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滢悦 陈鹏 张立峰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不断深入,导致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对旅游业影响较大。以现代灾害风险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自然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法等风险评估方法,以空间分析、网格技术、数据展布等技术手段对吉林省旅游资源分别从行政区、网格两种空间尺度进行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建立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研究网格微观尺度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关键技术手段,并对比了行政区尺度与网格尺度评价结果。研究表明,两种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都具有可行性。吉林市、长春市的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较大,其余区域次之。对同一地区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采用两种空间评价尺度,是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估向小空间尺度发展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多空间尺度;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吉林省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的发生频次、强度不断增加,影响的范围逐年增大。而旅游业由于自身的高敏感性,当灾害发生时,旅游系统中某旅游因素由于受灾害影响,产生负向变化或外界依托因素的负向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旅游业的波动震荡。因此,旅游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最易受到冲击的行业。
中国针对旅游灾害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20世纪70年代由于世界范围内受到能源危机的影响,国际旅行协会对危机开始重视。此后世界旅游组织把旅游目的地的灾害事件也做了相关定义:影响旅游者信心,并会危及到该地旅游业持续正常运转的任何不曾预见的事件。刘浩龙等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旅游资源易损性和风险防治能力三个方面选取8个评估指标,建立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八大景区旅游资源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罗振军等从旅游者自身、景区管理和社会综合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旅游景区事故的主要风险和发生机理。袁红从区域旅游资源自然灾害、区域旅游资源社会灾害、区域旅游资源旅游发展灾害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管理的特点与措施。赵黎明等从灾害发生的频度和破坏性来评价灾害的危险性:从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四个方面来评价系统的脆弱性:根据预警和救灾恢复两方面评价防灾救灾能力。席建超等选取交通、治安、卫生、住宿、气候、旅游线路、医疗救援7个层面共有14个评估指标,建立旅游风险评价模型。
综上所述,国内对于旅游灾害风险评价都是从其灾害的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及防灾减灾三个方面上进行评价研究,并且评价尺度都是从行政区尺度或景观尺度进行区划。一般而言,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是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及易损性(脆弱性)3个方面进行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灾害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所以除以上3个方面外,防灾减灾能力也是灾害风险形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利用现代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为基础,从行政区尺度和网格尺度对吉林省区域旅游资源灾害进行风险评价,尝试打破行政区的限制,在小空间尺度上应用灾害风险指数对区域旅游资源灾害进行风险评价。并提出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是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7.结论
本研究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基本理论,以行政区、网格为评价单元,从两种空间尺度对吉林省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进行评价,讨论了两种空间尺度风险评价方法。在对比分析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后,得出以下结论。
1)两种空间尺度的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都具有可行性。通过建立统计数据库,借助GIs技术、利用空间分析、数理统计以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实现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
2)通过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四因子进行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方法是比较科学的方法。但是不同空间尺度的评估单元大小不同,其精确性也有所差别。基于网格风险评价方法进一步反映了行政区内的风险分异状况。
3)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研究区旅游资源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吉林市、长春市较大、其余区域次之。从两种评价结果可见,两种评价方法均可行,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可为旅游相关部门进行救灾指挥、灾情评估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