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科学精神不止于保住一栋楼

2016-05-14 13:11文澜
新城乡 2016年7期
关键词:南墙原貌古城墙

文澜

虽有多位科学家呼吁保留,有“共和国科学第一楼”之称的中科院原子能楼还是难逃被拆的命运。而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最新的回应,中心决定将原子能楼的南墙按原貌复制在新建实验楼的南墙,同时在旧址设立纪念标志物,以保护和传承原子能楼历史价值。

从现场拍摄的照片来看,小楼已被拆除近半,一地狼藉的建筑垃圾中,已难见原子能楼昔日的风采。这里曾被誉为“共和国科学第一楼”“中国核科学的发祥地”“中国原子弹的起点”,邓稼先、钱三强等多位老科学家曾在此进行科研工作。楼内走出过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大批科学界泰斗级人物。覆水难收、木已成舟,历史记忆被拆毁之后,再谈原貌复制、旧址设纪念,未免令人感觉有些讽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与其人造一个回忆供后人凭吊,为何当初不听人们的呼声,保住真实的历史见证?犹记得,林徽因当年保护北京古城墙时,曾痛心疾首地留下一句话,“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虽然原子能楼与北京的古城墙不宜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这栋楼有着它独特的历史和价值。

在拆楼容易、盖楼更加容易的今天,讨论历史遗迹保护固然重要,但从某种程度上看,曾经以坚守、奉献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正在流逝,这一点更值得引起警醒。就正在拆毁的原子能楼而言,这里曾被称为“中关村的灯光”——当其他楼的人都下班了,只有原子能楼里的工作人员留到最后。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是理想和信念,是对国家的挚爱、对科学精神的信仰,让他们的身影一路伴随着原子能楼的灯光。

就现实境遇而言,我们的科研土壤,有肥沃之处,也有贫瘠之地。例如,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六年排在世界第二位,中国科学院在世界优秀科研机构排行榜中排名第一,超过了哈佛大学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可现实中,科研人员官员化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僵化、成果转化机制不合理等,都成为新时期科研人员创新精神的枷锁。

就此而言,留住科学精神不止于保住一栋楼,更应该尽快解开套在科学精神上的锁链,为科研人员松绑。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让科技真正成为“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的国之利器。

猜你喜欢
南墙原貌古城墙
刘红霞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南墙太阳能得热量关于室内外温度的回归分析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