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幼儿教学中的科学教育

2016-05-14 06:44张松琳
教育界·下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自然游戏

张松琳

【摘 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幼儿在自然中“做”科学,在游戏中“玩”科学,在问题中“思”科学,在实践中“用”科学,从而提高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育 自然 游戏 问题 生活

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一切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喜欢提问,爱好探索,是幼儿群体的显著特点。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和兴奋,科学领域中几乎所有的现象和事物,诸如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蚂蚁、电视中出现的图像,甚至幼儿自己身上的一颗黑痣或小小的肚脐眼,都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幼儿的好奇心,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关注、凝视、跟踪、观察、操作、思考、提问等行为。秋天枯黄的树叶飘落大地,孩子会专心地注视树叶在天空飘舞的过程,观察它们怎样飘落到草地上,并且会展开自己的想象,认为树叶在空中跳舞,翻筋斗。他们也会在干树叶上踩上几脚,听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一副兴趣盎然的样子。对于诸如此类的活动,小孩子们常常会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幼儿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应该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得到保护和发展,而不是在教师的指责和批评下被压制和磨灭。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积极、主动、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幼儿的科学认知活动,如何让幼儿科学活动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一直是我们思考探索的问题。

一、在自然中“做”科学

我们身处的世界,是幼儿认知的对象,也是幼儿认知的源泉。神奇的大自然,是天地赐予的最珍贵的、最无可替代的知识乐园。然而,在我們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封闭教育模式下,大自然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却已经被严重忽视了。以大自然为对象,师法自然,是我们传统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有“梨树之下”“杏坛之上”的说法,指的是要在广阔的天地之中讲授知识,宣讲道理;道家的庄子,在以大自然为师的方面与儒家如出一辙,视大自然为“大宗师”。在国外的教育理念中,卢梭设计的“自然主义课程”就是在大自然中进行的;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有“蓝天下的学校”“三百页大自然的书”等提法。可见古今中外的科学教育对大自然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科学教育不能自己截断知识的源头,应当把孩子带到大自然面前,带到知识的源泉中去,使其享受自然的美妙和趣味。

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能够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幼儿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大自然中的很多天气现象,就是一种常见的、蕴含丰富科学知识的科学教育素材,如云、霜、雪、雾、风、雨、雷电、冰等,很多孩子们都会乐在其中。比如冬天打雪仗,春天放风筝,和小朋友一起玩泥巴、捉迷藏,到田野中去看油菜花捉蜜蜂,到果园里采草莓摘果子,到公园里看花草树木,观花鸟虫鱼,充分体验大自然的神秘和奥妙。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当从最常见的身边事物开始,逐步引导孩子去发现常见事物和日常现象,探索其中的成因和原理,将有趣味的一面呈现给孩子,这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思考和探索的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善于观察和发现的习惯。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二、在游戏中“玩”科学

儿童的思维是形象化的,他们喜欢用色彩和声音来认知、思考和表达。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奇和好问,他们的认知活动大多以兴趣和爱好驱动,如果没有兴趣和爱好,是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动力的。鉴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设置游戏情境,尽量营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长期以来,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未能普遍开展,一个重要原因是成人有认识上的盲区。我们往往认为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所需的教具和学具必须是精密的仪器和昂贵的设备。事实上,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虽然具有求实的性质,但在具体操作中并不需要过分追求高、精、深。限于幼儿的实际水平,教师选用的操作材料一般可以是低成本,信手拈来的。

例如,组织幼儿玩“摩擦起电”的游戏时,可利用泡沫、气球、铅笔、积木、碎纸等做实验;组织幼儿观察平衡现象时,可以用可乐瓶、钢丝自制独木桥;又如玩沙、玩水游戏,可以发动幼儿收集各种大小、质地不同的瓶子和吸管,不同材料的树叶、布片、石子等,使幼儿分别在玩沙、玩水游戏中探索科学的奥妙,乐在其中。可见,器材选择的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教学实验的设计。

三、在问题中“思”科学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够鼓起勇气,积极参与和尝试。只要幼儿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都应当对其鼓励。在这样的氛围里,孩子也会逐渐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营造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引导儿童主动学习,敢于探索的重要前提。

(一)正确认识孩子出错的问题

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幼儿对事物的认识直接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影响,他们在探究和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看似不太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举动。当然,从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来看,这是再合理不过的,也是合乎儿童的思维和认知逻辑的。幼儿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往往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象来进行,而且带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如问幼儿“月亮为什么不会落下来”时,幼儿的回答是“月亮因为明亮,所以不会掉下来”“它怕砸着我们,所以不会掉下来”。

(二)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

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当具有接球人的意识。就是说,应当时时刻刻准备接招,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及时把握幼儿的探索动向,捕捉各种变化,灵活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对孩子的提问及时回应,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爱好提问,是幼儿的显著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对周围的很多事物产生无穷的疑问,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往往会让大人哭笑不得甚至恼羞成怒。有时候,他们的问题与自然环境有关,比如“天为什么是蓝的”“蛇没有脚为什么能走路”“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的”等等。在求知过程中,幼儿往往都会表现得比较急切。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和提出的问题,是幼儿科学教学的良好起点和兴趣点,只要利用得当,就会在后续的科学探索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耐心和爱,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永远是重视的。当幼儿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时,教师必须给予由衷的赞赏和热切的鼓励。当孩子能够提出问题时,他或许是鼓起了无数勇气才做到的。因此不管教师在忙于某项工作,抑或是并不知晓答案,都不应当回避、批评甚至斥责他们。很多时候,教师会因为自己的成人角色而无法平等地与孩子对话,从而选择了掩饰、含糊回答等方式,试图蒙混过关。这种方式或许一时能够让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称是,但实际上他可能并不满意。渐渐地,孩子会觉得老师似乎并不特别喜欢他们提问题,甚至让他觉得自己提的问题很幼稚,这会令孩子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长此以往,孩子积极提问的兴趣会被磨灭,而他本身对外部事物的关注和兴趣也会随之减少。显然,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为孩子们创造出一种提问越多越优秀,鼓励提问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感到他们应当提问,提问光荣,提问会得到表扬。一位明智、智慧的教师,即使在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时,也会充满温情,饱含鼓励地说一句“咱们一起来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吧”。

(三)接纳孩子们不同的意见、探究方式和发现

幼儿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会使他们有安全感,有更多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如,教师认为大青虫又丑又可怕,但幼儿却很喜欢,乐于探究;教师认为墙角的蜘蛛没什么好看的,可几个孩子却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议论着。对于这些情景,教师要学会支持幼儿的看法和兴趣,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如,可以给孩子们提供适宜的工具,可以提出孩子们感兴趣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还可以鼓励这些孩子把他们的发现与其他同伴分享,引发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探究活动中等等。例如“谁最快”活动是为了让幼儿通过实验知道“什么物品最先落下”这一现象。笔者组织幼儿记录验证结果,当一幼儿提出“布片最先落下”时,有幼儿立刻表示反对。这时,笔者表露出很惊奇的神情:“哦?怎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这引起了幼儿的议论。另一个幼儿提出:“一定是鸡毛最快,再试试吧!”然后是第二次实验、第三次实验,经过反复尝试,最终孩子们知道了:纸团最重,第一个落下来;鸡毛最轻,最后一个落下来。

四、在生活中“用”科学

幼儿科学探究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只有这样的探究内容才是幼儿感兴趣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究有所发现和获得经验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是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贯传统,然而以往教育内容生活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

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主要指的是要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他所学习的内容对自己是有用的,是有意義的,能够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积极地投入科学教育中。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现象为研究对象,会让孩子们感受到世界是多么奇妙,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只有这样注重体验,注重切身感受的科学教育,才可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让幼儿真实地感受,体验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同时也使幼儿学会在潜移默化中关心周围事物,关心生活。如“认识电话”科学活动后,我们带幼儿参观电话机商店和电信局,了解投币电话,感受电话的更新、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让幼儿了解110、119、120这三个急救电话的特殊用途,并能运用电话来保护自己或为他人服务。又如,在认识废电池的危害后,我们在园内发起了“人人回收废电池”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身边的环境,关注周围生活。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们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科学的丰富内涵,还体会到了科学就在他们身边,科学就在他们眼中,从而真正学会享受美丽的生活,同时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志明,张慧和.幼儿园科学教育(第五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徐洋杨.在大自然里学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自然游戏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爆笑游戏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