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多阳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随着网球运动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网球运动损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据统计法、以及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本地网球爱好者为调查对象,通过探究网球爱好者在运动中常见的损伤特征、部位、及损伤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网球运动中出现的损伤提出了预防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网球运动 运动损伤
一、引言
网球运动有对抗性强的特点,它不仅对力量、耐力、爆发力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还对技术应用等有较高要求。因此网球运动中经常出现伤病现象,如拉伤、网球肘等。本文通过对网球爱好者在网球运动中受伤的基本状况调查,分析伤病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从而促进网球运动的普及和有效发展。
二、对网球运动爱好者运动损伤的调查。
(一)研究对象
网球爱好者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有关网球运动伤病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目的,设计出《网球爱好者运动损伤情况调查问卷》,对网球俱乐部爱好者进行问卷调查。
3.数据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三)对损伤部位进行统计分析
对本地某网球俱乐部100人的调查访问得知,发生运动损伤的总人数占35%,男生25人占运动损伤总比例的70%左右。女生10人占运动损伤总比例的30%左右。损伤以网球肘、肌肉痉挛、肌肉拉伤、扭伤为主。
(四)对损伤原因进行分析
笔者对网球运动损伤进行了原因分析,网球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做的不充分、不科学,易引发运动损伤。
2.技术动作不规范
网球的技术动作经过几百年的规范已趋于完善,正确掌握网球运动的各项技术,网球运动中要根据自己位置合理的运用各种技术,是有效预防身体各种损伤的关键。
3.在训练中违背了训练原则
网球训练讲究的是循序渐进,尤其是网球的初级练习者,必须严格按照练习的原则进行练习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在训练中忽视了这点,在技术掌握还比较浅薄的时候就进行难度很大的回球就很容易引起动作变形,从而导致关节以及肌肉的损伤。
4.身体状况不良
睡眠或休息不好、带伤病及身体疲劳时,生理机能相对较低,肌肉力量较弱,动作的协调下降。
5.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网球运动中很容易出现小的扭伤、拉伤,有些运动员对于这些“小伤”没有充分重视,这样就容易错过治疗的最佳治疗时间.
三、网球爱好者在运动中常见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运动前进行合理充分的热身
合理充分的热身是使运动员迅速快速进入运动状态的最佳方法,热身可以使全身的肌肉充分拉伸,使其韧性更好,做动作更加放松自如。
(二)加强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网球运动中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很难规范的完成,而动作的不规范就会引起击球的发力位置有偏差或错误,可能造成肌肉拉伸过多和关节逆向受力等情况,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错误动作也可能造成发力点的错误造成运动损伤,只有加强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规范自己的技术动作才可以有效的避免运动损伤。
(三)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网球的运动要求要有力量、耐力、柔韧力、速度和技巧。因此要在网球训练技术的要求下还需要加强身体素质的各项训练。尤其是损伤易发的韧带、肌肉群、关节更要加强训练。
(四)在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训练中尽量多用自己已掌握的技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要合理的安排训练和比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可以有效减少运动损伤。
(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运动中要注意对自己力量薄弱和容易受伤的部位的保护,可以用佩戴护具和减少部位发力的方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网球运动损伤符合一般运动损伤的特点,且损伤与专项技术特点及个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因素有关。
2.运动员的热身状态和心理状态是基础,技术规范是前提,此外还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特别是心里因素,是引发损伤的常见原因。
3.通过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加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对易伤部位的训练,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建议
1.在运动前要有良好的心理生理状态。
2.运动热身部分要做到真正热身,要有必要的专项练习。
3.加强技术动作练习,做好防范意识。
4.认真了解运动损伤的根本原因,可以避免运动损伤。
参考文献:
[1] 闫枫.体院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1,17(3):65-66.
[2] 赵雪敏,姚珂,王新宝.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3):59-61.
[3] 王安利.预防运动损伤新视角[J].田径.1998,15(3):49-50.
[4] 王山东.网球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03):306-308.
[5] 余贞凯.高校网球教学与训练中如何预防运动损伤[J].时代教育.2007.: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