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平 李宏
【摘要】由德国公共广播电台和欧内斯特·巴赫戏剧艺术学院联合录制的广播剧《堂、堂、堂吉诃德——进攻、攻、攻》获得了2015年麦鲁利奇奖广播剧类第一名(大奖)。本期请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阚平,从编剧、导演、配乐的角度,谈剧本改编、广播剧形态、音乐运用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 堂吉诃德精神 古希腊戏剧模式 现场感 节奏音乐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D
阚平是我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获得麦鲁利奇奖的广播剧《深山信使》的编剧,她编剧、导演、配乐的十多部广播剧还获得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广播剧奖、中国广播剧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人口文化奖、亚广联奖、伊朗国际广播节广播剧大奖等国家奖、国际奖。本期“倾听世界”栏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请她分析获得第19届麦鲁利奇奖广播剧类大奖的德国广播剧《堂、堂、堂吉诃德——进攻、攻、攻》的成功之处。
问:李宏 答:阚平
“城市堂”连接古典骑士精神与现代社会需求
问:获得第19届麦鲁利奇奖广播剧类大奖的德国广播剧《堂、堂、堂吉诃德——进攻、攻、攻》是根据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Cervantes)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改编的,想请您从编剧角度谈谈这部剧改编上的特点?
答:把小说改编成剧本的工作实际上非常讲究。电影奥斯卡奖就设有原创剧本奖和改编剧本奖。一个基于原著的作品怎样去改编和升华,这需要很高的艺术创造力。
首先,我们从作品的主题去看。改编后的广播剧完全继承了原作的主题,讴歌一位要用剑去维护真理和正义、扫荡一切罪恶、使人间重归于公正和谐的理想主义者。作品中的主人公执著这个信念,自觉地去扫除暴行、承担艰险,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去完成使命。他觉得这是他的使命,“是上天让我去恢复‘金子的时代”,而这传递了人类普遍认同的一种精神价值。
那么广播剧改编是如何把这个主题与我们当今世界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连接起来的呢?我们先来看人物设计。广播剧除了原作中的堂吉诃德(古典堂、乡村堂),同时还设计了一个非常现代的堂吉诃德——城市堂,并以他开场、以他结尾,让他先于古典堂在大都市里出现,并在古典堂死去之后(最后一幕致谢时)再次出现在大都市,重现他开场时的精神主张,再一次彰显古典堂的精神,让这个剧又回归到原著堂吉诃德的精神内核。这样的设计让听众有一种穿越感,使古代的堂吉诃德一下子穿越到了现实,但他的梦想和渴望依然存在,就像戏中堂吉诃德的一句台词:“渴望一个时代,人们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这个剧中,古典堂和现代堂,乡村堂和城市堂,他们的个性和精神追求是一样的,他们是同一个堂吉诃德。改编者通过“城市堂”这个新设计的人物来表明: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堂吉诃德那个时代的问题,比如公平、正义,而且现代社会又出现了更多的新问题。城市堂出场的第一句台词就是“什么,什么?我有病?我没病呀”,结尾处城市堂最后又在说“什么?什么?你是什么意思?有病?当然我没有病”,城市堂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为什么总是说我们有病?难道这个社会就没有病吗?”这句话实际上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很多现实问题的一种麻痹状态,从而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当今时代依然需要堂吉诃德!
在广播剧结尾处,编剧通过女播报员说出这样一段话:“也许死去的只是堂·阿隆索,而堂吉诃德还活着。谁知道呢?或许他的梦想和渴望还存在。我们将听到更多有关堂吉诃德冒险的故事。也许,他的名字将被人们记住,而我们的早已被遗忘了。” 这里改编者鲜明地表达出:堂吉诃德的骑士精神从中世纪一直延续到了当代,而且还将被传扬。“城市堂”的人物设计把这部中世纪的古典文学名著与现代社会联接起来了。
为广播剧听众营造正在进行状态的剧场感
问:我听这个广播剧不仅觉得和我们国内的广播剧很不一样,就是和以往我听到的欧洲广播剧相比也很特别,这是为什么呢?
答:是的,这个广播剧跟咱们很多剧都不同,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剧场感。比如说一开始就是锣声,实际上就是舞台大幕拉开的效果。在剧场中我们看演出的时候大幕徐徐拉开,是在向观众表示:戏要上演了,大家要收心、要把注意力投到舞台上来了。锣声之后就是音响师的台词:“我们就开始吧,史蒂芬。”这都是现场舞台剧才有的。所以,这个广播剧努力为听众营造了一种现场感,而且营造得非常成功。广播是一种伴随式的收听,但这个剧的作者要让听众像在剧场看戏一样全神贯注地听。
此外,这个广播剧与国内广播剧不同之处还在于对男女播报员的角色设计。这个剧里男女播报员的作用并不只是播报介绍,他们本身其实就是剧情的推动者。有时候他们会跳出剧情来评点一下,有时候会代替人物叙述过程。广播剧时长有限,不可能像原著小说那样尽情地描写堂吉诃德一场又一场的战斗,所以编剧就用男女播报员来一笔带过,以此推动剧情。这是借用了古希腊戏剧的艺术手法。古希腊戏剧里一般有歌队,这个歌队看上去都不是舞台上的角色,就是一拨人站在那儿,但他们有台词,有一个歌队长会带领这些人,一会儿从剧情里跳脱出来、一会儿又深入进去。
还有一点要强调,这个广播剧的结尾十分特别。男播音员说“亲爱的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坚持下来……”他为什么说你们坚持下来?因为他之前已经预告过,说你们有可能会被这部剧给吓倒,那你们现在就赶紧离开,不要听了,否则的话如果产生一些后果,我们德国公共广播电台不负责任。特别有意思的是报尾的中间又穿插了“城市堂”的戏,实际上编剧是以一个现代堂吉诃德的身份来谢幕的,但同时又把死去的堂吉诃德的精神再次推给听众。我觉得这个安排非常艺术,不仅整体上做出舞台谢幕的效果,而且借助这种形式强化了作品的主题。综合来看,整部剧把欧洲古典戏剧的方式和现代广播剧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在艺术上很有特点,而且在演员的演播、录制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用节奏音乐强化人物的内心冲突
问: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广播剧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这个广播剧的音乐使用非常多,有古典弦乐,也有现代流行歌曲,有的地方就是简单的钢琴演奏,您可以说说这部剧在音乐运用方面的特色吗?
答:好。我想重点说说结尾前一个重头戏【第二十一幕 (临终前)】里音乐的运用。这场戏主要是病床上的堂吉诃德与侍从桑丘的对话。先出了一段钢琴曲,实际上就是一个节奏音乐,就几个音符,没有旋律,由钢琴弹奏出两个节奏,有的地方突然强化了,把音乐推到前边,有的时候又把音乐给拉回去,但一直衬在后面延续到这场戏的结束。我觉得这个音乐用得特别巧妙,这段音乐实际上是巴赫的音乐(平均律)。你看这个剧的主角是“疯狂”的,而巴赫被称为“理性的大师”,是一位理性的音乐家,导演为这个疯狂的人物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候配了这段理性的音乐,是在用这样的一个节奏去衬托人物的内心,因为躺倒在病床上的人物已经没有外部的动作戏了,主要是内心戏,所以这个节奏音乐实际上是一个心理节奏,是一个情绪发展脉络,让听众随着这个节奏去感受人物的内心冲突。
这场戏的音乐运用再次证明了我的一个实践感悟:越是没有旋律的音乐,越能凸显人物内心情感的起落。这一段巴赫的平均律把主角堂吉诃德内心的那种冲突、斗争、无奈、不甘,强烈地凸显出来。如果这个段落所配的音乐色彩太丰富、元素太多,就会抢了人物的内心戏。
问:这部广播剧的剧名《堂、堂、堂吉诃德——进攻、攻、攻》十分吸引我,很特别,很有悬念,为什么会起这个剧名呢?
答:是的,剧名翻译得很讲究。从英文标题《DON DON DON QIUJOTE – ATTACKEEE》看,“进攻”那个词后面加了后缀,并没有用三个“进攻”,但是“堂”却用了三个。我认为编剧就是在强调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独特性。堂吉诃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各种评价都有,见仁见智,但是这个人物从中世纪起就作为一个经典形象一直生存到当今时代,以至在国际上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艺术形象被保留下来,所以编剧在广播剧的剧名里就鲜明地突出这一形象。一而再,再而三,至今我们依然流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所以编剧把“堂”重复了三次,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中文翻译的时候把加了后缀的“进攻”(ATTACKEEE)这一词译为“进攻、攻、攻”,用了三个“攻”字,表面上看是和前面的“堂、堂、堂吉诃德”对应,实际上是在强调人物不管不顾的性格,执著坚持的韧性,非常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