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礼明
李镇西老师在他的《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指出,随着课改理念的延伸,课堂师生关系(或者说课堂教学方式)经历了从“填鸭式”、“启发式”到“共享式”的转变,其中他着重指出:启发式教学比起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启发式课堂师生关系“在行动上似乎并不专制但思想上却分明是学生的主宰”,在某种程度上仍然禁锢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共享”,把学生从传统的“倾听者”身份转变为“对话者”和“建构者”,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尝试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们通过课堂情景剧表演等形式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格局,让学生们在自己构建生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共享”的快乐。
课例1:在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教学内容中,赤潮、酸雨、核泄漏等问题往往引起学生们的思考和关注,此时适时联系金属冶炼过程中“工业三废的产生与处理”等知识内容,在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提倡的课本情景剧表演,建议学生糅合相关内容,开展模拟“环境法庭”课本情景剧表演。下面是现场文字实录的片段:
法官:现在开庭,首先请控方发言。
公诉人:尊敬的法官,各位陪审员,今天在这里,我代表千千万万受害者对工业三废提起严正诉讼,工业三废的出现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危害,首先请大家观看实证材料(展示图片和视频材料)。工业三废不仅影响环境,而且直接危害到了各物种以及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下面请允许我请出本案的受害者和相关证人!
被酸雨侵蚀的大树、身上沾满石油的企鹅、饱受水俣病困扰的病人、臭氧空洞引起的皮肤癌患者等次第登场,分别阐述相关污染对自己造成危害。
法官:下面请工业三废进行自辩。
工业三废登场,从资源整合利用等角度进行自辩。……
最让老师感到吃惊的是,学生最后的陈词总结并没有单纯地围绕工业三废的成因与危害展开,而是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工业三废固然对我们所处的环境乃至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工业三废的始作俑者,正是我们人类自身,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追求是工业三废滋生的温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全人类都行动起来,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所处的环境,人类才能拥有更加长久的未来!”这显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超越了课本甚至课堂本身,拥有了一定的哲学和美学意义。
课本情景剧引发的思考并不止于课堂,学生自身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会激励他们把自发的学习行为转化为自觉的学习习惯。在学习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一部分内容时,根据教材上设计的研究性课题——调查研究本地燃料的种类及其性能比较,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了调查报告。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当前能源危机的看法和对环境更加友善的能源类型。而他们对新能源的前景展望更是大胆前卫,不少新奇的设想让老师也感到耳目一新。2013年,王军同学的《能源新话》在青岛市中小学生科技活动月中荣获科技小论文一等奖。几年下来,几届学生积累的调查报告和科技论文已经有厚厚的一叠,而几乎每届学生都能提出更加新颖的观点,显示了当代中学生鲜活的思维与潜在的巨大创造力。
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为6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目前倡导的深度学习要求在基于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而课堂情景剧可以有效地突破旧有的模式与框架,实现知识的重新整合和情境的迁移转化。
课例2: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科学思维,结合大家耳熟能详的相声《五官争功》,和学生一同设计了“元素争功”课堂情景剧。
学生1:我是ⅥA族氧老大,人人都把我来夸。生命气体非空谈,能量物质我氧化。非金属性仅次氟,多数金属燃火花……
学生2:氧族二哥硫称雄,氧化还原有本领。硫磺单质药效高,铁铜氧化低价找。二氧化硫性多变,溶于水成亚硫酸,多种溶液颜色变,机理漂白与还原(二氧化硫能使多种溶液褪色,但只有使品红褪色表现漂白性,其余大多表现还原性)。臭鸡蛋气硫化氢,二者相遇黄色生(生成黄色硫单质粉末)……
学生3:抵御衰老硒称王,克服癌症保健康。半导材料用途广,化学性质不逞强。举世难觅硒矿床,湖北恩施美名扬(我国在湖北恩施发现了“世界罕见和唯一独立工业硒矿床”)……
在课堂情景剧的筹备过程中,每个小组为了让自己的元素能够脱颖而出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不仅在课下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网络资料,还需要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各种性质进行串联整合,而且为了让“观众”印象深刻,在性质歌诀的编写和表演方式都要不断推陈出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是兴致盎然的,充满探究精神和创造欲望的,他们也同样因为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传统课堂模式中虽然老师尽心尽力乃至声嘶力竭,学生却往往效率低下甚或昏昏欲睡,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学生始终只是单方面的接受者与倾听者,缺乏自己主动探究创造的机会。所以当学生一旦成为了课堂的表演者甚至策划者,往往就能爆发出让老师也始料未及的能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满足了自我成就的要求,所以同时也意味着达成了更高层次的课堂体验。它意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激发客观课堂因素最终形成了学生从欣赏到创造的过程,符合深层学习理论达成分析、评价及创造层次的要求,也暗合了李镇西老师“共享式课堂”的教学方式。
角色代入对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以及学习内容的记忆理解的促进同样有着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无论是传统平面媒体优美的文学作品,还是光电时代引人入胜的影视剧,其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是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把“我”代入成主人公,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所以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的巨大魅力就在于让读者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效应”。
近年来很多教育人士都在研究“记忆金字塔”现象,即不同的学习方式究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产生多大的影响,其基本表述如下图所示:
这也充分反映了更加开放多变的授课方式同样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必然需求。很多学校和教师的研究成果也充分体现出这种规律,比如很多教师研究实施的“小先生”教学法,其实质就是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来互相充当“小先生”,在质疑、答疑的过程中强化思维,这无疑是提升记忆效果、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它们的内在理论联系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蔡林森老师的“先学后教”教育思想,再比如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成果斐然逐渐为人熟知乃至推广到全国各地,除去本身独有的教育土壤之外,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契合了科学的记忆规律。所以,千般课堂,殊途同归,如何创造更加科学的情境,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姿态“代入”其中,应该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研究常态。
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在学习了很多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任教的黄岛区第五中学在2012年正式开启了“导学式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作为所在地区的一所普通高中,面临着承担地区艺术教育、生源较差等局面,通过探索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辟出了一条科研兴校的崭新路途。
在学校这种浓厚的科研氛围之中,化学课堂的形式也从需要刻意准备的“课堂情景剧”向着自然生成、常态实施的“问题驱动、情境突破”教学范式过渡。当学生习惯了“问题导入——合作探究——情境突破——成果展示”的课堂学习思路,他们就会在质疑、思考、释疑、展示的过程中体会到自主解决问题的快乐,而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合作学习、共享成功的意识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并且发展壮大。
在课堂上我经常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型,以克服某些难以具象化的知识点。而这种自主思考、相互释疑的氛围无疑能够激发更加精彩的思维碰撞。以“原电池原理”这一部分的教学为例,老师首先提出问题,搭设思维台阶:
师(因势利导):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原电池工作的时候,铜片上气泡冒出的速率比锌直接与稀硫酸反应时锌片上冒出气泡的速率要快。(展示对比实验录像)
生(思考)
师:原电池装置有这样一个特点,可以加快相关反应的速率,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原电池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呢?
生(思考并讨论)
师(创设模型,突破难点):大家可以设想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如果我们上车和下车的人都从一个门中出入,那么必然效率大打折扣,而如果我们如果引导乘客从前门上车,后门下车,无疑速率会快得多——原电池是否就具备了这种特点?
生:(经历了思考与顿悟)对,氧化与还原分别在两个电极上进行,就是这样!
而当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他们就会尝试建立类似的思维模型来突破认知障碍。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这一部分的时候,很多同学对“在同一个反应体系内,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数值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这一结论理解不透,而一位思维独到的同学却能够建立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完善了相关思维模型:一台拖拉机,其前轮较小,而后轮较大,这台拖拉机在行进过程中,由于轮子大小不一,所以前轮和后轮转动的圈数(或转速)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整体移动的距离却完全一样。
李镇西老师希望,共享式教学,能够把教学过程还原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活动过程。因为无论传统“填鸭式”还是趋向科学的“启发式”,其信息流向都是单向静态且居高临下的,而“共享式”则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但是这种交流,需要老师放下身段,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交流气氛,也需要老师精彩构建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所以共享式教学,不单单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和谐民主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首先应该成为教师努力学习而能坚持秉承的教育信念,而后逐渐浸润在教师的教学和育人过程中,那么许多年后,教育者的情怀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黄岛区第五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