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依法施教遇上青春叛逆

2016-05-14 16:17杨燕燕
师道 2016年7期
关键词:拖堂陋习做操

杨燕燕

每每看到学生自残、自杀的新闻报道,痛心疾首之余更是心惊胆战。君不见,一旦学生出事,不管原因如何,学校、教师即成“千夫所指”。 教师宛若在尖刀上走钢索,战战兢兢,稍不留神,万劫不复。教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可能因为无心或有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自己。

如今很多学生从各种意义上都“见多识广”,心灵却脆弱不堪,初中的学生叛逆心重,更是雪上加霜,难以教育。叛逆期的学生犯了错,一味循循善诱、和风细雨,眼泪汪汪地诉说“我是为你好”,却打动不了他们的“铁石心肠”,故技重施;而一味地粗暴辱骂、变相体罚,不光触犯法律,还会加剧学生的反叛,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更可怕的是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阴影,恐惧厌恶学校,继而做出“傻事”。很多教师对叛逆期的学生犯错感到焦头烂额、束手无策。

“依法执教”,就是要依据法律法规来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当依法施教遇上青春叛逆,我们如何在尖刀上走钢索,走得精彩,走得安全?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如何能在最大地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让犯错的叛逆期学生接受并改正?我觉得最有效的是“智取”。停止全部“隔靴搔痒”的温柔唠叨,禁止所有尖锐刺耳的恶言冷语,杜绝一切冷酷粗暴的体罚行为。切勿“强攻”,只能“智取”,所谓的“智取”就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是巧妙抓住、利用时机的教育。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抓住时机教育学生,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远比长篇大论、怒骂重罚的效果好得多。智慧的班主任总能抓住这样的良机,因祸得福。如果学生犯错了,而且比较严重,智慧的班主任的第一反应是:“机会来了!”而不是:“天啊,又出大事了!”因为事情已经发生,暴跳如雷或抱怨丧气除了伤身伤神以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此时如能紧抓时机,因势利导,就会事半功倍。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育时机是经常出现的。教育时机可遇而不可求,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有“火眼金睛”,善于发现;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要有睿智的脑,善于利用。一句话,就是善于敏锐地识别教育时机,及时抓住它并加以利用。

如何利用教育时机出奇制胜呢?在多年的“实战”中,我觉得以下两大妙计屡试不爽:

妙计一:欲擒故纵,请君入瓮。

学生犯了错误,不要急于去处理,可以暂时放一放,欲擒故纵。待机会出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对其进行教育,请君入瓮,往往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当班主任最怕什么?中途接班。中途接班最怕什么?初二接班。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最叛逆,初二的学生尤其叛逆,在这时接班是非常煎熬的。

叛逆班级:那年刚接手初二班级时,我就发现班级如一盘散沙,唯独违纪的时候异常“团结”,齐心协力地对付老师,以此为乐。初一开始整个班的风气如此,初二就更胆大妄为了,越批评越犯错,越讲理越不服,任课老师对此头痛不已。我接班后没有给他们“下马威”,因为我知道这样更能激起他们的反感,适得其反。学生看我似乎很“温柔”,暗自窃喜,越加狂妄。我看在眼里,却按兵不动,静候时机。

时机乍现:一天课间操,我开完备课组会议来到操场,发现我班做操场地上空无一人,而其他几十个班的学生都在认真做操。平时做操不认真,现在无故不做课间操,还全班缺席!我初二接班才几个星期,真是胆大包天啊。其他班主任都同情地看着我,领导们沉默不语。我回到班级,好家伙!学生们居然都在班里嘻嘻哈哈地闹腾呢。时机来了!我暗喜。

学生见我脸色不善,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慢慢安静下来了。体育委员上来满不在乎地对我说:“刚才音乐课下课晚了,从艺术楼下来时别的班已经在操场集中、准备做操了,所以我们来不及去。”我问学生们:“为什么刚才不去做操?” 学生们理直气壮地说:“音乐老师拖堂了!” “老师拖堂几分钟?”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两分钟。”“三分钟。”“拖堂两三分钟就来不及做操了吗?”“音乐教室离操场比较远啊。”“别的班都站好了,我们去干嘛啊。”“少做一次操又没啥关系。”学生们仍是理直气壮的。

学生自己做错了事情,却把责任都推在别人身上、卸在客观条件上,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拖拖拉拉才是主要原因。学生们这种做事拖拉、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的陋习,我接班几天就发现了,也严厉批评过,但学生们口服心不服,还是经常重施故技。如果这次我还是批评或惩罚他们,也不能从根本上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难以“根治”他们的陋习。

巧用时机:忽然我脑海里灵光一闪,“计”上心头,何不“欲擒故纵,请君入瓮”?我和颜悦色地说:“我明白了,同学们都是有苦衷的,情有可原,那这次做操的事情就算了。但以后一定要准时做操啊。”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好!”不少学生说完后露出了侥幸的笑容。

第二天课间操的前一节课是我的语文课,下课铃一响,学生们都打算去做操了。我不慌不忙地说:“别急,先把这几道阅读题做完了再说。”学生们诧异地望着我,因为我一直是准时下课的。这时整个校园喧闹起来,隔壁班的学生纷纷从我们班经过。很多同学都坐立不安了,疑惑不解地看着我。六分钟过去了,离开始做操还有两分钟,时机到了!“同学们,因为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所以老师拖堂了6分钟,很抱歉。大家能准时到操场集中做操,帮助老师弥补这次的失误吗?”我诚恳地说。“可以!”学生们见老师为拖堂而诚恳地道歉,觉得既新奇又惊讶,都爽快地答应了。“集队”,学生们“刷”地一声站起来鱼贯而出,迅速集好队,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排着队跑向操场。好家伙,那神速和整齐,军训的时候都比不上啊。

我班学生来到指定位置,快速拉开距离排好做操的队伍。此时,做操的音乐还没响起,而有些班还没排好队。我看到我班的学生暗暗地松了口气。做操过程中,学生们心照不宣地做得特别认真。

受到鼓舞后,学生们做完操回班的速度非常神速。我走上讲台笑着说:“今天拖堂是老师的错,谢谢同学们配合,帮老师弥补了这次失误。”学生们高兴地笑了。我接着说:“但老师有个问题觉得很疑惑,昨天拖堂两分钟,音乐教室比我们教室也只远一分钟的路程,你们赶不及做操。而今天老师拖堂六分钟,为什么你们却能准时到达操场列好队做操呢?”很多同学听后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我知道不用多说什么了,教育的效果已经达到,一切尽在不言中啊。最后我说:“记住我们的班训: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学生抬起头来异口同声地说。从此,我班的集队都快、好、齐,做事也不会拖拖拉拉了。此外,学生们为掩饰自己的错误而列举的那些层出不穷的诸如忘带作业、闹钟没响、身体不舒服、路上塞车等借口,也大大减少了。

事后反思:我想,如果那天把学生们狠狠地批评一顿,肯定不会达到如此好的效果,学生们过后还会故技重施或旧病重犯。但我抓住这难得的教育良机,采取了“欲擒故纵,请君入瓮”的妙招,让学生们“自发地”认识了错误所在,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自觉地”改变了其陋习。这次我与学生的“交锋”没有战火,没有硝烟,却让学生战胜了自己。

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品质,品质改变人生。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找出其根源,在教育中等待、寻找甚至制造时机,以出其不意的招数教育学生。给他们反省、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觉、自发地去改变,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有利于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这种“自觉”往往会变成学生改正错误、奋发向上的动力。

妙计二:投其所好,顺水推舟。

如今的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又多处在叛逆期。如果在班主任工作中采取直接的、断然的批评说教,很可能导致师生正面冲突,激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到头来也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所以,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与其暴跳如雷、大吼大叫,或唠叨说教、追根究底,不如“投其所好,顺水推舟”,让学生真正做到自我觉醒、自我改正、自我完善。

叛逆个人:班上有位女生无心向学,科科红灯高挂,对学习毫无兴趣,却特别爱画漫画,下课画,上课也画。除了给我这个班主任一点“薄面”,只进行“地下工作”外,科任老师的课上可是“不留情面”,明目张胆地大画特画。她脾气很犟,科任老师、父母对她轮番“轰炸”,软硬兼施,她的绝招是白眼一翻,沉默是金,刀枪不入,依旧故我。

时机乍现:那天,我巡堂时发现坐在窗边的她又在津津有味地画漫画。机会来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手把她的本子抽走,吓得她差点从凳子上摔下来。我冲她微微一笑,若无其事地走了。本子很厚,画了大半本,是她心血的结晶。

巧用时机:课后,她一到我办公室就气呼呼地说了句“还我”!看她涨得通红的脸,就是想“大战一场”的架势。我笑着拍拍她的肩说:“你的作品集我好好地欣赏了一遍,觉得你画画特别有天赋,画得很好。”她没想到我会表扬她,脸上写满了问号。“但你要挑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去画啊。而聪明的你却经常挑选一些‘愚蠢的时间来进行你的‘丰功伟业,你说这该怎么办呢?”她默默地低下了头。“我有个两全其美的计策。你上课时不要画画,‘奖励你以后每天放学后都来我办公室画两张画,而且必须是我们班同学的肖像画。要画得形神兼备,让我能猜出来。还要附上一段该同学外貌描写的文字。把全班同学都画完,我就把本子还给你。”“啊?”她瞪大眼睛,不可置信地望着我。

她的“奖赏之旅”并不顺畅。刚开始虽在短时间内就能将肖像画画出,可要画得形神兼备,就得费一番心思了。她冥思苦想、抓耳挠腮的样子,极像一只找不着北的猴子。但画出、写出的成品,简直就是“四不像”。两张肖像画和简介常常要耗费近一小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有几次她还哭着闹着要放弃。我不断地鼓励她,教她仔细观察、抓住特征刻画,运用写作技巧描写。渐渐地,她找到了窍门,有了信心,费时越来越少,作品越来越好。转眼大半个月过去了,几十页的本子已见底,她的“奖赏之旅”也到期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画画水平不断提升,同学的肖像画得惟妙惟肖,人物描写也能做到生动形象,用在作文里也为写作增添了亮色。更重要的是她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画画了,且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每次画画后都在背面写上一大段文字描写或抒情感悟的话,语文成绩随之上升,且她对其它科目也有了信心。慢慢地,她改掉陋习、认真听课,成绩也进步了。

事后反思: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如果粗暴地去扼杀学生的兴趣,不光会让学生失去发展特长的机会,更会让学生抑郁烦闷,恶性循环,就会令其讨厌学习,自暴自弃。

我没有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而是充分利用错误引出时机,适时地调整了教育方案,将“错”就错,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在呵护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既改掉了陋习,又提升了自我。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依法施教遇上青春叛逆,我们要在最大地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让犯错的叛逆期学生接受并改正,最有效的就是“智取”,致力于捕捉、巧用最佳的教育时机,让学生自发自觉地改掉陋习。当教育学生的时机未到时,要善于等待;当时机来临时,要迅速抓住。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智慧地利用它,就会找到教育的突破口。

当依法施教遇上青春叛逆,切勿“强攻”,只能“智取”!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拖堂陋习做操
“盖章”
细数十二星座老师都是怎么拖堂拉仇恨的
树娃娃做操
做操
排队做操
楼梯(外一首)
拖堂
拖堂的烦恼
炒楼陋习
育儿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