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重实效 解题有技巧

2016-05-14 20:39倪自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7期
关键词:主旨全文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结合议论和抒情的一种文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对第四学段(7-9年级)记叙类文章阅读评价的要求是: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试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和时代效应,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题型上,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结合多年阅读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对于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读”,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质兼美的记叙文,形成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揣摩文章标题含义——初读感知全文内容——审读文后问题设计——侧重研读相关文段——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本文试就几个常见考点谈谈解析方法,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帮助。

一、概括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记叙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只有将主要内容弄清楚了,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常见方法有:

1.要素串联法。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要素,把六要素串联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散步》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记叙了一家四口人(人物)在初春田野(地点)散步(事件)的故事。

2.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都可以分为几段或几个层次,把各个层次的内容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如2013年盐城市中考语文阅读题《大风》的第一题就可以概括为:记叙了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的故事。

3.摘录语句法。有些文章的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组合,就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探究作品主旨

作品主旨即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简单地说,文章主旨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

概括中心思想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怎样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怎样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主要有:

1.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些文章的题目就是作品主旨的高度概括。如《始终眷恋着祖国》。

2.看开头。有些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情感。如《白杨礼赞》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看结尾。有些文章往往卒章显志,抓住文章结尾,也就可以理解文章主旨。如《阿里山纪行》结尾:“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4.抓议论抒情句。记叙类文章往往夹叙夹议,议论抒情的句子能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三、理清结构脉络

记叙类文章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

常见的线索种类有: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是以“我的母亲”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如萧乾的《枣核》是围绕“枣核”展开的。

(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课”为线索。

(4)以时间为线索。如于漪的《往事依依》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回忆了小时候读图到学生时代读《千家诗》以及听国文老师讲课范读诗歌等几个片段,表现对少年阅读时光的怀念。

(5)以地点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内容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由憎恶、厌烦到感激、怀念。

寻找线索的方法有:

(1)关注文章标题。

(2)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3)关注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四、品味词句含义

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抓住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 进行分析和体味。

1.关键句子主要有五类:

(1)点明题旨的句子;

(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3)总结全文的句子;

(4)引用的句子;

(5)起承转合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

2.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的方法。

(1)从句中关键词入手。关键词语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含丰富意味的词语。一般情况下,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

(2)从句子的位置入手。

①开头句的作用: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②结尾句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留有余地,给人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③中间句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3)从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答题一般包括三方面:指出手法+概括内容+抒发情感。

3、分析词语含义及作用的方法。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查找,进一步明确其指代内容。

(3)还要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五、规范答题技巧

规范答题技巧主要针对拓展性个性化考查题型,拓展性个性化考查的具体形式有: 结合阅读经历,谈谈看法;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根据文章内容,想象情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谈谈理由;深入分析句子,想象动作、心理、语言描写;评价人物的形象;自选角度,品读文章;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建议和设想等。

解答个性化考查题时, 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仔细审题。如回答“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最好做到以情动人。又如对“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则不仅仅要回答是或者否,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理服人。

(2)善于提炼。如对“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 谈谈感受”,则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并能够提炼表达出来。

(3)合情合理。如对“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则要求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要有一定的创意,并且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4)表述流畅。如“评价人物的形象”可使用“我觉得”、“我认为”的句式,口吻谦和。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最好是能够做到有创意地表达。

倪自稳,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猜你喜欢
主旨全文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全文中文摘要
如何写好记叙文
主旨演讲
全文中文摘要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平淡真实显主旨
构思精巧余味无穷 讽刺鞭挞淋漓尽致——再谈“虚荣”贯穿《项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