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育的守望者

2016-05-14 14:40徐向阳余志权
中小学德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孩子

徐向阳 余志权

2009年9月10日,对张武珍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名单,张武珍榜上有名。一时间,她的亲朋好友、同事学生纷纷打来电话,祝贺她获得这一崇高荣誉。张武珍心潮难平,激动得甚至有点儿失眠了。

确实,在这个山区小县的教育界,这无疑是一桩大事。张武珍一下子出“大名”了,成了县城里的名人了。按常理,有了这么有分量的荣誉,张武珍很快就会“跑掉”,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更大舞台。然而,五六年过去,张武珍非但没“跑”,还做得似乎更起劲了。在这一方山区教育的热土上,她孜孜求索,付出着热爱和坚守,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育人之路。

“安分”的张武珍

张武珍是个“安分”的人,即使在丰顺这个粤东山区的小县城里,她早已是邻里街坊眼中的“名人”,但她仍然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校长,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而已。

安于做一个教师

张武珍出身于教师之家,家里有6个老师。在她小时候,爸爸、哥哥、姐姐在灯下一起备课、讨论交流的温馨情景,就深深地影响和濡染着她。而每到节假日,学生来家里探望爸爸的欢乐场面,更是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脑海里。这让她从小就生出一个梦想——长大后要像他们一样,去做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

1989年9月,当这一梦想终于变成为现实,她在真真实实地走上神圣的三尺讲台的时候,不由庄重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誓言”:可爱的小朋友,我爱你们,我将尽我的天职!

然而,现实之路并不像想象中平坦。师范毕业后,由于学业优良,她分配在父亲所在的埔寨镇中心小学。有意思的是,仿佛是老天刻意的安排,张武珍毕业时,她父亲正好退休,这让这件本来平常的事情看上去多了一种传承的意味。

张武珍的父亲在当地教育界素有厚望,这让张武珍的心里多了一些压力,这种压力不单来自超越自我的需要,更来自外界探询的目光。

很快地,这种探寻就有了验证的机会——踏上讲台不久的张武珍接到了上公开课的任务,课题是《年轮》。

上课前夜,父亲指导她:“要注重简笔画的作用。画年轮的时候注意科学性,朝南的方向年轮要宽,朝北的要窄。”这给了张武珍很大启发,原来上课还真是一门大学问,看似平常的课题也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

上课当天,她父亲亲自到场,镇里的校长们纷纷赶去“捧场”。说“捧场”,其实一半是出于公心,毕竟是本地刚出来的一棵“好苗子”,必须去关注关注;另一半也是出于好奇,心里想这老校长教出来的孩子会是怎么样呢?

结果让他们大为宽慰。课上得很成功,很多听课者事后评价说:“老镇伯的女儿以后上课会很厉害!”

校长们的评价,让张武珍自信满满。她心里很清楚,不管是实话也好,恭维也罢,自己的课的优长之处她是一清二楚的。她喜欢朗诵,因此她的语文课堂总是书声琅琅。这在当时那个闭塞的山区镇小,本身就是一道新鲜的风景。更为可贵的是,由于在师范学校的刻苦训练,她的普通话比当地很多老师讲得都好。这让听课者觉得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也让她的学生从小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然而,比之“会上课”,张武珍更看重的其实是“会做老师”。她永远记得,在她毕业分配的当晚,父亲在和她长谈时讲的那句话:“做老师,第一条就是要对孩子有爱心。”

这在现在很多人听来已成套话和空话的一句话,在这样一位老教师的口中说出来,自然不是一般的分量。张武珍自小居于乡村,对“爱”这一神圣的字眼,自有其独特的理解。

乡人多淳朴,生活也多艰难,这对乡村教师来说,是一种避免不了情感难题。张武珍在乡村小学呆得越久,就越加刻骨地感受到乡村孩子的不易,教育中的情感波澜就越频密。

这影响了她一生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爱孩子,也因此成为她施加教育的前提。

她在做班主任初期,曾教过一个叫小佳的孩子。那一年,他的妈妈因病去世,看着他悲伤的神情、孤单的身影,看着他经常偷偷地躲在一边默默流泪,张武珍心疼不已。她忍不住抱住孩子,说:“孩子,别怕,以后张老师就是你的妈妈。”

从那以后,张武珍常常给他买书包、文具,过年给他添置新衣服,操心他的学习,鼓励他自强自立,当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引导其他孩子与他交朋友。渐渐地,小佳的脸上有了笑容,再次快乐地融入到班级大家庭中。

若干年之后的一个教师节,事业正蒸蒸日上的小佳给张武珍寄来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敬爱的张老师,谢谢您!您永远是我的精神教练,是我最爱的妈妈!”看着那发自肺腑的几行字,张武珍一时心潮难平。

只有她理解,那寥寥数语间,深藏的生活和教育的寓意。事实上,在小佳小学毕业后,张武珍仍然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为他的成功欢乐,为他的失意担心。哪怕是在一度失去联系后,她的挂念也一直没有停止。

而那封明信片,正是孩子在长大成人后,觉得事业有为之时,对她表达的爱的感恩。

这件事,让张武珍觉得这一番教育之爱终于有了形象的注解。她甚至觉得,所谓教育的意义,不就是一个老师帮着孩子们平安学习、快乐成长,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成人之美”的细节的堆积吗?

父亲的教诲,在这件事上得到了深刻的验证。这影响了张武珍一生的选择。她本就是个“安分”的人,做老师,让她的心有了合适的安放之所。

安于扎根在山区

张武珍“成名”后,不久就调到了县城中心小学。这些年,尽管有很多单位伸出“橄榄枝”,要调她去“更好”的单位,享受更清闲的生活,但她一直没舍得离开。

这种不舍,一是乡情乡俗牵系着她,让她选择留下。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生活经验告诉她,再精彩那也是别人的世界,不一定适合自己。二是教育的给予让她觉得应有所回馈。张武珍荣誉加身,作为一个老师能有的荣誉都有了,她觉得是丰顺的山水哺育了自己,留下是对家乡最好的感恩。因此,她愿把一生的守望和努力,都献给这些山区的孩子。

不难想象,在山区,尽管是县城的孩子,文化底子也薄,稍微分心就容易导致成绩不佳,造成了很多所谓的“后进生”。由于对教育自有一种天生的热爱,所以无论是在做一般老师的时候,还是当班主任、做校长期间,张武珍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化、激励这些孩子。

因为爱生如子,以生为友,还善于因材施教,张武珍几乎练就了“点石成金”的“绝活”,但凡“问题孩子”到了她的手中,没有不被“驯服”的。

这种教育的特点,让张武珍的校园不知不觉中充满了爱与激励的氛围,这无形中也成了学校德育文化的主线。一时之间,“用心感动心,用爱点燃爱”成了师生们的日常生活主题。

在这当中,尤其让张武珍看重的是“喜鹊行动”——学校每周为进步的学生颁发报喜书,并为此设立了“步步高”展示平台,让墙壁说话育人。一个个孩子就这样慢慢进步、成长,甚至换了一个模样。

张武珍没有因此而懈怠,她看到的是长远,心里装的是孩子们的未来。她清楚,山区孩子没办法跟人“拼爹”,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强不息,打好根基,提升能力,掌握改变命运的主动权。

因此,“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些几乎成为俗套的理念,在张武珍的心里是真正的教育的要诀。她希望每个孩子都健康,并且每个孩子在未来都不成为“废品”。

由此,她极力看重养成教育,从小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做一个品行高尚、富有教养的 “新山区人”,让他们每个人在走向生活的时候,都能带上一张通往幸福旅程的通行证。

这些“有用”的教育,扎扎实实地改变着山区孩子的求学状态,让他们在文化相对贫瘠的地方也不至于荒废学业,走向歧路。这让很多家长经常泣不成声地感慨:“学校开展的活动太好了,真的是救了我的孩子呀!”

……

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在芳香四溢的教育路途中,张武珍正是这样的一个播种者。

“不安分”的张武珍

在自己的职业理想上,张武珍是“安分”的,心无旁顾。可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对教育,她永远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因为她身上散发着一股无法抑制的教育激情,她心中酝酿着的一个宏大的教育梦。

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

张武珍从一个普通教师做起,当过班主任,做过教研员,如今又在校长岗位上,可以说教育经历丰富,对当今教育有深刻了解。

在大家都可以对教育发表“高见”的当前时代,她也常常思考,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我们所需要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实践告诉她,应该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

这些年,她参观了很多学校,见识过很多名校的风采,对教育的认识愈发深入。这其中,在芬兰的参观对她触动最大。在那儿,她没想到人家的师资队伍竟然那么强大——全是研究生。而且,他们执行课程的自由度也那么大。在课堂中,学生站在中间,教师站在外面,大家热情投入,教学相长。

什么是“平等中的首席”?什么是“蹲下来看孩子”?在那一刻,张武珍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解答了。

张武珍数次前往北京培训,在那儿,她又被北京实验二小的校园文化所震撼。李烈校长的办学追求,似乎已经注入了师生的精气神里面去了,以至让爱与激励充满了整个校园。孩子们在这种氛围里学习、生活,还哪会有不快乐的道理?

这些启发让张武珍确立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办学生喜欢的学校。

学生怎么才能喜欢学校?首先自然是要感受到快乐而不是压力,于是,张武珍嘱咐老师们注意控制教学时间,多开展活动,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要超过六小时。这样一来,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自然减少,学生活动、游戏时间增加,自然快乐无比,喜欢学校生活。

当然,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光有快乐的学习一定是低效或无效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张武珍带领老师们寓教于乐,把学习和活动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

比如他们的数学教学,口号就是“让数学与快乐同行”,让计算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数学,唱数学歌曲,写数学日记,办数学报纸等等。学生们的数学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对数学学习再也不感到害怕了。

语文课上,张武珍带领孩子们大声诵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在读中加深理解,获得领悟,语文成绩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英语课、体育课、品德课……这所有的课都不再只是“课”,而成了快乐游戏的时间,成了益智怡情的活动。种种跳出课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的学习兴致一直高昂,学习热情时时被激发。学校,成了快乐的学园。

当孩子们被课堂迷恋住的时候,张武珍又把视线投向了课堂之外,投向了学生们休憩游玩的校园空间。

由于历史原因,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一直被办学硬件所困,校园面积狭促,学生活动空间有限,严重阻滞办学。为了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不安分”的张武珍开始多方奔走。

首先要解决的是校道问题。由于太过狭窄,汤坑一小的校道甚至挤不进消防车,这是个严重的安全隐患。校门也非常窄小简陋,几代人努力争取改变,但都未能实现。张武珍想法多,办法好,又善沟通,经多番努力,终于取得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用数百万元买下学校门前的楼房,把它改成校门,圆了几代办学人的梦。

学校另一个校区情况更不乐观,校园里甚至还留有3户居民,这为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仅仅对其中的一户人家,张武珍三年多来就先后上门75次。逢节日时就专门拜访,平时则和他们拉家常,其中的挫折、委屈无法言说,但为了办一所好学校,张武珍始终没有动摇过决心。2015年12月,三户居民终于搬走,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增加了三百多平方米。

丰顺教育实行多学区制,张武珍所在的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属下有11所小学。经过多年的潜心经营,在中心一小的数学特色业已形成后,“不安分”的张武珍又开始为其余11所学校规划发展路径。

几年后,金溪小学的书香特色、明新小学的激励教育特色、瀑声小学的革命传统教育特色、忠实小学的情商教育特色、大山背小学的书法特色等等陆续成型。学生们在有着浓郁办学特色的校园里自在生长,挖掘潜能,发现更为优秀的自我。

让山区教育走向卓越

在丰顺,很多老师都评价说:“张校长身上有使不完的劲,总是那么有活力、有激情,她是在用整个的心做整个的校长。”

事实上,张武珍自小就不甘平凡,追求比同龄人更为高远的目标。在中学毕业,如愿入读师范学校后,她就为以后的职业做着细致的准备。朗读、写字、画画、唱歌,日日充实着张武珍那颗“不安分”的心。

由于教学功底扎实,走上讲台不久之后张武珍就崭露头角,陆续参加了本镇或县里许多的赛课或公开课活动,成了学校里不大不小的名人。然而,张武珍远未满足,她在等待着更大的平台。

1996年5月,她刚生下儿子两个月,就接到了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讨会课例比赛的任务。面对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她犹豫了:去吧,儿子嗷嗷待哺,势必分散精力;不去吧,又错失了一次学习的好机会。最终,她带上婆婆和儿子一起出发了。路上,由于晕车,加上产后虚弱,她不停地呕吐,辛苦异常。

到达目的地后,她强忍着头疼等不适,迅速投入到准备工作中。由于准备充分,她的课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当她捧着鲜红的证书回到宾馆时,眼前的情景让她百感交集:婆婆正抱着哭闹不停的孙子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她快步上前,将获奖证书紧紧贴在儿子身上,眼泪夺眶而出……那泪水里有愧疚,有感激。

回到县里后,张武珍名气更大了,参加的活动更多了,许多的荣誉接踵而至。按常理,这足够张武珍“受用”一生了。然而,张武珍不满足,她的心里依然“不安分”。

她心里很清楚,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也许自己取得了些许成绩,但如果同事们依然“普通”,学校就不可能走向卓越。这是她不愿看到的。在她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个梦想:办一所走向尖端的学校,一所山区教育的旗帜性的学校。

于是,她选择了“改变”——改变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改变丰顺教育的环境生态。

有好几年,张武珍在镇教办任教研员,这让她拥有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去宣讲新的教育理念,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

张武珍喜欢走进课堂,在课堂上感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成长。作为从一线教师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校长,张武珍至今仍保持着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和热爱。对她来说,工作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到不同的课堂上去,了解新课程的落实情况,了解老师的教学水平,课后还像普通老师一般,认真研课,切磋教艺,帮助老师们获得专业成长。

十多年来,张武珍几乎听遍了全镇四百多位教师的课,有的甚至听过十几次。因此,她对镇里每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业绩可谓了如指掌,甚至对他们的家庭住址和家庭状况都一清二楚,以至于老师们都说她是“活电脑”。

这种“熟悉”为张武珍的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当老师们需要调动工作时,她就能根据其教学特点和家庭住址的远近,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配。这种“知人善任”的管理特点,为教师发展创造了尽可能大的空间,就如给了猴子一棵树,给了老虎一座山,给了巨龙一条江,让汤坑一小的教师队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朝气和活力。

青年教师张玉,原为另一个乡镇的一名教学新手。2004年,张武珍几经周折把她纳于麾下,并精心培养。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比赛活动,张武珍都积极推动和引荐。每次当张玉学习回来,张武珍总会认真倾听她的收获和思考;每次比赛,张武珍更是要亲临指导,或电话慰问,或促膝谈心,共话得失。如今,张玉已在梅州市的多个教学现场赛、演讲比赛、班主任能力大赛中获得佳绩,被评为“首届嘉应名教师”,参加了各种骨干培训,未来值得期许。

像张玉这样的优秀教师的成长,给了“不安分”的张武珍莫大的安慰。因为她知道,只有当张玉们成长起来,让丰顺教育走向卓越的梦想才能早日实现。

这些年来,张武珍常常外出学习,而每次学习回来,她总要把所学所想制作成PPT与老师们分享,并结合实际转化为学校的文化内容。

近两年来,随着丰顺教育投入的成倍增长,教育生态的巨大改变,张武珍顺应形势,给老师们搭建了众多成长的舞台,比如“感动校园”教师评选,“种子教师”的培养,“汤城”杯教学比赛,“头脑风暴”,“缤纷舞台”……如此等等,丰富的活动孕育了老师们的才华,激活了老师们原本“安逸”的心,推动了老师们对成功的渴望。

她还组建微课团队,参与信息技术省级课题,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夯实基础……不停地学习,不停地传授,让张武珍的雄心一日日变为现实。

这些年来,“不安分”的张武珍就是这样利用她的“县城中心小学校长”这块金字招牌,努力地改变着学校的面貌,改变着孩子们成长的天地,让学校变成了书香门弟、现代学园。这也让张武珍每天都有“黎明般的感觉”。

对教育的深情和热爱,让“安分”和“不安分”的张武珍统一在一种情感里。借用张爱玲形容爱情的一句话来说,张武珍爱上了教育,便无怨无悔地投身于卑微的尘埃中,在尘埃里开出花来——那是一朵艳丽的山野之花。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孩子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