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研学案的设计策略

2016-05-14 04:52朴英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7期

朴英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广泛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因此,基于课文内容的拓展性阅读教学被老师们广泛认可,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拓展性阅读教学还存在着拓展无章、无序、无度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阅读教学拓展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科学地设计研学案,以达成教学目标为主线,落实拓展性阅读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拓展性阅读教学;研学案;有效

一、拓展性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阅读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的情感理解活动。拓展性阅读即是在已有知识框架之上进行相关拓展的一种方法,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拓展性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拓展无章,迷失方向

我们教学相关文章前,无论是教哪个年级都喜欢叫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前组织交流。学生或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或介绍涉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看似热闹,实则形式化、走过场,并没有与课文内容或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前收集的拓展资料与教学内容两张皮,缺乏有效性是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病。

(二)拓展无度,脱离文本

每一篇课文的背景都可能是一片知识的海洋,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存在,如果处处想拓展,无疑会讲不胜讲。但现今语文课堂上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集中进行知识的补充,讨论拓展性的问题,而有的拓展的内容与文本的联系不大,分散了学生对课文精读深思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虽然课堂很活跃,但真正能使学生用于读课文、品位语言或实践训练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

(三)拓展无序,迁移不足

我们在教学完一课后,无论是什么内容、什么题材的文章都喜欢安排拓展练笔。学生写写说说,热热闹闹。看似有效,但联系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有失偏颇的时候还真不少。“研学案”是学生参与“研学后教”课堂的学习文本,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路线图,既能改变为了阅读教学拓展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又能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拓展性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

研学案突出教师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研究,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规划出清晰的学习路线图,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地学习路径。教师设定阅读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学生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的主动需要。教师研学案中的“研学导航”环节的设计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引领学生梳理学习目标的路线图。

例如:在人教课标版第七册《巨人的花园》研学案的研学导航环节,老师这样设计:

你喜欢看童话故事吗?你以前看过的童话故事有:

你发现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能和家长交流一下吗?

这位教师并没有在研学案上给学生提供童话故事等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课外阅读知识,梳理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并提供亲子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童话故事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设计既为学习“走进童话故事”单元做好铺垫,又巧妙地引领学生思考童话故事的特点,为更高地达成学习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例如:在人教课标版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研学案的研学导航环节,老师这样设计:

我们生活在广东地区,对于大海,不算陌生。西沙群岛充满了神秘色彩,那儿海水的瑰丽无比,鱼、鸟、贝壳等的品种、数量很多。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会如何具体表达。请你们读一读吧。

看似很简单的引导学生读课文的一段话,巧妙地引领学生产生制定方法学习的学习目标。老师先提示三年级的小学生应该自主把握文章的内容,给学生以自信和肯定,“初步感受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会如何表达”则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思考。这样的阅读引导更能给学生更久远的影响,能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三、拓展性阅读问题的设计策略

学生阅读课文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来感悟和丰富课文的内涵。教师在感悟时渗透课外内容,扩大阅读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还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播放出精彩的小插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

(一)在教学难点处问题

每一篇课文都有教学难点、重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含义深刻的地方,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但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理解掌握的地方,每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难点而设计。因此,在教学的难点处巧设问题,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

如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一句中“耐人寻味”一词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这句话是对德意志这一民族特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教师在研学案上附上了这样一段拓展资料。

附:拓展资料《留德十年》片段

片段1:德国人爱清洁,闻名天下。女主人每天一个上午都在忙忙叨叨,擦这擦那,自己屋子里面不必说了,连外面的楼道,都天天打蜡;楼外的人行道,不但打扫,而且打上肥皂来洗刷。室内室外,楼内楼外,任何地方,都是洁无纤尘。

片段2: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洗刷人行道,已成为家常便饭。

片段3:那一整条街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绝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再加上研学案中的一段思考练习,学生的思绪活跃起来,灵动起来了。

思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笔者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这样的问题,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也让文本更加丰满了。

(二)在文本空白处设问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更是如此。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学生自己去补充。如果我们的老师及时激活学生的课外储存,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其次,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活跃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

(三)在文章精美处设问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如《燕子》这篇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文中优美的词句塑造了燕子活泼可爱的形象。在品读了这一段后,笔者让学生模仿这段话的写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小动物的外形。为了写好动物的外形,学生往往再次与课文“会晤”,去领会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在这个地方还进一步拓展,让学生再模仿这段话的写法,写一写人的外形。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并设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实践中更好学习巩固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以便以后迁移运用。

此外,在阅读教学结束时,给学生推荐一本书或一段美文是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方向和给广阔的阅读空间的好策略。如在学习完《巨人的花园》后,给学生推荐童话故事,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后推荐《留德十年》;再如学习完了《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顺势推荐学生到图书馆借跟中国有关的神话故事来阅读都能有效连接课内外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结合单元主题的编排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拓展阅读活动也是比较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如教学完《走近毛泽东》主题单元后,可以组织一次故事会,再如教学完《走进大自然》主题单元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亲近大自然的亲子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延伸阅读目标。

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以研学案为纽带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拓展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黄秋玲.谈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策略.新课程学习,2010(10).

[2]曾萍.如何结合课文学习进行拓展性阅读.读与写杂志,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