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希
摘 要:本文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例,探究其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之于歌唱技巧及舞台实践能力提升的意义,探析其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亟待突破的瓶颈,探索其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更有效的教学实施途径。并期望以此为切入点,增强教师对教学实践细节的关注,以小见大,立德树人。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273-03
声乐课程通常在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居核心地位,它是在声乐教学法的理论支撑下,综合了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基本发声原理,对大学生实以科学发声方法的训练,并且紧密结合舞台表演实践,使学生们能够演唱并掌握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因而兼具极强的技术性、实践性特点。亦即是说在声乐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歌唱理念,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和技能,而且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声乐鉴别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舞台演唱经验。
娴熟的歌唱技能与成熟的舞台经验,往往依赖于对大量的、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演绎的积累,恰当的舞台表演又往往依赖于演唱者的艺术修养。笔者从事声乐教学与实践工作以来深切的感触是:艺术歌曲的演唱对于歌唱者艺术修养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拟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感悟为依据,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例,探究其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之于歌唱技巧及舞台实践能力提升的意义,探析其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亟待突破的瓶颈,探索其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更有效的教学实施途径。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念及类属的界定
艺术歌曲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在德国利德(Lied)的基础之上,最终酝酿和成型于欧洲浪漫主义抒情诗的发展之中。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1]其诗意化的歌词、精美而考究的旋律线条,精巧而富于色彩的和声、精细而流畅的钢琴伴奏,成为了浪漫主义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中国的艺术歌曲是步入近现代之后,中国在自觉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大约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艺术领域绽放的最艳丽的花朵。20世纪20年代以来受西方创作技法的影响,以中国古代诗词为内容进行的艺术歌曲创作成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主力军。除去对西方创作技法上的学习而赋予音乐优美的形式之外,中国的艺术歌曲对情感的宣泄通常更加注重作品的现实性,表达的依据往往寄予中国古典诗词隐喻的文字之中。
从类属上看,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古代既有之曲、又包括依照古调补正之曲,还包括借古诗之名的新创之曲,本文在此所涉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1}所指为20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作曲家借鉴欧洲的作曲技法,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依托而创作的歌曲,早时以青主、黄自、萧友梅等人的创作为代表,今日亦包括了罗忠镕《涉江采芙蓉》、黎英海《枫桥夜泊》等吸收当代作曲技法进行地歌曲创作。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之美—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契合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外显的形式之美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形式之美先现于音乐本体的固有形式之中,明人王骥德在《曲律.论章法》中说“作曲,犹造宫室者然。……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从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此法,从古之为文,为辞赋,为歌者皆然。”[2]足见歌曲在创作之始便由曲作者通过艺术构思先赋予了音乐形式之美。
中国古代以诗词为代表的文学形式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早期的《诗经》《楚辞》,到后来的乐府诗歌、再到唐宋的诗词歌赋,无一例外地皆可“歌”也。虽然到七言诗、格律体出现之后,诗歌对音乐的依附性逐渐降低,甚至慢慢不可再歌了,但是古来两者的亲密关联,使得所填之词无论如何也跳不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无声却潜在的规则之外。诸如宋代词乐中不同的词牌因为隶属于不同的宫调,因而才会有不同的风格,继而才能有豪放与婉约的风格差异。
同西方艺术歌曲间的血缘关系,使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形式上无法避免的于旋律、和声、伴奏等方面借鉴西方的创作技法与创作思维,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独特的形式之美,却又强烈地体现在音乐与诗词间完美的契合上,被高度抽象和凝练于文学形式所融的音乐之中,必须突出古诗词歌曲在形式上与文学的天然关系,才能进一步唤起演唱者的关注,从而把握演绎声情之法。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所体现的文学与音乐的高度契合,使文字蕴含的“音韵格律”同音乐展现的“声韵格律”高度相融,因而赋予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形式之美包涵了双重意义,它既涵盖了中国古诗词在形式上展现出的特有的韵律、格调之美,又涵盖了诗乐相合的音乐在本体形式上展现出的结构之美。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内在的精神之美
英国的现代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曾经把艺术作品的特性解释为“有意味的形式”[3],古诗词艺术歌曲除去外在形式之美,还兼具了内在精神之美,具体体现于古诗词艺术歌曲歌词所蕴含的“意味”之中。如歌曲《我住长江头》,歌词选自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诗词本身用“我住长江头”与“君住长江尾”呼应,表达虽能共饮长江水却不能相见的日日思慕,继而再续借长江水的起兴,借用悠悠江水,绵绵无边的情境,阐发“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这般永不消歇的相思之恨。临至末处,诗人借“君心似我心”翻出了一层新意,纵然有江头江尾的阻隔,却定不能阻隔心灵中满负的相思之情,最终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感人至深。
20世纪30年代,青主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时候,巧妙的抓住了词作的动人意蕴,通过音乐上的精心构思,用绵绵如水般涌动的钢琴伴奏衬托了如歌的旋律,用丰富的和声和伴奏织体烘托了词作中的眷眷之意,用旋律在形式上的“美”映衬了歌词在内容上的“真”,诉说了强烈感人的“情”,自然而亲切的传达出了艺术作品意蕴四个分层的前三层意味[4]。更绝妙的是最后一层文化意味的表达,作者的立意在表象上看完全忠于词作本身对真挚爱情的颂赞,但却隐晦的表达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失败之时,在特殊的时局环境之下,假借如歌的旋律对爱情的颂赞进而深切传达出逝去战友们的思恋之情。
“一语双关、一曲多情”而阐发的眷眷之意,足见古诗词艺术歌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融汇了诗歌的精华与音乐的经脉,或直白或隐喻的文字表达情感,音乐则与之相辅相成,以婉转悠扬的旋律揭示深远的意境之美。透过内在精神层面与外在物质层面统一的歌曲形式,古诗词艺术歌曲展现出了深刻的精神意蕴,由内容表现出的意境以及透过内容在形式上显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使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最终由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揭示出深刻的意境之美。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之于声乐教学的意义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曲目的选择往往会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涵盖较为全面的类型与风格,如中西方的艺术歌曲、中外歌剧咏叹调、中外民歌等均会有所涉及,古诗词艺术歌曲往往会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类目中的首选,在声乐教学曲目中占重要的比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表现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歌诗相合”的独特优势上。《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其中不仅道明了“乐”与“诗”先天的相通性,道出了“诗文不足,乐来补”的互补性,更是析出了“诗乐相合”是“表情言志”的“利器”。诗文的阐发源于情,当文字已觉言之不足的“无力”之时,便要赖于乐。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形式上最强烈的特征即为诗文及音乐的双重融合,这种先天的优势对于阐发情感极其有利,诗中的情境辅以音乐的语言,便能展现给歌者和听者栩栩如生的意境之美。
其次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歌词上不仅因为其塑造了上文所提到的意境美,同时由于其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亦赋予了其以歌唱的形式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特殊的传播方式,这也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古诗词艺术歌曲渐受关注的原因。例如在赵季平创作的《关雎》之中,歌曲通过多次反复,形象地再现了“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从而精确地表达了谦谦君子思慕的细腻情感,让人体味孔子为何称之为“乐而不淫”的缘由。凭借对作品精神内涵的深层体味,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艺术的熏陶之下塑造人和完善人。
再次古诗词艺术歌曲独特的形式美与意境美的双重体认,能够有力地提升演唱者的艺术修养。从选材的角度看,此类体裁的歌曲在曲辞上多为名人辞赋,这些辞赋作品不仅是其产生时代的文化的缩影,而且也是后人认知历史的媒介。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以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依托,既能全面地提升声乐的歌唱技巧,又能帮助演唱者提升文化修养,用演唱者优美的歌声向听者传达情景交融的诗文意境。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实践探索
1.教学实践中亟待突破的瓶颈
当代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够熟练地将专业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多数只关注声乐演唱的方法和技能训练,对诸如声乐鉴赏能力、演唱艺术素养、音乐修养等方面关注的不够,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对熟练演唱了多年的作品的词曲作者、创作背景以及作品风格一无所知。这不仅不能符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更难以符合新世纪信息、知识、创新背景下对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另外从教师的层面分析,因为教师擅长的声部及音乐作品的偏好等客观原因,使得其在实践教学中产生了对作品无意识的选择偏好倾向,比如多选择外国声乐作品及咏叹调,或者重声音技术,轻声音内涵等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通过改革声乐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转变传统单纯注重声音和技能训练的教学观念,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势在必行。这既是顺应时代需要,也是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我们必须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因而以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例,探索声乐艺术素养提升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于“歌”中发掘和探寻深藏之“蕴”,旨在结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转变与提升,融汇多学科知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歌唱艺术素养,让蕴藏于“歌声”之中的“意蕴”,在声乐教学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的探索得以深化与升华。
2.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与实施途径探索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调整学科发展机制优化教育结构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环节优化教学实施途径是高校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只有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性、思想性同人文素养及实践能力间的融合,注重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基于学科专业之上的立德树人。古诗词艺术歌曲先天的优势,无疑为教学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和优化教学实施途径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遇。
首先,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强化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独特的文化意蕴,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最容易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环节学生主动通过课前准备或者课后查阅的方式,借助图书资料、互联网资源,自主学习、鉴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作品,尤其注意着重强调让学生体会诗作诉说的情感,引导演唱者在演唱中恰当地把握情感的表达,做到“以情感人”,便自然而然地能够提升其舞台表现力,使演唱者与作品之间、演唱者与听众之间形成“双重共鸣”。
其次,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强化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增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在主动学习的环节,学生会因为自身努力不断地获得肯定进而不断地积累自信,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主动探索新知的愿望也会愈发强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日常教学得到了充分地提升。声乐学习虽然强调演唱技巧,但是若一味强调技巧,忽略艺术修养的提升,声线只能甘于“行尸走肉般”地显现缺失灵魂般的干瘪。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再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点滴而不懈的积累是艺术修养提升的基石,其中多学科知识的积累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过程所需的必要条件得以渐渐融汇,从而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再次,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强化诵读意识,增强学生对声韵的感悟,利于学生歌唱技巧及舞台表现力的提升。声乐演唱的咬字与吐字直接关系演唱的效果,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多取自历代著名诗作,古诗词固有的结构和声韵之美对其表情达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要将古诗词艺术歌曲完美地演绎,对字声音韵的重视自是不言而喻。学生以提升演唱技巧与效果为目的,反复诵读诗词作品练习发音与吐字的同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诗词音韵之美的感染与熏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艺术修养,提高了歌唱技巧与舞台表现力,一举两得。
最后,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强化发散研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完善。古诗词艺术歌曲虽然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近乎百年,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融合中国文化、中国思维、民族精神的完整表述体系,但毕竟在创作技法、和声、织体等方面依然强烈的带有“舶来之物”的色彩。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产生与发展轨迹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自发地了解和比较东西方文化理念与创作理念的差异性,通过比较活动的开展与深入,既能深入理解这一东西文化邂逅产物之发展因果,又能加深对不同文化的认知。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东方与西方艺术思维的差异,洞悉传统与现代的关联,分析文化间的共生与共融性。用新的视角、新的眼光去研习相同的艺术形式与相异的文化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意识的引领下实现自我能力的逐步完善。
四、结论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诗”与“乐”在形式上的完美相融,塑造了“诗乐和鸣”的意境之美,也为高校大学生提升音乐演唱技巧与艺术修养上提供了学养。在声乐课堂的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中,使学生通过诗与乐高度相合的声韵之美,感悟诗词与音乐在艺术境界上的升华;通过诗与乐高度相合的形式之美,体验创造性思维在声乐表演时二度创作的魅力;通过诗与乐高度相合的意境之美,感受诗中意境形象化地表达。将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提升音乐技能、提高艺术修养、提倡文化传承的媒介,延续中华文化的优良基因。抓住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个看似微小的立足点,却可以产生如撬动地球般的巨力,教师若能抓住教学实践环节中的细节,善于以小见大,方能立德树人。
注 释:
{1}下文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简称为古诗词艺术歌曲。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25.
〔2〕〔5〕贾文昭.中国古代文论类编(上卷)[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558-559,30.
〔3〕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122.
〔4〕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300.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