年之后工业增加值率开始趋于平稳。通过对比中美工业增加值率可知,我国工业行业的效率不仅明显低于世界先進水平,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通过时间变化趋势可以认为,对外开放,我国以低端加工业为主的方式进入世界产业链造成了工业增加值率的下降,而增加值率一直没有上升趋势则说明,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工业仍然处于较为低端的水平,产品附加值低,另一方面也昭示了我国工业的粗放式增长,如果这样的增长持续下去,必然会对我国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现阶段我们必须开始着手改善这种低增加值率的状态,通过供给侧改革带来的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工业效率并达到长期可持续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具体分析我国工业中的各个行业可以发现,我国在采掘业、纺织业、皮革制品、木材加工、造纸印刷、化学产品制造、橡胶塑料制品、金属和金属制品等11个行业中与美國有巨大的效率差距,且差距在10%以上。特别是皮革制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器制造业和电力、水、燃气供应业上,我国的工业增加值率分别是19.7%、23.1%、16.1%和28.3%而美国相应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分别是37.6%、52.9%、43.6%和70.9%,效率差距之大令人震惊。这说明在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是我国工业行业仍主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水平,产业附加值较低,效率水平差,通过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我国先进水平的工业行业发展,降低效率低下和能源消耗严重的行业规模,另一方面着重提高行业产品素质,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必然能够给我国工业行业效率带来很大的提升。
在工业具体行业分析中,中美两国在纺织业、木材加工业、非金属制造业、金属和金属制品业以及电气制造业上产品技术复杂度差别最为巨大,我国以上行业的技术复杂度指数分别为0.495、0.773、0.535、0.778和0.620;而美国对应行业的技术复杂度指数分别为0.874、0.850、0.786、0.852和0.909,中美两国在这些行业中的技术差距足以说明两国这些行业的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简单的扩大产出规模并不能弥补产品中所存在的差异。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工业技术进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技术进步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工业行业的进一步增长,而且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工业行业在价值链中的水平,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需求水平。因此,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工业行业增长。
三、 供给侧改革提升空间研究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明显的看到我国工业行业在效率与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那么结合效率与技术的差距的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技术我们可以进一步在控制行业产出规模的情况下求得由效率和技术不同造成的产出差距,也可以在排除效率差异的情况下求出由中美两国工业行业的规模不同造成的产出差距。而由效率和技术造成的产出素质差距即为未来我国供给侧改革可以给工业各行业带来的提升空间。
根据我们获得的中美投入产出数据,从工业总体规模来看,2011年美国工业总产值为23 829亿美元,而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为29 190亿美元,我国工业产出增加值总量已经超越美国。进而通过投入产出表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比较美中两国工业分行业的规模水平差距。比较结果显示我国现阶段工业行业在总体规模上已经超越了美国,所以继续增大投资靠规模扩大已经很难保持工业持续增长了。在具体行业方面,我国在纺织业、化学产品制造、其他非金属产品制造、金属和金属制品、机械制造和电气制造行业中,规模已经大大超越美国,我国对美国的在这些行业的规模产出超越量分别为5 042、3 933、3 929、8 476、3 728和10 406亿美元。而在食品制造、造纸、炼焦和核工业、交通工具制造和其他制造业中,我国与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产出差距量分别为778、1 246、3 711、863和724亿美元。
而在行业素质方面,美中两国16个工业行业中,11个行业的产出素质差距为正,说明我国工业素质还是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行业方面,在纺织业、化学产品制造业、金属和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气制造和电力、水、燃气供应业中,我国与美国的行业素质差距较大,在控制规模的情况下由于行业效率和技术的差距使得我国与美国的行业产出差距分别为3 680、4 037、6 953、3 258、10 896和3 665亿美元。可见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我们的工业行业仍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而我国在造纸、炼焦和核工业、交通工具制造业以及其他制造业方面的行业素质已经基本达到美国水平。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综合考虑现有工业行业产出规模和各行业的技术水平及效率水平进行工业行业分布调整。
更进一步通过研究对比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工业行业中很多规模超越美国的行业却往往在技术、效率等行业素质方面与美国有较大差距。比如,纺织业业、化学产品制造业、金属和金属制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电气制造业等。这正说明了一方面我国前期的经济发展是规模扩大型的粗放式经济发展,资源消耗量大,并且主要依赖于低劳动成本的价格优势发展较为低端的加工业,行业产出附加值较低,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我国目前工业处于整个全球产业链的底端,比如电气制造业等行业中,虽然我国进行大规模生产,但是更大的附加值被高端设计和专利垄断的上层企业攫取,导致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很难产生突破。为此我国在工业方面具有巨大的供给端改革空间,通过供给端改革,进行技术突破、效率提升和结构调整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国工业实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产出增加值率的提升改善我国劳动分配状况,从而真正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本文通过工业增加值率和技术复杂度的对比,发现我国与美国工业行业之间在效率与技术层面仍具有较大差距,进而通过中间投入系数的总和与分布情况,利用投入产出技术测度了在美国的产业素质情况下我国的产出提升空间。结论显示,我国工业在规模上已经超过美国,但是不论是整体工业素质还是各行业的效率与技术水平,都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提升产业素质的情况下我国工业仍然具有可观的增长空间。并且通过时间序列的分析,在2003年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工业进入世界工业产业链,在可观实际上造成了我国低端加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工业产出效率出现了下降;而且虽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是多年以来我国的产品技术复杂度并没有显著的提升,这说明我国前阶段的经济发展固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这也可以有效解释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民众掀起出国购物狂潮的现象,这正是因为我国现阶段国内产品在技术含量和品牌效应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只有真正的产业升级才能够逐步扭转我国现阶段供需不匹配的现状。
本文证明通过供给侧改革带来技术与效率的提升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需制约过大规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推动规模不足的工业行业均衡进步;另一方面,工业行业生产调整升级过程中,必须注意对我国现阶段高效率、高技术复杂度行业的的推动。本文证明现阶段在工业整体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产业素质升级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充足的活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发挥市场调节资源的作用,理顺价格体系,放松行政束缚,提高生产效率,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劳动力水平,通过向产业链更高端的进步来提高我国的工业增加值率,提高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未来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在未来进一步的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进行研究,我国三次产业比例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那么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效率比较如何,以及我国三次产业分别与发达国家在效率和技术上有怎样的差距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韩红丽,刘晓君.产业升级再解构:由三个角度观照[J].改革,2011,(1):47-52.
[2]安苑,王珺.财政行为波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产业技术复杂度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2, (9):19-35.
[3] 沈利生,王恒.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J].经济研究,2006,(3):59-66.
[4] 刘瑞翔,安同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J].经济研究, 2011,(7):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