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考结束了,新一波大学生已经在志愿的路上了。不少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被提了出来:“孩子,学什么别学医。”即使放开人身安全不谈,光是医学生怎么变成医生就让人捉急:
当年高考时,进医院最少要本科,等本科毕业了,又要求硕士;没办法,只好考研。现在终于硕士毕业了,却发现要求已经提到博士了,医学生几乎永远赶不上医院的步子……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医学院校增设,医学教育无论从办学规模还是招生人数,都大幅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医疗机构的人员门槛不断被拔高,与此同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的存在,使医学生的成长成本和压力不断加剧。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医学生的就业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呢?丁香园有一份自2015年10月起,开展了为期数月的医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希冀通过样本调查、分析,了解当下医学生的就业倾向。
本次调查共有5,097名医学生参与,本硕博比例依次为:48.5%、44.9%、6.6%,临床医学专业占比80.8%。
调查报告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样本人群主要来自三线城市(38.8%)和四线城市(36.4%),但他们的意向工作城市主要为二线城市(47.1%)、三线城市(23.9%),说明相当一部分人在面对回归家乡还是留在中心城市的选择时,做出了“留下”的选择。
而倾向前往四线城市和五线城市工作的人仅有7.8%和1.3%,由此我们不难一窥医学生就业难和四五线城市医院人才荒的缘由。
在本次调查中,广东、江苏、山东成为就业意向最高的三个省份,北京、广州、上海成为就业意向最高的三座城市,这大抵和学校所在地的统计数据相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医学生毕业后趋向选择学校所在地完成就业.
在本次调查中,根据样本人群的流动意向,我们发现52.7%的医学生的期望工作城市非学校所在城市,35.3%的医学生的期望工作省份非学校所在省份,这说明,近半的医学生可能在毕业后进行人才流动,但基本会选择同级或更高等级城市,而非流向偏远城市。
从样本人群的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大部分医学生在择业时会选择大城市,这一趋向十分明显。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一二线城市的医学生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不具优势的普通院校、本科生很难在一二线城市的三级医院找到合适的工作。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分级诊疗势必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将增大,医学生不妨尝试基层就业。
这是一个看似无意义的问题,对于医学生而言,毕业后当医生似乎是件理所当然的事,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关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4年间,共计新增高等医学专业毕业生348万人,而同期新增医生却仅有69万人,即便考虑老医生退休等因素,其中还存在巨大的人才流失。(数据来源:《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而根据我们本次调查,88.8%的医学生的择业意向为医院,涉医选项的选择比率为96.8%(医药、诊所、公共卫生机构等),近年来,笔者接触过的医学生也常表示学医周期长、成本高,若学无所用,着实可惜,可见绝大部分医学生都希望留在医疗机构发挥自身特长。
从意向到现实,中间发生了什么,让那么多立志成为医生的医学生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严峻的社会医患关系和巨大的工作压力自然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样本人群中,选择不留在医院的人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工作压力大、医疗环境差和不喜欢医院工作环境,这三者的比例均超过了20%。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本次调查中清楚的看到医学生就业医院主要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市级公立医院,这或许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择业观念。
多年以前,医学生都是以进公办、进三甲为奋斗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公办三甲的人才缺口已经难以容纳如此庞大的医学生群体,那医学生的择业选择是否有变化呢?
我们的调查显示,直接有意向选择民营医院就业的医学生只占样本人群的1.2%,而倾向于在公立医院就业的高达88.5%,可见绝大部分医学生的就业首选目标就业单位仍为公立医院。与此对应的是,国务院、卫生计生委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大量民营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他们苦觅人才不得。
另一方面,公立阵营中的一二级医疗机构,也不受医学生青睐,仅1.1%的样本人群的就业倾向为社区医院,大部分人选择了市级医院(67.1%)和特级医院(19.7%)。
推进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实力,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优质人才到基层是大势所趋。
民营和基层医疗机构遇冷,折射出医学生的择业观念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行业的发展,这种择业观念的局限性愈发明显。
根据《中国医生2014年度薪酬报告》显示,2014年医生平均年收入为7.2万元,一二线城市平均分别10.5万和7.8万元。而大部分医生认为与国外医生待遇相差甚远,医生群体对薪资也有更高的期望。
本次调查中,医学生对薪资的期望,从本科到硕博期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大五及更低年级、读硕期间、读博期间,薪资期望占比最高的分别出现在3,001~4,000元、4,001~6,000元、6,001~8,000元。其中,期望薪资4,001~6,000元的在各个阶段占比均超过20%,总占比达30.2%。
整体而言,医学生对于薪酬的诉求是与医生薪酬水平相仿的,较为理性。合理范围内的薪酬诉求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
根据调查数据,72.8%的人选择正式工作时看重发展空间,紧随其后的是薪酬、专业和兴趣,比例分别为69.6%、60.5%、38.1%。在发展空间这个问题上,哪些医院空间更大、薪酬更高,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自然不难理解为何那么多的人希望留在三甲医院。
所以,破解基层、民营医疗机构人才难的问题,不光需要医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同样需要完善相关机制,让基层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有更多机会发展、晋升,让医疗人才能够流动起来。
求职之路,不少人在迷茫中前行,磕磕绊绊,吃了不少苦。对于就业,不少学校已经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就业形势,但课程设置往往偏形式主义,不能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
网络社会,互联网上确实可以找到各类就业求职指导信息,但想在互联网上准确、快速找到有价值的内容,亦非易事。通过分析医学生的就业中急需得到的协助内容,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意见,针对性设置相关服务。
本次调查中,74%的人认为需要获取“就业单位和岗位信息推荐”,说明医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单位和岗位信息的获取渠道较少或他们尚不知晓相关渠道。
55%的人认为需要“行业政策和就业形势解读”,50.3%的人认为需要个人职业规划指导,说明不少医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对于所处的行业现状和自身的发展规划仍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说明介绍和职业规划等方式加以引导。
纵观调研结果,我们发现医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认可度较高,通过改善从业环境等方式减少人才的流失,通过改善相应机制,为从业人员提供更灵活、机动的就业机会,引导其流向基层、民营医疗机构,可能为医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除政策层面为医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外,信息即机会,还应扩大医学生接触就业信息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