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娟
1.玉米主要病害
1.1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斑病的根本途径。②农业措施。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③药剂防治。用40%克瘟散乳剂500~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必要时隔7d左右,再次喷药防治。
1.2 玉米小斑病: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小斑病在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植株抽雄后为病害发生高峰期。基本症状: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穗,病斑受叶脉限制。病斑为褐色椭圆形,叶边缘呈现赤褐色,病斑之中具有同心轮纹,潮湿环境下形成黑色霉状物,甚至可以导致茎秆折断、果穗腐烂。传播途径:以分生孢子与休眠菌丝体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主要凭借气流、风雨进行传播。发病条件:最佳温度为26~29 ℃。形成孢子的最佳温度为23~25 ℃、相对湿度超过90%。
防治方法: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二是切实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深耕降低带菌量;将下部病叶、老叶摘除,降低田间相对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玉米抗病力。三是化学防治。发病之初喷施70%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隔7~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1.3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国春玉米区普遍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区发生比较严重。病原菌侵染种子萌发后产生的胚芽,并随生长点生长,但直到穗期才可见到典型的症状。基本症状:病株果穗短粗,外观近球形,无花丝,苞叶正常,受害后期,果穗苞叶自行裂开,散出大量黑粉。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体刺激后畸形生长。主要以土壤带菌的方式进行传播,此外,种子、粪肥同样可以传播。发病条件:土壤含水量在12%~29%,侵染适温为20~30 ℃,25 ℃为最佳。
防治方法: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二是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将病株及时拔除,降低土壤带菌量,进行轮作,并适当对播期进行调整。三是进行化学防治,将种子用种衣剂或悬浮剂包衣。
2 玉米主要虫害
2.1玉米旋心虫
又称玉米蛀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大多发生在华北、东北、华南、华东等地区,主要对玉米产生危害,同时还能够对谷子和高粱以及部分杂草等产生危害。
2.2.1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为5~6 mm,全身具有黄色细毛。复眼、头、前胸、鞘翅、足分别为黑色、黑褐色、黄色、翠绿色和黄色,体宽比体长大。中间与两边存在凹陷,没有侧缘,鞘翅与胸节具有许多小点,鞘翅有光泽。发生规律及危害:通常1年发生1代,主要取食玉米植株。成虫一般在白天取食,具有假死性。成虫大部分在较松散的玉米地表产卵,1个雌虫一般能够产10余粒卵,成团分布。幼虫一般在玉米苗的基部取食,通常潜伏于根际周围生活,低龄幼虫主要从近地表的根茎部位蛀入茎内,然后向上取食玉米,幼虫自蛀孔返回,到地表之下,蛀孔的位置呈褐色。在玉米苗期幼虫能够对多株产生危害,使叶面产生排孔,形成花叶,造成萎蔫枯心或者枯心苗,甚至能够使玉米畸形,无法正常结果。老熟幼虫在根际周围2~3 cm深处化成蛹。
防治方法。通过农业方法进行防治,具体是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使连茬种植的现象得以避免,从而将危害降低。通过药剂进行防治,具体可以通过25%甲萘威西维因可施性粉剂15.0~22.5 kg/hm2,与细土300 kg/hm2混匀施用,在玉米植株刚开始受到幼虫危害时,将其撒于玉米根部附近,对那些转移危害的幼虫进行防治。还可以喷施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通常喷施900~1 125 kg/hm2药液。
2.2玉米蛀茎夜蛾:又称玉米枯心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1年繁殖1代,通常幼虫发生于植株苗期,对玉米、高粱、谷子等产生危害,同时还能够对一些野生杂草产生危害。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零星出现,对玉米产生一定的伤害。其基本情况及防治如下。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形态特征:幼虫体长26~40 mm,黄灰色,腹部各节毛和臀板均为黑褐色,后缘隆起,具有5个爪状突起,中间最为突起。成虫翅展30~40 mm,体长18~20 mm。前翅为褐色,前缘有黑色弧形纹,顶角有一浅黄色椭圆形斑,中间有一肾形黑褐色斑。卵黄白色,扁圆形,长0.5 mm。蛹长17~23 mm,红褐色。发生规律及危害:通常1年发生1代,以卵的形式附着于杂草上越冬。第2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主要吃返青的杂草,6月移到玉米植株上取食,幼虫能够对玉米产生危害,玉米定苗阶段进入危害高峰。幼虫大部分自幼苗茎的地下部分进入玉米植株,然后向上取食,或者从根部进入,受危害的幼苗出现枯心,还有的将幼茎切断。
防治方法。一是通过农业防治,即将田边杂草清除,降低越冬虫源。二是化学防治,即使用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进行灌根(3 000 kg/hm2),将92.5%敌百虫粉l kg与细土20 kg混合均匀,然后撒于玉米根附近。
2.3地下害虫 :咬食玉米幼苗、根茎或根,造成死苗、缺苗、断垄。这些害虫昼伏夜出,其中地老虎食性很杂,一般以第10代幼虫危害最为严重,秋季多雨是地老虎大发生的预兆。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食性杂,咬断植物幼苗、根茎,使幼苗枯黄而死。蝼蛄以成虫和若虫在靠近地表处咬断玉米幼苗,或在土壤表面开掘隧道,咬断幼苗主根使幼苗枯死。
防治方法 在播种时用药剂拌种,即用50%的辛硫磷1kg对水25~30kg或用40%甲基异硫磷1kg对水20kg拌种500kg。没有拌种的可在播种后用50%辛硫磷3.00~3.75 kg/hm2对水6 000~7 500kg/hm2或敌百虫800倍液顺垄灌根。田间发现有危害时,可用90%敌百虫或50%辛硫磷0.5kg对水稀释后拌40kg麦麸或碎油饼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玉米苗附近防治。
(作者单位:157200黑龙江省东宁市农技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