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燕
摘要: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大豆产区,产出的大豆质量好、品质优。大豆营养丰富,是一种含有丰富植物蛋白的粮食作物,其蛋白质的含量比猪肉高2倍,比鸡蛋含量高2.5倍。大豆可用来制作豆制品、榨取豆油、 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豆渣等也可用作禽畜饲料。栽培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病虫害,既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又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
大豆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至今我国已有5000年的栽培史,尤以东北产出的大豆质量最好最优,素有“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美誉。危害大豆的主要病虫害有灰斑病、褐纹病、根腐病、病毒病、细菌斑点病、地老虎、红蜘蛛、食心虫、毒蛾等,本文主要介绍灰斑病、地老虎的防治。
1灰斑病
灰斑病也称褐斑病、蛙眼病、斑点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是东北大豆产区高发、流行、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成株叶片。病害发生后一般会造成5%~10%的减产,严重高发时,会造成30%~50%的减产,而且蛋白质和油份含量均有所降低,是产量和质量都严重受损。
1.1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病菌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活跃,开始侵染。可借助风力、雨水、灌溉水进行传播,主要侵染邻近的植株,待形成发病中心后再迅速向周围至全田扩展蔓延,造成危害。多在6月上中旬发病,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5~28℃,病菌在15~30℃较为活跃。抗病能力较差,连作重茬,整地不精细彻底,种子带菌率高,土温较低、多雨高湿、湿气滞留或夜间结露持续时间长,排水不良、苗期低温多雨等情况下都会引发灰斑病的高发流行。
1.2发病症状。灰斑病主要危害成株叶片,也会危害幼苗、茎、荚和种子。带菌种子萌发后,在幼苗子叶上会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染病,病斑边为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病斑,有的病斑呈现为不规则形状。湿度较大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霉层,呈灰色。发展后病斑增多布满叶面,并合并成大版,导致叶片萎蔫枯落;茎部发病后,病斑呈纺锤形或椭圆形;豆荚发病,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籽粒发病,症状轻者病斑为褐色小点。病害严重时,病斑多呈圆形蛙眼状。湿度大时,病斑上都会生有霉层。
1.3防治措施。灰斑病的防治要遵循农业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已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1.3.1农业防治。首选产量稳定、抗性病强的优良品种,选用无病种子。大豆不耐连作,否则不仅极易加重根腐病、灰斑病、斑点病、菌核病、线虫病、根潜蝇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而且还会造成品质不良、产量下降。经试验表明,重茬减产11.1~34.6%,迎茬减产5~20%。因此,要避免连茬连作,可与玉米、水稻、亚麻等作物实行轮作。播前可用60%多福合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整地要精细彻底,前茬作物收获后需及时翻耕,降低越冬菌量。施足底肥,培育壮苗。及时间苗补苗,发现病苗立即清除,带离田外集中处理。及时中耕除草,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根据大豆不同生育期,进行适时适量的浇水施肥,提高田间排水能力,尤其是多雨或大雨过后,避免田间积水现象的发生。施肥要均衡,避免偏施少施漏施,能有效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确保长势健壮、产量稳定、品质优良。
1.3.2药物防治。叶片发病,可用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等喷施防治,8~10天喷一次,连用1~2次。花荚期发病,可用40%多菌灵胶悬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施防治,8~10天喷一次,连用2~3次。
2地老虎
地老虎种类很多,是多食性作物害虫之一,其主要寄主和为害的农作物有玉米、高粱、麦类、薯类、豆类等,杂草也是其重要的寄主之一。是危害大豆生长的重要害虫,还会危害粟、苜蓿、烟草、麻类、甜菜、油菜、瓜类、药用植物、林木幼苗、牧草等多种作物。
2.1危害。幼虫多从地面上咬断近地面幼苗的茎部,导致幼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当主茎木质化时取食地面植株的根部表皮,使根部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吸收养分,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2.1防治措施。防治地老虎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
2.1.1农业防治。宜与小麦、水稻等作物实行科学轮作。秋翻要及时,早春整地要彻底,尤其是要彻底清除田间田边的枯草残枝,减少过冬虫源。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保护地老虎天敌蚂蚁、蚜狮、蟾蜍、鼬鼠、鸟类等。
2.1.2药物防治。可用50%二嗪磷乳油2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等地表喷雾防治。虫龄较大、虫害严重时,可用80%敌敌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等灌根防治。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按照说明进行药物配比,不可随意加大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