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视阈下市场经济中交往与人的发展关系初探

2016-05-14 18:19吕梦倩
商业经济 2016年7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关系

吕梦倩

[摘 要] 交往是人的生存方式,有了人类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往打破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人的社会关系从贫乏走向丰富,促进了人的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市场经济中交往与人的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市场经济过分强调功利,个人利益被推向极端,人成为了畸形、片面、单向度的人。这迫切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交往理论指导下,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中的交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交往中的正向效应,克服市场经济交往中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交往理论;市场经济;人的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 A1[文献标识码] B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交往对人的发展影响及重要作用。为此,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指导下,从哲学的高度去探析市场经济中交往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中交往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内容丰富,马克思恩格斯在最初创立唯物史观时,就对交往问题的研究极为重视。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比较完整地提出了他们的交往理论,表述了关于交往的一系列概念及术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

(一)交往的内涵及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这是人和其他交往的基础。”[1]那么所谓的“交往”,就是指个人或者社会团体在现实生活中与其他个人或团体相互联系、相互往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形成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交往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从以下层面上去表述交往的内涵。一是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等视为交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2]二是指上层建筑的层面上的交往。比如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等一系列社会交往。三是共同体之间的交往。主要是在物质的交换过程中、以及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就连战争也是交往的一种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共同体之间的交往促进了其内部的整合。

(二)交往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3]这里指明了人的发展与交往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的存在及其现实的需要是交往关系产生的前提和根据,另一方面,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形式。通过交往人的实践能力得以增强,人们的实践手段逐步提高。

马克思认为,社会中的交往不仅满足人的“非人的”需要,而且满足“人的”自身的需要。“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了人类多种交往活动的根本动力。因此,交往通过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生产满足市场供给和交换的产品,来满足人的需要。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往特征

任何交往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不同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交往活动也在不断的变化。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交往形态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同的变化。

(一)交往观念从依赖性转向自主性

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只能被动的依靠于共同体,个人在共同体内不存在独立性与自我异化,仅仅是共同体的一个附属品。但市场经济强调的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交往主体不依附于任何人,不受任何人的支配,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主体地位的人。

(二)交往手段从一元性转向多元性

在交往形式方面,人们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固定的静态交往模式,取代它的是复杂多变的、多元化的动态交往模式。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极主体共同主导的多元格局,促进了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不同的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共同建构全球性交往共同体,并在在交往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交往空间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

过去人们的交往方式是封闭的、隔绝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隔绝,使交往转变成开放的、主动的,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位多层次的交往日益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成为人类工作、生活的重要的交往工具,它们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网络交往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交往的全球化和网络化。

三、市场经济中交往对人的发展的双重影响

人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交往密不可分,人在市场经济交往中从事着各种实践活动,市场经济交往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正态的效应和负态的效应两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中的交往对人的发展的正态效应

1.市场经济交往为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往冲破了以往旧体制中狭隘的人格依附关系,在经济层面上促进了个人的独立性,成为具有主体地位的个人,人们的自由时间普遍增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2.市场经济中的交往扩大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市场经济以其特有的方式摆脱了以往个体分工、地域、民族的狭隘局限,同时市场调动了人的多方面需求,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范围不断扩大,人们的关系不断深化,观念也日益开放。

3.市场经济中的交往促进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往活动把人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这种竞争是人才及能力的竞争,企业和个人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的身份,从事经济活动,参与市场竞争并逐渐树立能力意识。

(二)市场经济中交往对人发展的负态效应

1.人与人关系的物化。商品生产者的最基本动机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交往活动中过分强调金钱价值,容易使人们淡漠精神价值,诱发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物化。

2.人与人关系的扭曲。马克思认为“所谓的交往异化,是指交往行为手段与人相对立,交往主体的一方沦为客体或双方共同降为客体,交往的主体间性内涵扭曲或丧失。”[5]就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往现状而言,交往异化确实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事实或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并进一步发展的今天,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医患纠纷,医患矛盾的激化酿成了一件又一件惨剧。患方往往拿到经济赔偿作为最终目的,甚至不择手段来索取尽可能大的经济利益。造成此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也不仅限于患方,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医方相对普遍的、己成风气的过度检查、过度医疗同样难辞其咎。这直接造成了患者过度的经济负担。加剧了患方的不信任感。

3.人的片面发展。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者“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6]市场经济强烈的竞争中人的劳动能力和价值往往是通过物来表现和确认,人与人的关系逐渐被“物化”了。等价交换原则是市场经济自动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但是等价交换原则一旦全面介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就会使物欲恶性泛滥,使人与人的关系直接演变成为物的关系。如此一来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受到挤压,人们也就逐步发展成为阿尔都塞口中的“单向度的人。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

在分析了市场经济中的交往活动对人们产生的正负效应后,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需要重回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探寻马克思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当下的实践。

(一)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中的交往

以拜物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主导的交互关系的异化是交往异化的主要表现,这种交往的结构是单一的“主—客”模式。这种模式下主体所面临的都是客体,主体自己也是他人眼中的客体,所以很容易产生不把他人当成“人”的问题。如此一来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消除交往异化需要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扬弃交往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包括两个及以上主体的“主体-客体-主体”模式。在这种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自我与他人是共同存在的,不仅承认自我,而且也承认他我与自我具有相同的权利和地位,从而使交往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得以实现。

(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交往中的正向效应

1.平等性原则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交往尊重人的独立、自由,肯定人在人格、个性、尊严和机会等方面的平等。马克思说:“商品是天生平等派。”[7]市场交换消除了人与人之间旧的等级观念,要求交换各方的权利平等。平等的交往环境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力的总和才可能为社会所占有,社会财富才可能从支配人的异己的力量转变为被每个人所支配的力量,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后盾。

(三)克服市场经济交往中的负面影响

1.消除“以物为本”的观念,代之以“以人为本”的意识。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那么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需求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克服“人性异化”,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才能。马克思在《形态》中具体地说到了克服这种“异化”的条件,明确指出:“只是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一方面,……最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8]只有在世界性的、普遍的交往过程中,人的异化才能克服,人的个性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3.克服片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任何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人要实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人和社会的普遍关系,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获得自己本质的实现,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0-7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5]王晓东.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9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

[10]纪依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往问题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5)

[11]王莹.市场经济交往与人的发展[D].新疆:新疆大学,2011(5)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关系
市场经济下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论经济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
重用懂得市场经济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