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
摘要:富锦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三江平原的中心城市,也是我省重点产粮和甜菜基地,粮食年产量在全国百个产粮大县中名列前茅,素有“中国大豆之乡”、“中国东北大米之乡”,享有“北国粮都”的美誉。所生产的粮食作物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小米是全市各乡镇主栽的杂粮品种之一,本文对小米主要病害的防治加以阐述。
关键词;小米;病害;综合防治
小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小米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不仅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还具有很好的食疗价值。经常食用,具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小米栽培中常见的主要病虫害有黑穗病、锈病、谷瘟病、谷瘟病、白发病、红蜘蛛、粘虫等,本文主要介绍黑穗病、锈病、谷瘟病。
1黑穗病
黑穗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小米生长的重要病害,可产生在寄主的各个部位,主要危害穗部,该菌不经体眠即可萌发,适宜萌发的温度为20~25℃。
1.1发病规律及发病症状。黑穗病主要通过种子和土壤传病,病菌在种子表面越冬,为翌年春季的初侵染源。带病种子播种后,病菌与种子同时萌发,侵入寄主组织。病菌侵入幼苗的胚芽鞘,不断扩展蔓延至穗部,导致病穗上籽粒变成黑粉。发病的籽粒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待抽穗后逐渐显出症状。染病的病穗植株较矮,直立。抽穗前病穗下部苞叶紧实,内有白色棒状物。抽穗后,当孢子堆成熟后全部变黑,散出大量黑粉。病粒较健粒略大或相等。染病植株一般为全穗受害,穗形多呈正常状,籽粒则变成小灰包,多呈长圆形,成熟、破裂,散出黑色粉末。
1.2防治方法
1.2.1农业防治。优选抗病良种,可与豆类、马铃薯、甘薯、玉米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能有效减少土壤中的含菌数量。播前要进行药剂拌种,可用40%拌种双粉剂按种子量0.2~0.3%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减少种皮上的菌源。秋收春播翻地整地要彻底,适当晒田。根据本地气候特点,抓住农时,适时播种。施足基肥,培育壮苗,保全苗。加强管理,适时浇水追肥,松土除草,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及时发现病株、清除病株,对病穴进行药物杀菌。在灰包破裂前将病株砍倒带出田外集中销毁,避免病害扩展蔓延,造成减产。
1.2.2药物防治。抽穗前可适量喷施壮穗灵。发病后适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
2锈病
锈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小米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各产地均有发生。
2.1发病规律及发病症状。病菌在土壤、残株上越冬,翌年春条件适宜时萌发,可借助风力、气流、雨水等进行传播,成为初侵染源。初侵染病株又复产生新一代夏孢子,经风雨传播后引起再侵染。连茬连作、地势低洼、雨水较多、排水不畅、过于密植、偏施氮肥等情况下,发病率高且重。多发生在抽穗后的灌浆期。发病初期,叶片两面出现多个直径约1mm的红褐色疱斑,呈圆形或椭圆形。发展后,疱斑表皮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末状物(即夏孢子)像铁锈一样,是锈病的典型症状。病斑周围组织失绿枯死。后期叶片上散生灰黑色圆形或长圆形疱斑,即冬孢子堆。叶鞘上也会出现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病害严重时,可导致整叶枯死。
2.2防治方法
2.2.1农业防治。首选抗病品种,做好栽培计划,实行科学轮作。适时播种,控制好田间密度。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排水畅通,尽量避免积水现象的发生,保持田间湿度合理。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施用氮肥不宜过晚,避免植株贪青晚熟。
2.2.2药物防治。当病叶率达1%~5%时,可用20%三唑酮乳油800~10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喷施防治,10~15天后喷第二次。
3谷瘟病
谷瘟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害发病范围广,各产地均有发生。
3.1发病规律及发病症状。病菌在病草、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进行侵染,可通过气流传播进行传播。雨水较多、湿度较大、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偏施氮肥等情况下都易发病。当温度达25℃,相对湿度大于80%条件下适宜发病流行。此病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叶片发病,病斑为中央灰白、边缘紫褐色并有黄色晕环的梭型斑,湿度大较时,叶背面密生灰色霉层;茎部发病,出现黄褐或黑褐色小病斑,后期绕茎一周,导致节上部分枯死,且易折断;叶鞘发病,出现长椭圆形大病斑;穗颈发病,出现褐色病斑点,扩展后形成灰黑色梭形斑,绕颈一周,全穗枯死;小穗发病,穗梗变褐枯死,籽粒干瘪,无法结实。
3.2防治方法。选择地势较高、排水通畅、病害低发的地块。深耕深翻,清净残枝枯草,合理掌控栽培密度。科学浇水,避免大水漫灌,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量。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6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200~300倍液喷施防治,8~10天喷一次,连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