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
摘 要:轮廓线在绘画史的古典时期中经历了从平面线描到立体纵深,从封闭形式到开放形式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前辈大师画中轮廓线与其他各部分画面形式之间的均衡,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轮廓线与构图,轮廓线与画面结构,轮廓线与明暗及色彩等。以此,我们能在绘画过程中逐渐体会而表达出自身的个性特征,进而形成起自己的绘画语言。
关键词:轮廓线;古典;空间;节奏
从古典时期欧洲绘画开始,轮廓线框定的形具有了空间的意韵。外部轮廓线都向外凸,呈圆弧状。这种造型观念承接古希腊雕刻形象的影响,表现着青春的健美与典雅。
这也许还要归究于早期艺术家们对形体空间意识的觉醒以及古典油画技法的发展。希腊人不愿再沿袭埃及人绘画的几何装饰的程式,发展出自然的形状,创造出了近大远小的缩短法。而希腊化时期的画家精于制造景深感,如乔托在他的《哀悼基督》里将形与形叠压。文艺复兴不顾宗教禁律,研究人体解剖,重视造型,重视光学原理和透视变形法则,轮廓线框定的形参与了空间的塑造。
在波提切利的蛋彩画《春》中,描绘了维纳斯,华美、贞淑、欢悦三女,采摘果子的赫尔墨斯及花神、春神、西风之神。波提切利将画中人物表现在幽暗的树林中,令这些人物轮廓更加分明,好像浮出画面一般。画中三位沐浴在阳光里的三位女神(右边象征“华美”,中间象征“贞淑”,左边象征“欢悦”)描绘得尤其富有生气。
在画中我们看到了波提切利用重色的线勾勒出年轻人体态所独有的饱满的轮廓,充满弹性的健康肌肤的轮廓几乎很少有凹陷的地方,即使有下陷的形体,也是由两旁的凸起的体积挤压所形成而含蓄的表现出来。饱满的造型表达了古希腊宗教神化中的唯美主义理想,而同时受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影响,波提切利将人体造型的弯曲与凹陷的地方处理得相当谨慎节制。“欢悦”体态和胳膊的摆动有模仿米洛的维纳斯的痕迹;“贞淑”的背部与庞贝壁画的“采花少女”的体态十分近似;三女神前倾的动态,尤其是相互握拢的手的动态极富旋律与活力。整体造型动感中带着几何装饰之感,每个形体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气韵和生命,线的起伏节奏也控制得很有分寸,不会着意于小局部的变化。
如波提切利般运用流畅简练的轮廓线,表现体积的更典型的一位画家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安格尔。他与波提切利相差了四个世纪,但他仍衷情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纯洁直率的风格。他认为使艺术健全的道路在于通过希腊人和拉斐尔去研究自然,注重细节的刻画,又务求线条的干净和造型的平整。《瓦平松的浴女》是安格尔所描绘女子裸体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画中女子背部比起《春》的“贞淑”的背更为自然真实,注意了更多肌肉与柔韧的肌肤变化。安格尔素描中以纤细有力的线勾勒轮廓,虽在油画中人体的轮廓并不以线勾勒,却利用明暗烘托而处处刻画分明,既显示出线的存在,又使人感到线的变化之美。波提切利在画中用卷曲的头发和飘浮的衣衫来打破人物生硬的轮廓,而安格尔则采用柔和过渡与边线刻画的办法表达空间上的虚实变化。去掉此画中色彩部分的内容,单纯去观察人体轮廓所围成的曲拱形。我们看到弯曲起伏的轮廓线所暗示的从颈椎到脚踝脚掌的体积,与这条线所代表的空间关系。画中,浴女颈部、肩膀及胸廓、臀部朝前上方轮廓线较为强调,空间上突出了,而形体朝下朝后的边线对比则弱了,进入到空间中去。
轮廓线在波提切利与安格尔处为古希腊式的含蓄的弧拱状表达,体现出一种静态的美。运用这类轮廓线的代表画家还有达·芬奇、拉斐尔、荷尔拜因等。米开朗基罗的画中,轮廓线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他的画中充满着对男性的崇拜,他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为此,他需要更多地去挖掘人体内部的骨骼肌肉解剖,因为自然状态下人物的造型体积已不足以达到他想表达的男性力度感。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动势都是极强烈的,身上的每一个小体积都在向外膨胀。
在《最后的审判》一画的右上角描绘十二使徒与殉教的圣者们的其中一个形象——一个背负十字架的圣徒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几乎肌肉痉挛的强烈凸起的体积块。为了显示出这位健美的男性肌肉的紧张度与饱满感,他的轮廓线上充满了相互对峙的波状曲线。弧形节奏打破了这种静止的状态。在他右边腋下到髌骨的那条明暗交界线,也可称为内轮廓线的部分,胸大肌盖着隆起的前锯肌和腹外斜肌,臀中肌与发达的阔筋膜张肌紧逼出了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由股四头肌腱延伸到髌骨。所有的体积结构都是在严格遵循科学人体解剖规律的基础之上夸张强化了。
《最后的审判》全画的形式也是给人以震撼之感的,充满着一群蜂拥旋动的躯体,没采用夸张的视角,完全以平视人体的角度来描述着基督宣布末日来临的这场悲剧,轮廓起伏鲜明。
有一位西班牙艺术家比米开朗基罗更加自如地运用快节奏的弧形轮廓线,他就是格列柯。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曾在当时年轻艺术家中创造了一个新的流派——矫饰主义,创作了一批趣味古怪非常态的作品。格列柯比他们更加蔑视自然的形状,不受形体限制的充满激情的线条更符合他真诚的内心需要——人体修长的比例,强烈的短缩法,火焰般的律动感。
《拉奥孔》一画所着重表现的拉奥孔父子三人挣扎扭曲的动态右边背对观众的见证人的体态是典型的格列柯全身人体直立造型,人物轮廓如梭状。格列柯经常运用的表现方法为四肢关节收窄,大腿和小腿成波状,膝与踝处较细,形成下凹状。人体所表现出的柔韧性几乎使人觉察不到其内部的骨骼存在。这类曲线运用的越是流畅,则越显得与自然分离。
古典的绘画技法常常用棕灰色打出素描底子,并且使这个底子几乎成为一张很完整的素描,然后在这个底子上再添补色彩,逐渐完成全画——轮廓线是相对独立地去完成的。而从提香的绘画开始,油画技法发展得较为完善,可以形色结合地运用于画面中。单一的线已转化成为有宽度的笔触出现了。这一绘画类型以鲁本斯、委拉斯凯兹、哈尔斯、伦勃朗、德拉克洛瓦为代表。
前面叙述的波提切利、安格尔、米开朗基罗、格列柯、席勒,包括16世纪大部分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中的轮廓以线描或线性的表达为主,而鲁本斯、委拉斯凯兹、哈尔斯、伦勃朗、德拉克洛瓦等则运用笔触来表达物象的轮廓。前者的体面看上去有被强调的边缘,而后者却没有被强调的边缘。
油画笔有圆头的,也有扁头的,用时可以用正锋,可以用偏锋,可以用笔尖,还能拧着用,转着用,等等。多变的笔触能表达出画家各种的情感,强调了线条本身的触知性、深入性及生命感——就像整个轮廓通上电流使其波动、震动一般。
从鲁本斯的绘画中可以领受米开朗基罗、威尼斯画派和卡拉瓦乔的最深刻影响。肉体丰腴的人物造型来自米开朗基罗风格主义的人文情怀,激情洋溢充满戏剧性的画面构图延续了卡拉瓦乔的细腻感情。他特别注重带有旋转运动感的结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为了表现这一类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形象,严谨的轮廓线已不足以达到,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动感的线条,甚至出现交错与冲突的笔触也只为这种富丽堂皇、华美火热、欢腾鼓舞的场面营造了最佳气氛。
《三美神》为鲁本斯晚年之作,根据他对古典绘画的模本来创作的。比较着波提切利的《春》里的三位女神,鲁本斯的三美神已失去了古典艺术的高贵之感,非但没有古希腊式的稳重的大弧度线条,而且用更加轻松的笔意将身体上微小的颤动都表达出来了,连躯体上一种带有中年女性的脂肪球与赘肉都不放过,一种夸张的赤裸裸的真实直逼观者。
另一位画家伦勃朗,他的画中以表现光线之美为主,能在单一的光线下表现出肌肉组织的弹性和松弛。他一般采用一个暗色的画底(多数是深赭)在上面以不透明的油彩厚厚地画出亮部,如做浮雕般,塑造出形象的主要块面,然后再在上面以各种色彩的透明颜料渲染。明暗在伦勃朗的画中显得极为重要,他将明暗交界线(内轮廓)的地方处理得十分清晰、明显,而轮廓线不被强调,只是零零落落地出现在某些部分:作为一种贯穿整个形体始终可靠的指导的线条已不复存在。如《下十字架》一画中基督躯干上的明暗交界线清晰显现,而其暗部与暗背景几乎混为一体,看不出轮廓线的具体位置、形状。由于用油浓稠不流畅的用笔,轮廓从亮部的浑厚结实之感到暗部进入了虚空中。
轮廓线在绘画史的古典时期中经历了从线描到线条逐渐被贬低,从平面到纵深,从封闭的形式到开放的形式等发展过程。而在现代艺术中由于不受拘束地运用和借鉴前人的手法,其风格又多样起来。而我们能通过分析画面中轮廓线与其他各部分画面形式之间的均衡看到一种它们的内在联系——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如轮廓线与构图,轮廓线与画面结构,轮廓线与明暗及色彩等。在分析前人的风格类型后,我们能在绘画过程中逐渐体会而表达出自身的个性特征,进而形成起自己的绘画语言。
作者单位:
广州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