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话语缺失的研究

2016-05-14 23:09冉馨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堂学生

【摘要】本文探讨了学生课堂话语缺失的表征即课堂上学生的沉默、学生课堂上的伪话语、学生过分尊重权威以及学生间的互评话语的不真实性和笼统性。指出了导致这些现象的四个原因:学生课堂上主体性的缺失、学生话语权的缺失、传统文化习惯因素以及网络的普及,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学生;课堂;话语缺失

一、引言

课堂是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对教育的重视,二十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开始将目光转移到课堂上来,对课堂进行了深入、系统地观察、理解和研究(West,1955,Moskowitz,1968;Flanders, 1970)。70年代开始,学者认识到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大量学者开始对教师话语进行研究,如Gales(1979),Henzel(1979)和Long(1983)等。现在对课堂上教师话语的研究涉及到了教师话语的各个方面,如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类型分析(Long, 1983; Long & Sato, 1983;Chaudron, 1983等);对教师话语特点的分析 (Ellis, 1994: 582);对教师话语的提问方式、交互调整特点及反馈方式的分析(Pica & Long,1986)。

课堂话语是教学活动的媒介,不仅包括教师话语,也包括学生话语。传统观念认为,“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但是1981年,顾明远先生发表文章,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不仅肯定了学生的客体地位,同时,也认同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对教育的改革,“学生是主体”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对学生的课堂话语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即针对学生课堂话语缺失现象进行研究,找出学生话语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话语缺失的表现

目前,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新出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这促使学者对学生的研究也在增多,如尹小敏(2008,2009)的对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原因探索,白波燕、张双武(2009)对学生话语权旁落和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陈建春(2011)英语专业学生话语标记的研究等。

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有自己的话语,尤其是现在强调的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话语。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并不积极,学生常常处于“失语”的状态,课堂常常陷入一种鸦雀无声的状态。

课堂上学生话语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需要学生更多参与的语言课堂上,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沉默的话语

受可理解输入假设的影响,有的教师认为可理解的输入量越多越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于是就滔滔不绝地向学生输入目的语(徐丽仙、郭弘,2009)。所以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一直不停地讲,学生坐在座位上,低头默默地看书或是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看着老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他们没有机会对教师所讲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

2、伪话语

现在,虽然都提倡交互式教学,提倡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是学生的参与却是在老师的完全掌控下的。产出的话语是一种伪话语。以社会文化学和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的教学研究认为,学生的有效话语参与表现为有意义的话语输出和交流、话语调整以及学生自主启动话题。(张娜,2010)这种有效话语才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非自发的话语没有意义,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的教学大纲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因此,为了达到大纲的要求,教师普遍都采用一种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变成了教师“满堂问”。而在这种讨论中,同学会根据教师分配的话题,自觉地采用分配原则,按照同学擅长的领域,把讨论的部分完全交给那个同学,没有达到讨论的效果,这同时也是剥夺了其他不擅长这类话题的人的话语权。这种话语并不能称为是学生话语,它是一种伪话语。

3、过分尊重权威性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学生都受到这样的观念的侵蚀,即课本是专家、权威人士编写的,所以他们一般是没有错的,我们不能轻易地怀疑专家们写的书,说的话。所以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对于课本就一味地信任,认为问题的解答只有这一种,没有其他的答案,更别说是对这种答案的提出质疑了。这种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这种狭小的思维空间里活动,沿用他人的思维方式,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简单地人云他亦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更愿意参考参考书,有问题就直接看参考书,或直接询问教师等权威人物。对于自己的想法,从来不去考虑。

三、学生话语缺失的原因

1、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教育界一致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有着绝对的权利。虽然现在的大纲要求“学生的主体性”,但是鑒于教师已经沿用了多年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仍然具有绝对的权利。虽然教师会在课堂中采用一些互动的活动,如提问、小组讨论,但是仍然是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学生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活动。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课堂成了教师演独角戏的舞台,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权利,而没有了提问和提出自己观点的机会。有的学生调侃老师这种行为“老师真是恨不得把脑袋里的东西全部给我们”。这样的填鸭式教学,“一言堂”的行为自然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了学生话语的缺失。

2、制度话语导致学生话语权的缺失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M.Weber)将权威的来源分为三种。其一是传统的权威,这类权威是统治者根据习俗与传统,以世代因袭的身份来运用其权威;其二是感召的权威,这类权威来自于神圣化的人格吸引力;其三是法理的权威,这类权威反映了当代的科层体制,领导者从其法定职务来发号施令,一切权威都是规章制度所认可的。(尹小敏,2008)权威者有着绝对话语权力。教学活动在这些权威制度下进行,学生活动也在这种制度下进行。因此,教师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课堂上学生的权威人物,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力。沃勒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制度化的领导,教师的权威来自于制度所规定的地位,而不是来自个人的表现。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制度化的“统治”。

3、网络的普及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方式以及社会分层在网络的冲击下都发生了变化。网络的出现是我们的一大进步,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资源,例如,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解决办法;当我们没有不知道某一道题的答案时,我们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答案。正因为网络的方便性,我们学生遇到难题就寻求网络,不会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在课堂上,学生碰到问题,往往也是在网络上搜索,因此,他们就不会询问老师答案,也不会问老师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与老师缺少了交流,学生的话语自然就会变少,甚至没有。

四、解决办法

1、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后现代哲学家福柯(M.Foucault)赋予话语以一种新的意义,他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郑乐平,2002)主体意味着责任、义务和权利,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获得是其话语权获得的保障,而学生话语权的获得又进一步地巩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了话语权,学生就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而不是替别人或权威说话。但是,学生要明白这种主体地位意味着什么,他们要明白他们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摆脱依附教师或权威的习惯,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想,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

2、建立师生间的平等性

平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和责任相同或相近,地位相当,待遇相同。在教学中,平等意味着对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一种尊重和认可。师生只有在平等的情况下,他们之间才会产生思维的碰撞、融合和创新。只有在平等下,学生才不会因为教师的身份而对教师产出假话语,而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产出更有意义的话语。因此,教师要更注意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性,要多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严防将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满堂问”。

3、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网络如此方便的情况下,好多问题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答案。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设置成开放性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不仅僅是在网络上就可以搜索到答案。

五、总结

本文探讨了现阶段学生课堂话语缺失的现象、原因和解决办法。学生话语缺失的最明显的表征是:一、学生课堂上的沉默表现,这是经常发生在课堂上的情况,一旦教师不讲话,整个课堂会陷入一种寂静中。二、学生的伪话语。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讲话,但是他们只是在替别人说话,所以这些话语并不能真正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思维。三、学生表现为尊重权威,这种表征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不仅仅是发生在学生身上。过分地尊重权威让我们学生迷失了自己的思维,认为权威不可能有错,错的只是自己。这导致自己的思维受限,表达思想的话语缺失。四、学生间的评价话语的缺失,学生间的互评在课堂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这不仅是在检测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在检测学生的交际。但是学生的评价话语却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只是说一些空泛的话语,没有解释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导致这些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的主体性;第二,传统尊师重道的文化习惯;第三,制度话语权下,学生话语权的缺失;第四,网络的普及。就此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解决办法:首先,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建立平等的师生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 West, M. Learning to Read a Foreign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Press, 1955.

[2] Flanders, N A. Analyzing Teacher Behavior [M]. NY:Aeesion-We-sley, 1970.

[3] Moskowitz, G. The Effects of Training Foreign Teachers in Interaction Analysis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68(1): 218-235.

[4]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UP, 1994.

[5] 尹小敏. 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表征及原因探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3): 135-138.

[6] 尹小敏. 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及其构建[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164-166.

[7] 白波燕, 张双武. 学生话语权的旁落与师生关系重构[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评论), 2009(9): 17-19.

【作者简介】

冉馨(1987—),女,汉族,河南省中牟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课堂学生
欢乐的课堂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学生写话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