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璐
一
西沟村位于太行深处的凤凰山西侧,传系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移民所建,以方位兼地形命名。西沟村四面环山,东隔凤凰山与东沟村相对,西南近雄伟的“大垴”。
走在通往西沟村的小路上,一种安宁感就已经弥漫心头,这或许就是大自然赋予古村落的一种神秘力量。红砖房、石板路首先映入我们的眼帘。每一块红砖都记录着西沟村的历史,每一块石板都讲述着关于西沟村的传说。农家错落有致,路边野花怒放,到处都充满着古朴的气息,这便是最原生态的古村落的模样与姿态。
相传,明代前即有人居住此村。西沟村明清时期古建筑保存相对完好,整体特征显示出一种原始的建筑美,是一种粗犷、奔放、简易、不尚雕琢的粗线条之美。它浸透着太行山原汁、原味、原生态的古朴、凝重、苍劲、浑厚,是太行山区典范式传统村落。
五月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村落,一条河道穿村而过,5座石桥依次排开,这在深山小村是极为罕见的。忽然觉得,来得有些早。想象着河面微波粼粼,野鸭在河里嬉戏打闹,妇女在河边轻轻捶打着手中的衣服,悠然自得地拉着家常。不禁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一棵参天大树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棵两人合抱的柳树,这柳树已在岸边整整站立了二百多年,这棵柳树也见证了西沟村的岁月变迁。村落的宁静无处不在,在这红砖石瓦的海洋里,恐怕连浮光掠影似的嘈杂波浪也会冻结,西沟村的历史与传说无时无刻不在。
走在这古老而又神秘的小村中,仿佛在梦中游走,这梦境是那样的真实而美好。真实的西沟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厚重的历史。
二
彭硇,又一个优雅而又神秘的地方,踏进这座小山村,探寻关于彭硇的故事与神秘的传说。
彭硇位于太行山东麓北洺河流域,因其村南有著名的九龙庙沟,故古代亦称为庙顶庄。村周遭山岭连绵,沟谷纵横,植被繁茂。有远近闻名的罄口山、虎丘山、祖乙、太乙、北寨等或险峻或平缓的山峰。环村四周还有九龙沟、五仓沟、督司沟等多条或有名或无名的深邃幽僻、形貌奇绝的山沟。
彭硇村到处展示着石头建筑风采,红色丹霞岩成为村内石楼群的主要建筑材料,村内85%以上传统民居建筑呈现赭红色,代表了太行山东麓冀南地方民居建筑风貌。村内明清时代建筑的石楼院,多为红石垒墙、青瓦罩顶,完好保存有100多处,房屋1500间左右。
行走在村中的路上,一阵清香扑来,满眼的新绿缠绕着整个山腰,像绿色绸带一样连绵而去。穿梭在村中的石砌巷道,唯见赋闲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墙脚处沐浴阳光,谈天说地好不惬意。关于彭硇村的美丽传说,充满传奇。相传陕西汉中有一个落榜的举人叫杨九思,一天他到了黄粱梦一带,见到一个老人挑着水,便上前向老人求水喝。老人为难地说不能给他水喝,否则会受到儿媳妇的虐待。杨九思很气愤:“如果我能变成一条龙,一定要抓死这恶妇。”话音刚落,天边闪现出一道闪电,紧接着打了一声响雷,杨九思真的变成了一条龙,可恶的儿媳死于龙爪之下。这虽然是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却让彭硇的孝义精神一直传承至今。该村九龙祭祀仪式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九龙庙沟,一棵棵高大的柏树整齐排列,葱葱郁郁。一棵树犹如一个绿浪,层层叠叠卷上去,像一个立体的湖泊,使彭硇有了灵气。在古柏丛中拾级而上,实在是清幽极了。
三
驱车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行驶,云朵在头顶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美得让人沉醉。道路两旁一簇簇鲜艳的花朵,聚集在叶片上,犹如无数只蝴蝶,微微张开翅膀,停在空中,凝然不动。走过扁鹊大道旅游专线这条美丽的山路,进入我视线里的是又一座古老的村落——神头村。
神头村位于内丘县中部太行山太子岩东麓鹊山,距内丘县城21公里。神头村历史悠久,建村已有2000多年。史传赵简子赐扁鹊四万亩田于蓬山,扁鹊居住于此后,改名为蓬鹊山,简称鹊山。鹊山有座扁鹊庙,又名鹊山祠,是祭祀、朝拜扁鹊的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扁鹊庙。扁鹊一生行医,足迹遍布秦、齐各诸侯国,他胸怀大慈恻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面对贫富贵贱,普同一等,皆如至亲。
扁鹊庙门外回生桥南头,9棵参天的柏树雄伟苍劲、巍峨挺拔,这就是九龙柏了。9棵柏树生于石上,古老苍郁,岁有千年,粗可合抱,形如巨龙,人称九龙柏,根须裸露于石,犹如龙爪。在九龙柏东南方,有一棵柏树的树冠形似一只腾飞的凤凰。据说扁鹊有十大弟子,九个男弟子一个女弟子,在扁鹊死后,男弟子化成九龙柏,由于礼教的原因,女弟子在不远的山顶上化成一棵凤柏,九龙柏与凤柏遥相呼应。古柏迎风摇曳,好像在讲述着关于神医扁鹊的传说。
行走在被岁月磨光的路上,抚摸着墙体被风雨无情冲刷的印痕,看着孩童嬉笑打闹的追逐,巷子外走过背着农具劳作归来的村民,听老人们坐在自家门口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内心会感到无比的宁静。阳光给这座石材铸就的古村镀上一层金色,古村落的韵味和它生命的脉动缓缓流淌。在这座古老的村落里,你会感觉到村民们过的是“现代的田园生活”,淡然的生活态度,平静、祥和的感觉围绕于心,与城市里的浮躁、忙碌截然不同。
神头村,犹如一首古韵悠长的山水诗,青山绿水低吟着古村落深沉的历史;神头村,宛如一幅唯美的水墨画,灰黄色调泼洒着古村落悠久的岁月;神头村,犹如一首欢快而激越的进行曲,谱写着古村落欢乐幸福的明天……
四
来到大坪村的这一天,天空中飘着蒙蒙细雨,宛如踏进江南小镇一般。大坪村位于沙河市西部太行山区,始建于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距今已有340多年历史。
大坪村地处典型的太行山前地貌区域。四周山环水绕,风光秀丽。村周遍植桐、槐莲、松柏、石榴等,绿树成荫,植被繁茂。蒙蒙烟雨,就是那唤醒花儿纯净清新的天使,随轻风点滴入花,轻柔飘洒。凝露点点映衬着槐花的容颜,和风细雨中石榴花绽放出美丽的笑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东的两个大池子。靠近村中的是饮用水池子,下面的是洗衣池。这也凸显了古时候村民的智慧。站在池子旁边,注目着池中的水静静地流动,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大坪村的水是灵动的,清澈的水面,倒映着沧桑的整个村落。水也记录着大坪村的一切……
大坪村占地170亩左右。村内有东西主街道1条,南北小街道5条,小巷道10多条。居民住宅及房舍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建筑物。全村旧宅100多处,房屋150余座,近2000间。建筑物墙体全部为当地赭红色丹霞岩石块垒砌。门窗样式多为木质用料。少数门楼画有古装戏才子佳人图案。大坪村民宅院落样式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区农家风情。多见北房南房各五间、朝院处为一门两窗式、东房西房各三间组合而成的“四合院”。
许多古老的传说也让大坪村变得更加富有神秘感。时至今日,大坪村周边还留着大仓、小仓、娲皇宫、漆泉寺、秦王湖等烙印下古代战争痕迹的古迹。
撑着雨伞走在古朴的石板路上,一股神秘感环绕着身心。恍惚间,穿越到清朝的情境,把自己想象成穿着旗袍漫步雨中的富家小姐。那些红色石板建造而成的古民居,那些仿佛从诗画中飘散出来的古意,让人沉醉,让人神往。
虽然战争年代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大坪村依然散发着红色的光芒。村南的一处普通民房就是129师储备物资的房子,村中有129师先遣支队医院的旧址,村东北角的几座大石板房就是冀南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前身)的所在地。虽然历史的年轮让这座古村变得老旧,然而岁月带不走文化的积淀和红色精神的传承,这里依然保存着良好的生活风貌和习俗。正午时分,炊烟袅袅从各家各户飘出,古老的村落不知从哪响起了几声狗吠声,雾霭徐徐地从山腰爬上来,伴随着村民农作归来,万物都倾倒在了山岚的怀抱中。山醉了,醉了的山,是那样的羞涩,山峰与山岚之间只浮现白蒙蒙的烟岚云气,一片朦胧,宛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看不清它的“庐山真面目”。
五
依旧是行走在大山深处,后渐寺村。来到后渐寺村的这一天,云雾将大山深深地包裹,那层层的云雾仿佛神仙散出的仙气在山间回荡。
盛夏时节,山上是树的海洋,山顶上的柏树,像是英姿勃发的战士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万古长青的松树伸展着苍劲的枝干,上面有无数鸟儿飞跃、歌唱。
后渐寺村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的沙河市西部山区,属蝉房乡行政管辖,东、南、西三面环山。周围山势高峻,群峰耸立,峡深谷大,层峦叠嶂。村中现有三条古街道,石板小巷50余条,古民居建筑举目可见。旧时民房墙体多为当地产的紫砂岩经过雕凿成规整石块后垒砌建成,房顶由薄片红石板相互“咬茬”交错搭建成拱尖型。
后渐寺村得名可追溯到唐朝中期,相传旧时村西南山脚下曾建有一座寺院。园内有清泉,故名清泉寺,亦名渐寺。明朝永乐二年,诸姓先祖从山西洪桐县迁此开荒务农,砸石盖房,繁衍子孙。因该村位于山沟之后,故名后渐寺村。
后渐寺村,最吸引我们的是高低错落的石板房,红色的石板房让人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力量,低头嗅嗅那石头上古朴的气息,仿佛穿越到了明末清初的年代。路上的绿色青苔与红色石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这就是新与旧的对比。古旧的石板路诉说着后渐寺村的前世,而鲜嫩的青苔却畅想着后渐寺村的美好未来。
走着走着一间隐藏在胡同里的古朴民房闯进了视线,“和为贵”三个字醒目地写在门楼上。虽然没有宏大的建筑、精美的雕花,简单的三个字却道出了后渐寺村“以和为贵”的民风民情。三进三出的院落不禁让我惊叹,雅致的田字格窗棂每一格都蕴藏着后渐寺村的美丽往事。
农夫在村头悠闲地耕作,村妇在溪边说笑着浣洗,老人在屋前眯着双眼晒太阳,孩童在院里欢畅地嬉戏……人与自然是如此的和谐。我没有见过桃花源,却暗忖桃花源也不外乎此。后渐寺这个小山村就在这里,历经千年,甘守着平淡。正如一个历尽世事的智者,外表越平淡,内心却越绚烂。后渐寺村不会永远沉浸在历史之中,它保留着传统古村落的气息却充满着新时代的魅力,它的脚步是轻盈的、血液是新鲜的,它正在一步步走向充满梦想的未来……
六
美丽的七月,到处都生机勃勃。古村王茜在晨光里渐渐苏醒……
王茜村位于沙河市西部的太行山区,隶属于沙河市蝉房乡行政管辖。村庄占据地形相对平坦,坐北朝南,呈古代文官带翅的帽子形(也似凤凰展翅形)。一条小河绕村缓缓流过,村南高山耸峙,险峻峥嵘,山沟山坡树木成林。王茜村是以姓氏兼中草药名字而命名。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一家应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开荒种地,占产立庄。当年他们在村边打了一眼吃水井,次年从井旁的石缝间长出一棵嫩绿的茜草,故命村名为“王茜”,沿用至今。
村内多为清代与民国时期建筑物。赭红色石块经过时间的打磨显得古朴而典雅,每一块石块都诉说着一段红色的往事。木质结构的窗户显得庄重而大方,万字格的窗棂上充斥着木头的古旧气息。美丽的镂空雕花,把大山深处的和谐描述得淋漓尽致。
王茜村居民住宅依山坡形状筑建,高低有致,错落有序。相传,王茜村周边一带为隋唐时代秦王李世民与王世充、刘黑闼、窦建德等争战的主战场之一。因此,村周山岭间遍布着与秦王李世民有关的众多遗迹和民间传说。村东北紧傍河北省著名风景旅游区——秦王湖。村西是闻名冀南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
走进王茜村,一个略显简陋的大门进入视线。简陋却并不简单,这个院落曾经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军的电报房所在。想象着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封封情报、战报从这里嘀嘀嗒嗒传递出去,指挥着战争的进程,瞬间觉得内心的血液激情澎湃。
村里的乡亲还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村中被日本人扫荡,一名八路军女干部带着村民隐蔽在民房当中,当时她已身怀六甲,在民房中她生下了孩子。为防止日本人听见孩子的哭声发现这些村民,女干部含泪掐死了刚刚降生的孩子。怀胎十月,终于迎来自己孩子的降生,为了革命、为了村民的安危,却只能舍弃新生儿。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怎能不令人敬佩。
七
一路上都在想象这深山中的“小布达拉宫”会有怎样的景色。刚下过雨的太行深山,到处都充满着清新的气息,这深山中的“小布达拉宫”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
渐凹村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深山区,东距沙河市区约35公里。渐凹村建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上,地势高峻,风光独秀,村庄形状酷似一只展翅南飞的大雁。因民居建筑均由低向高依山势层层叠起,远眺村貌,又酷似西藏佛教圣地布达拉宫。因此,被村民称为太行深山区的“布达拉宫村”。
明永乐二年(1402年),侯、李、胡诸姓奉召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开荒种地,立村名侯家庄。因村庄所处地势高峻,水源奇缺,遂将村庄移至山凹渐水处。之后,范、郭、崔、朱等姓陆续迁入,人烟逐渐兴旺,初具村落规模。因村庄坐落在渐水凹地,故新命村名“渐水凹”,后改为“渐凹”村,沿用至今。
走进村中便惊奇地发现,该村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林木森森。走在村中的石板小路上,新鲜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向村东望去,是高耸的天顶山,山势奇险,峰峦俊秀;向村西北望去,是著名的小西天,山顶建有碧霞元君神庙;向村北望去,是闻名冀南太行山区的大峡谷——“八里闯”,谷深数百米,长约10余千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十分险峻。
走在渐凹村,随处可见清代或民国时期传统建筑的石楼院落。这一座座院落,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墙体采用青石和紫色英岩石块垒砌而成。石块与石块接合处用白灰黏合、勾缝,尽显古人的聪明才智。宅院多为四合院,格局有单门独院、一进两套院、一进三套院、一进五套院。村内最大的院落就是清朝秀才朱世英旧宅,是一进七套院。村东巷子的石楼院落中,每一扇窗棂都有不同的图案,有绿叶捧莲、石榴大开花、万字变体等,寓意颇丰。高大的院墙厚重而坚挺,似乎在诉说着院落主人和这座院落之间的故事。
村中虽然用石板路铺就,却不见积水。走着走着便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每座院落都修建有排水暗道、街巷间挖有排水沟槽,古人的才智就这样代代相传,传承到了今天。
八
冬季,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闪电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却把含蓄的美献给了太行山,献给了北盆水村。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来到了沙河市北盆水村,薄薄的烟雾覆盖着层层山坳,让北盆水村在寒冷的冬季闪烁着夺目的银光。
北盆水村,属沙河市册井乡管辖,东距沙河市区50公里。村庄位于太行山东麓冀南段北洺河流域马河上游偏西南侧的一条山沟里,形似盆地,村南有清溪潺潺流过,又因溪南岸已有村庄名叫“盆水”,为相互区别,该村位于北部,故名北盆水村。
站在村口,仰视村子的整个形状,似神龟戏水。龟头伸向村西水库方向作吸水状,水库大坝东侧建有几座民宅,形成龟首;民宅东侧有一条小街,形成龟脖;再往东是整座村庄,形成龟身;龟之四爪分别为村庄四角向外延伸之道路;龟尾是村东水溪。从空中俯瞰,神龟形象逼真,巧夺天工。
走进村子,一片片赭红色石楼建筑首先映入眼帘。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古老的时光隧道里。赭红色石块经过时间的打磨显得古朴而典雅,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北盆水村的故事。一座古民居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那就是位于村东头偏南侧的王小贵旧居。宅子主人为清代秀才,家道殷实,盖此庄宅时设计极为考究。门楼下部两侧摆放着门宕,门宕用料为青石,呈长方体状,一侧刻有“莫如为善”,另一侧刻有“还是读书”,可见当年建房主人的秀才身份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也让北盆水这个小村庄的文化底蕴更加醇厚。
北盆水村不仅有古朴的建筑,还同样充满着红色的气息。1937年9月,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从邢台县山区进入沙河县,并将这一带开辟成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是时,北盆水村属太行革命根据地六地委管辖;不久,先遣支队帮助沙河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穿越一条条街道与小巷,感受北盆水村神秘而古朴的气息。虽然已是初冬时节,小巷的犄角旮旯,偶尔会发现青苔,它为有些沉寂的北盆水村带来了一丝生机。街道一侧留有排水渠槽。每逢雨季,各家各户排出的雨水流出户外即进入该槽,通过渠槽向东流出东阁门,汇入村前小溪。千万滴水,流入小溪。流入小溪的不仅仅是水源,更是北盆水村村民的希望。
行万里路犹如读万卷书,走访过的每一个古村落,都是一个时代的光华和缩影。一座古建筑就是一部历史,一座古民居就是一部人物传记。古村落的存在,为流金岁月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是历史细节的一种人文连接。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古村落,让今天的我们领略到了遥远时空里的美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