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者
在军用飞机的圈子里,不乏F/A-18“大黄蜂”这种既能空中格斗,又能对地攻击的多面手,也不缺AC-130这样完成了从运输机到攻击机华丽转身的万金油。不过,有谁见过默默无闻的教练机上战场的样子呢?瞧,这只“蜻蜓”就做到了!
从“教练”到“战士”
要说到A-37“蜻蜓”攻击机的“今生”,就非得从它的“前世”说起。其实,这只“蜻蜓”原本是一架双引擎基础教练机,大名叫做T-37“鸣叫”,1955年首飞,专门用来为美军培训飞行员和导航员,并训练学员的驾驶、仪器操作、编队飞行和夜航等基本技能。后来经过改装,加挂各种武器,教练机摇身一变成了对地攻击机,不仅机种代号变成了“A”,就连名字也换成了更生动的“蜻蜓”。不过问题来了,一架普通的教练机究竟何德何能,会被军方看中,最终踏上战场呢?
临危受命的“蜻蜓”
“蜻蜓”能从“T”变成“A”,与美军20世纪60年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当时,美军急需一种“反暴乱飞机”,这种飞机在执行监视、侦察等任务的同时,还必须要有优异的低空机动性和对地攻击的能力。看到这些性能特点,你会不会联想到我们的老朋友OV-10“野马”观察机(见2015年第7期)?没错,“野马”就是在那个时期登场的,再加上“空中炮艇”AC-130(见2015年第12期),可以说当时拥有对地攻击功能的飞机全都是香饽饽。
但是随着美军在越南的战事越来越吃紧,他们还需要补充更多对地攻击机。现造肯定来不及,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停在后方机场的教练机,T-37就是其中之一。
改头换面大换装
从T-37到A-37,看似只有一个字母的变化,其实要做的改变大了去了。毕竟,教练机与攻击机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机种,两者之间很难找到太多共同点。那么,A-37相比于T-37,都多了哪些部件呢?
加装了座舱装甲和自封闭油箱,提升防御力;换装360升翼尖副油箱,增加滞空时间。
进一步加强机翼的材料强度,在每侧机翼下增加外挂架,达到共计8个挂载点,提升火力。
机鼻右侧安装7.62毫米口径“米尼冈”加特林机枪,备弹1500发,并配有射击瞄准具和照相枪。
升级航电设备,以适应战场通信、导航和目标搜索的需求。
加强起落架,以适应简陋的野战机场。
更换大推力发动机,以适应升级后更重的机身。
为什么选T-37
T-37拥有“三低”,让它更适合被改装成攻击机。
低速。T-37的海面平飞速度仅为507千米/小时,这种低速性能是攻击机必备的。
低空。攻击机需要长时间低空盘旋,而T-37正是一架专门的低空飞机。
低价。一架T-37造价约为16万美元,比起动辄上百万美元的战机来说就是“白菜价”,很适合战时大量装备。
代号的变迁
T-37刚刚改装为攻击机时,它的新代号被定为YAT-37D。看过今年第1期《飞机有名不乱叫》的小军迷一定能轻松地解读这一串字母的含义——这里的A是任务变更代号,表示T-37改行去做攻击机啦;最前面的Y是状态代号,表示这个机型暂时没有服役,属于实用阶段原型机;至于最后面那个改型代号D,则表示美军仍将它划归T-37教练机D改型的序列。
不过,这串代号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先是因为它正式服役,最前面的字母Y被摘掉,紧接着,美国空军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字母T也给去掉了,顺便还把改型代号D改成了A。这一连串动作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原来,他们想让新生的 “蜻蜓”彻底跟教练机划清界限,成为真正的攻击机!后来,A-37A共生产了42架,至于它的另一种改型A-37B,则足足生产了538架。
短暂的使命
像A-37“蜻蜓”这种针对性极强的机型,常常是匆匆登场,匆匆谢幕。果然,随着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蜻蜓”在美军中的好日子也到了头。它很快就退居二线,成了空军国民警卫队的装备,就这么默默无闻地熬到1992年正式退役。看起来,就算有“一招鲜”,也不一定就能“吃遍天”啊!
“蜻蜓”的武器
除了机鼻旁的机枪外,“蜻蜓”两翼下的外挂架还能挂载20毫米或30毫米机炮。如果换成各种弹药,最大挂弹量可达2.1吨,其中包括各通用型号火箭弹、AIM-9“响尾蛇”导弹以及Mk.82航空炸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