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2016-05-14 01:10聂晖谢飞东
中华儿女 2016年7期
关键词:书写汉字文字

聂晖 谢飞东

让青少年、公众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与衍生规律,更能激发大家对汉字的兴趣

“提笔忘字”、字丑不敢示人现象在大学生、上班族中屡见不鲜。有人视之为“汉字危机”。王蒙先生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而近年来,《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很受欢迎,书法进入教学内容、诗词增加考试比重等措施颇受好评,又引发了中国乃至境外对汉字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西汉《淮南子》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是对汉字神圣地位的推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是将文字与经艺、治国相联系,都显示出对文字的神圣地位的尊崇。

但是,因为近代列强的入侵,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仁人志士不断分析原因,寻找出路。而中国文化、中国文字就成了很多偏激者革命的目标:

陈独秀赞成“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大学者胡适亦“极赞成”此种观点。蔡元培也赞成以拉丁字母代汉字。而鲁迅来得更激烈:“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于是,汉字从神圣的顶峰垂直降落到罪恶的深渊。新中国成立后,以汉语拼音逐步取代汉字,以简化字取代繁体字,成为新中国文字改革的方向。十年动乱中,历代人视之为神圣的汉字更是遭到无情的戏弄和践踏。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汉字的认识回归到理性。今天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看,汉字不是单纯的记录语言的声音符号,而是形音义的统一,是艺术、历史和文化的综合载体。

首先,汉字兼具表义功能。它既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又具有表形表义的功能。从地域看,中国地大人众,方言并存,南腔北调,但我们的文字统一,能够畅通交流。从历史看,我们今天阅读两三千年前古人的文章,还能够认识理解,也是因为汉字一脉相承。相反,欧洲因为语音稳定性较差,表音文字虽然记录方便,但随读音而变化,最终形成不同文字、不同国家。汉字表音兼表义,各区域语音虽有别,但文字通用,统一的汉字成为保持中国几千年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这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巨大功绩和独特魅力。

其次,汉字兼具艺术之美。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既有实用性,又单独成为一门艺术欣赏的文字。历代经典的书法作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国对世界艺术的卓越贡献。而书法学习和创作,不仅是艺术美的熏陶,还是修养身心、塑造人格气质的一种方式。古人说“书为心画”,“字如其人”。比如,楷书培养我们沉着严谨;隶书培养我们稳重端庄;行书培养人的潇洒才情,草书培养人的自由酣畅……

最后,汉字兼具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它的组词造句记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而汉字本身的造字、演变、发展也最原始的记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其中蕴藏着深厚的中国哲学与文化。“大”字是正面站立的人;其上加一横或一个圈,表示人的头顶,引申为天;“大”下部加一横代表地面,表示人站立在地上,演变为“立”字。结合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大”、“天”、“立”等字的造字领悟古人“顶天立地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世界五大文明发源中的其他4种文字,即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南美洲的玛雅文字、古印度的梵文,都因为外来文化的入侵,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梵文今天仍在学术界被少数学者所研究,但已远离大众的日常使用。因此,汉字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至圣先贤留给世界的文化遗产,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珍惜和保护。

增强实用性,这是汉字生命力的基石。“用进废退”是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法则。满清政府为保持八旗子弟战斗力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举行贵族子弟狩猎比赛。但是对提升战斗力没有实质帮助,因为他们不再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语言文字同样如此。因此,增强汉字使用、汉字书写的实用性,是传承汉字、提升汉字生命力的基础和前提。

拼音输入法是汉字书写“提笔忘字”的重要原因。而近几年,手机、电脑手写输入法的不断进步,对汉字书写帮助很大。如果继续加大手写输入法的研究,尤其是行草书手写录入、词组手写录入的研究,并在科研经费、推广应用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有助于汉字书写能力提高。

此外,我们要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简化字与繁体字。汉字起源于图画,起源于象形。但汉字的演变却受到两个因素支配,一是实用性,二是艺术性。就实用性来说,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表义准确,二是书写便捷。前者让汉字繁化,即越形象、越生动,表义就越准确、汉字就越复杂。后者让汉字简化,即笔画越少,书写就越方便快捷。因此,繁化与简化是汉字演变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简化字古也有之,如万、云,有些简化字源于草书,如书、学、见。今天,海峡两岸关于汉字简化仍然争议不断,笔者认为当下应该提倡“用简识繁”,和谐共存,在发展中解决分歧。

增强强制性,这是汉字生命力的保障。目前在我国学生要用10到25年时间学英语,而且要过四级、六级才能获得学士、硕士等学位。虽然没有实用性,但学生、家长们仍然愿意花费大量金钱、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的强制性。因此,如果政府强调汉字的书写与使用,在教育、考试、就业中增加相关内容及比重,效果必然最为明显。2011年、2013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及指导纲要,这几年,学校书法教育就明显提高。

同时,应当净化汉字使用环境。比如学术及官方翻译用语的规范应用,改变外文“洋气”、中文“土鳖”的观念。比如民国年间充斥于文学作品中的蜜司、蜜司脱早被女士、先生取代,更显汉语本色。近年来,这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还应当持之以恒。

增强艺术性,引导大众享受汉字之美。让汉字书写与使用不仅是一种实用,一种技能,更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美的享受。当我们拿起毛笔享受书法,既能体会到图画的形象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还有诗歌的意境美。写字只是把字写对,书法重在把字写美。正如台湾蒋勋先生评价云南《爨宝子》碑说:“爨字笔画如此多,不觉得繁杂;而子字笔画这么少,不觉得空也不觉得小。两个笔画差这么多的字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名字的汉字练习,使学龄儿童学习了不可抖的慎重,学习了不可歪的端正。学习了自己作为自己不可替代的自信。”作为中国文学高峰的唐代格律诗、宋词、元曲、对联等文学形式,都源于汉字的独特性,具有其他文字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可以逐步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介绍、推广,提升汉字、中國文学的认同度。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良好的开端。

增强趣味性,引导大众主动关注汉字。《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汉字听写大会》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比赛的设计轻松而有趣,寓教于乐,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关于汉字书写与使用的故事非常多,比如“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无疑更能让公众体会汉字的丰富内涵与字义之美。如果片面强调学术性,观众不感兴趣,只是无效传播;必须以趣味性引人入胜。如果纯粹趣味性,那与歌舞选秀有何区别?如果缺乏学术支撑,戏说臆解,反而误导观众。同时,应当推广普及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知识,让青少年、公众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与衍生规律,更能激发大家对汉字的兴趣。(本文作者合著有《读字》一书)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书写汉字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梦中的文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