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詹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的大会讲话中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崭新论断。随后又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重申了这一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把对中国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理论层面提升到实践层面。本文将从命题提出的社会背景、"新"的理解以及命题提出的意义三个层面对这一命题做一分析,丰富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D25;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78-03
特定的社会产生特定的思想,任何理论和思想都是一定时代下的产物,思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可见,这一崭新论断的提出也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
一、命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中国自身实际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国情是我国一切发展的依据,任何观点的提出都是我国国情的需要。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做出了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必须长期毫不动摇的坚持这一国情。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业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我们以前的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式的改革,改革先易后难,这就给当下的改革留下很多问题。今天,我国的改革发展事业正处在深水区、攻坚期的关键阶段,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革发展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积累的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生产力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益分配不均,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要想进一步的应对挑战,正确认识党在改革开放事业中出现的新情况,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摆脱国家贫困落后的情况,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充满着各种风险和挑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排除社会主义建设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阻力,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风险和挑战并存。在信息化和时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遇到了挑战。当前社会“贪污腐败、道德低下”等违法乱纪的事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必须坚持用法治的手段进行管理。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法制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有序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应对国际挑战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竞争日益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各国为了赢得在发展中的主动权,不惜损害别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做出违法国际条约的事。为了应对西化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向国际社会澄清“中国威胁论”的误区,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此外,国内外各种思潮也冲击着中国的政党理论,一些人士鼓吹“宪政主义、无政府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这些思潮的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目的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实行所谓的西方模式,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民主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苏联、东欧剧变的事实再一次证明,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照搬西方模式,社会主义只有死路一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关于新论断“新”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论断,丰富和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崭新的论断。关于这个“新”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对“党的领导”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十六大以来,党章对于党的领导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规定,指出党的领导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党的领导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层面,深化了对党的领导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党必须在人们和世界的考验中前进,要经得起时间的历练和人民的检验,所以坚持党,必须改善党。十八大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党的领导,要让人民充分信任党,提高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使党真正成为科学的政党和为人民服务的党。使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团结之中;还体现在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还体现在有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方方面面。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我国,我们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凝聚作用,用党的力量来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在党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经济新常态,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绿色生态和文明生态,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丰富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在创建马克思政党观的实践中,提出无产阶级政党观和无产阶级专政观。从党长期发展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并非一帆风顺,是在波折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充分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应用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际中,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建设,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确保党始终成为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这一论断,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科学的分析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的国情,明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和任务,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并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做出的重大决策。这个论断的提出,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结构趋于完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有机部分组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中,道路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开辟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首要之意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都紧紧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始终贯穿党的领导这一主线。制度是根本保障,无论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来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三者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这是党领导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形成的最鲜明特色,是不同于其他国家政党理论的独特之处。
(四)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更加深刻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发展到现在还很不成熟,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加以完善。我们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力高度发达,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消灭阶级”等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对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也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本质决定特征,特征体现本质”,这一命题的提出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说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最本质特征固定下来,才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党的领导作为最本质的特征这个保障,其他各个基本特征也无从实现。生产力发展需要在党的政策、路线、方针的领导下进行;没有党的领导,生产力的发展将没有保障。党的领导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秩序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建设取得的成就,究其根源,归根到底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命题提出的意义
(一)丰富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和实践向我们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建设好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把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使我们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天起,就一直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把其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的思想指南,并且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神圣信仰。确定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最本质的特征地位,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的伟大胜利的肯定。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和伟大民族的复兴。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社会主义各个国家的历史基础和实践经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马克思从阶级斗争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但是马克思仅仅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做了阐述,并未指出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习近平在总结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把党的领导作为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和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是对这个理论的不断升华和总结。要理解并丰富完善这些特征,就必须在党的指引下前进,跟着党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特征,这也正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民族化,形成了独具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是不同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社会主义。我国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深化改革,加强系统部署,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六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政党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国家的执政党,掌握国家政权,并能够最大范围和最有效的利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力量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始终坚定不移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出坚持党,就要不断改善党。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发展和自身建设的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自身建设的内在规律出发,将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通过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怎搞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能够经得起各种风险和挑战,成为全国人民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张永桃.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7〕朱力宇,万其刚.论党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的根本性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05).
〔8〕苏宏峰.依法治国—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必由之路[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04).
(责任编辑 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