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激活慧学课堂的创新思维

2016-05-14 05:38周克林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刘伯承麻药切入点

周克林

我校一直开展的慧学课堂研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举一反三,鼓励创新思维。语文慧学课堂就是要在教学时选择恰当的文章切入点,体现课文内容和表达的特点,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同的课文需要找准不同的切入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精斟细酌。从文章的题目切入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仔细品味,能品出文章内容,或是点明文章中心。从课题人手是慧学课堂模式之一,强调学生的预习。教师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题目的含义,查找资料,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教师从题目入手,可以解题切入、谈话切入、插图切入、课题设想切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军神》一课,在布置家庭作业预习时,我引导学生思考“神”是什么意思,“军神”指谁并请学生了解他的资料,第二天汇报。通过预习和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课题切入,了解到:刘伯承将军年轻时,有一次眼睛负重伤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表现了“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含英咀华,从课文的背景切入

课文的背景往往是故事的前因,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也是理解课文的关键之处,学生通过对课文背景的挖掘,才能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查资料,了解清王朝腐败反动历史、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男尊女卑”“缠足”这些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迫害。孙中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通过课文背景的了解,对比“姐姐”缠足前和缠足后不同的境遇,学生很快能理解孙中山非常痛恨妈妈为姐姐“缠足”,最后破除这个陋习。

三、咬文嚼字。从文本的关键处切入

一篇课文的切入点,就是文章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可以是情感的爆发点,也可以是文章的中心句。抓住了关键点,就能提纲挈领地抓住文章的脉络。从文章的关键点切入,就能把文章分析透彻,分析到位。例如:教学《掌声》一课,教师从第七自然段人手引导:“是啊,人人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教师引导学生:小英身有残疾,平时怎样?小英第一次上台演讲,同学们为什么给她掌声?小英身处困境需要掌声,你们遇到困难时也需要老师、同学、家长给你鼓励,我们要珍惜掌声,以后该怎么做?教师和同学们的讨论切入了文章的主旨,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拨云见日,从内容的矛盾处切入

慧学课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学会探索。学生后一篇文章仔细阅读会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的疑难点入手,找到矛盾的突破口,师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就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例如:教学《军神》一课,有学生就问:“刘伯承做手术很疼,那为啥不用麻药了?你看现在的医院给病人开刀都打麻药的,不然不疼死了,谁受得了?”我引导学生:“为什么不用麻药?”有学生查资料说:“刘伯承将军担心打麻药损害脑神经,那么他带兵打仗就不利于谋划了。”我表扬了这个学生。从这个矛盾处人手,一边是必须做手术,可是手术很疼难以忍受,一边为了革命的胜利,不能打麻药伤害脑神经,怎么办?学生和教师积极讨论,得出结论,刘伯承了不起,具有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真是一位伟大的军神!

总之,在慧学课堂的研究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细心揣摩,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猜你喜欢
刘伯承麻药切入点
低浓度局麻药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脱单
麻药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右旋美托咪啶增强局麻药对坐骨神经的阻滞作用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