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生存论维度理解宗教信仰的超越性

2016-05-14 19:08崔佳
关键词:同一性救赎宗教信仰

崔佳

摘 要:宗教的根本特征在于宗教信仰,而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又在于宗教信仰的超越性。但从宗教形式出发,无论是世界宗教、还是民族—国家宗教甚至是氏族—部落的宗教信仰,离开了生存论维度,都是无法说明其超越性。因为作为宗教信仰来说,是作为主体的人与被其崇拜的客体神之间所具有的一种特有的救赎关系。再从人类宗教信仰的内容来看,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异化”。

关键词:宗教信仰;救赎;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B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87-02

宗教的根本问题是对神圣者的信仰,无论何种形式的宗教,这都是其核心与基础,是宗教赖以生存、借以发展的根源。因此,当讨论宗教信仰的超越性时,我们必须首先从宗教信仰入手。不管是制度性宗教,还是精神性宗教,在探讨其历史发展时我们会发现,从生存论维度出发的宗教信仰,才是我们开启宗教大门的关键钥匙。

一、宗教信仰的生存论维度

信仰是所有宗教的首要问题。无论是世界宗教,还是民族—国家宗教甚至是氏族—部落宗教,离开了信仰,也就无从谈起了。如果我们要对宗教产生的根源作出分析,要对宗教宗教信仰及其超越性的原因作出说明,那我们必须在生存论维度下理解宗教信仰的起源。因为离开了人的生存需要,宗教的基础显然是不能得到说明的。

首先,从自然宗教的角度出发,作为宗教的原始形式,它是以自然事物和自然力为崇拜的宗教。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以及人们的认识思维能力较弱,崇拜内容以祖先崇拜为主。从人类初期宗教信仰的内容来看,宗教的原初形式并不是一神教,而是以自然崇拜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宗教。因为人们把支配他们生活的自然力量超自然化,从而形成崇拜的内容。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原始人赖以生活的是自然,对他们的生活有直接威胁的也是自然。费尔巴哈在考察宗教特别是“自然宗教”或者“自然崇拜”的成因时,一方面把“人的依赖感”宣布为“基础”;另一方面又把“自然”宣布为宗教的“最初基本对象”。然而,“自然”之所以构成宗教的“原初对象”,其根本原因正在于人的生存及其活动对于“自然”的多方面“依赖”。

按照马克思以及费尔巴哈的观点,宗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异化”[1]。而人为何要把自己“异化”出去,离开了生存论维度,显然也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宗教追求的基本目的是人的福乐或者至福,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之所以要把自己“异化”出去,构想出各种形式的保护神,非常明显,可以说是从人的这样一种生存论需要产生出来的。不只是原始宗教或者自然宗教,基本上所有高级形态的宗教,他们的创建都离不开人们的生存体验。如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虽然其祖先是部落贵族,但因早年父母双亡,家道衰落,人生经历相当坎坷。后来他在希拉山洞中的宗教体验显然是在他长期人生体验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而且,人生问题和道德问题也一直是他后来宣教活动的基本内容。又如佛教的产生,也与释迦牟尼的个人生平息息相关。虽然关于释迦牟尼出家的动机,佛教中的传说不尽相同,但都和深深地立足于他的人生体验。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战争的残酷,加之亡国灭族的惨祸,是释迦牟尼产生消极厌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不仅宗教的创建离不开人们的生存体验,同样个人的宗教皈依也离不开个人的生存体验。个人的生存体验是首要考虑的动因,比如“边缘情境”的经历,也是个体宗教皈依的动因。西方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如我们熟知的宗教改革的先导马丁·路德,他的个人皈依固然有很多原因,但直接动因是因为在他青年时期,遭遇了从天而降的闪电,这面直面死亡使他感到深刻的震撼。所以,宗教及其信仰的生存论维度不仅构成了宗教的起始点,也构成了宗教的硬核。因为构成宗教信仰的本质的,就是关于救赎问题。在东方宗教中,在强调人类救赎方面,印度教和佛教并不输于基督教,因为它的中心对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对人的生存论转变。

二、救赎问题是信仰具有超越性的根本所在

宗教及其信仰的生存论维度是宗教历史发展的起点,这同时也构成了宗教的硬核。因为构成宗教信仰的实质性内容,就是关于救赎的问题。这些信仰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即人对于超越性的对象的崇拜,以及通过崇拜活动和崇拜仪式去追求人的精神解脱,其目的在于寻求摆脱物质现实世界对人类的各种限制。希克曾经提出,所谓救赎,无非是“人类生存”从“个人中心”向“实体中心”的“转变”和神人之间的“同一”[2]。而这种思想也构成了所有宗教教义和宗教思想的主题。

救赎论在西方传统宗教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罪”的意识在基督教的理论传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自基督教出现以来,就认为人生来就有原罪。在这里“罪”的原始含义,是没有遵守上帝的旨意,而基督其所意指的是一种拯救或救赎力量。《古兰经》中虽然没有“拯救”这样的词语,但是救赎也构成了它的基本思想。它所要求同一是一种人类意志与真主意志相符合的共同的生活模式,即同最高实存和平相处,相信最高实存的怜悯与仁慈,并为了天堂的喜乐而渴望超越此世。

在东方宗教中,人生救赎的方式虽然有别于西方,但人生救赎作为硬核的准则并无二致。印度教显然是一个注重“救赎”的宗教,不管是哪个流派,印度人都认为自己被轮回限制,注定要在时问生活中充当不自由的角色。因此,最大的期望莫过于解脱和救赎,印度教主张“利”“欲”“法”“解脱”这种相互联系而又封闭循环的人生观念。再如印度教中宣扬最核心的思想“梵我同一”,这个命题显示给我们的正是个体向实体中心的转变,梵是印度教中超自然力量的最高层次,被称“终极实在”或“宇宙灵魂”。再如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其救赎的色彩也可见一斑。在老子的思想中,形而上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是世界的本体,而形而下的术,是通往道的修炼之路。其中针对一般老百姓而言的混世之术、伦理教化之术,亦是个人实现自我救赎的基础。

宗教的救赎理论不只限于西方宗教,还在东方宗教中体现。救赎的普遍性既反映了宗教多元化的社会历史事实,承认其他信仰也具有一样的救赎功能,虽然西方宗教与东方宗教在具体的解脱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但也只是一种现象层面的东西,是出于同一种内涵里的不同表现形式。

三、从生存论维度理解救赎问题

从宗教发生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宗教起源的根本动力是出于人类的生存需要。“人类社会从开始就确立了一种具有人类心灵共性的生活方式,即宗教信仰,其特征乃是崇拜超越性的神圣客体及相信此客体最终将救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3]人类崇拜超越性的对象是为了获得自己的精神依靠及精神救赎,因此必须站在人类生存论需要的立场上,去剖析时代背景下的生存论恐惧,从而获得可靠的生存论意义。

人类之所以要强调信仰的超越性,是为了在物质世界中完成生存需要,并依赖这种超越性进行个体的救赎与解脱。人类所进行的各种宗教仪式与祭祀活动,乃是为了把自己的理想的一面充分地展现出来,即把自己的“神性”充分展现出来。即上文提到马克思以及费尔巴哈的观点,宗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异化”。而人所追求的精神救赎,离开了生存论维度也是无法解释的。从宗教的语源学角度所解释的仅仅是宗教的普遍本质,而宗教的特殊本质则在于“宗教信仰的内在性以及神人之间的同一性”,因为正如费尔巴哈所指出的那样,“神学之秘密是人本学”[4]。因此,为了宗教特殊本质的进一步揭示,我们应从生存论的维度出发,即首先从宗教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证明所有的精神宗教和制度宗教都是从人们的生存体验中迸发出来的。这样一来,我们就把信仰对象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神学与人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变成解读宗教特殊本质的关键。在原始宗教或自然宗教中,宗教的起源在于无限观念,这种观念是原始人类在对有限自然现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这与“自然宗教”的特征相一致,因为“自然宗教”的根本特征也在于人们直接感知到的“自然物”与“神灵”的统一。人和自然的二重化关系,更加说明原始人类的这种同化自然、超越自然、支配自然的欲求才是原始宗教得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继而在创建性宗教中,人们更注重精神需要,去完成救赎与解脱。同样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加显而易见,救赎于本体是一种人性的生发。

在生存论维度下探讨信仰的超越性,正是从生存需要出发,去发现在演变意识过程中“神本”向“人本”的转变。宗教信仰的内在性恰恰说明了宗教意识是一种内在意识,而信仰的最终目的即禀赋神性。而这种“人自己本身复归”,才真正洞达了信仰的超越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5.

〔2〕希克.宗教之解释.43.

〔3〕单纯.论实体论的宗教救赎思想——对希克多元论宗教哲学的思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4〕费尔巴哈.基督教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

(责任编辑 赛汉)

猜你喜欢
同一性救赎宗教信仰
麦金太尔对现代性自我的批判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浅探《安恩与奶牛》的孤独性与同一性
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思想
不同监控视频角度同一姿态的同一性研究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