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地棚改安置房项目的甲方管理难点

2016-05-14 10:47陈虎
建筑建材装饰 2016年7期
关键词:PPP模式

陈虎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一个PPP模式的安置房项目管理实例,介绍了山地棚改安置房项目的甲方管理难点,探讨了应对这些难点的策略,同时也对PPP模式在安置房项目中的应用进行若干思考。

关键词:PPP模式;山地建筑;棚改安置房;甲方管理难点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6)07―19―02

前言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简写,中文直译为“公私合伙制”,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合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PPP模式最早在1992年被英国应用于市政、交通等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效。我国政府在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后,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引入PPP模式。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财政部推广的PPP模式,以特许经营类为主,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和风险适当原则,双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投资或运营,项目资产在特许经营期限之后移交公共部门。

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是近年国家重点推动的民生工程,既有惠民生的公益性,也是保增长的重要举措。本来这类项目不具有良好投资回报,是吸引不了社会资本的。但如果采取PPP模式,通过政府给予社会资本相应的政策扶持作为补偿,如税收优惠、贷款担保、土地优先开发权等,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减轻政府投资建设的负担和风险,取得双赢的成果。

下面,通过某工程实例剖析,谈谈在PPP模式下,山地棚改安置房项目的甲方管理难点及其应对策略。

1工程概况

某项目用地面积约75.51亩,总建筑面积约12万㎡,容积率1.98,建筑密度17.5%,绿地率30%,设计有12幢7—18层的建筑,安置户1164套,总平详见附图1。该项目上部结构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或框剪,基础采用独基、筏基及桩基(人挖桩、冲孔桩)。

该项目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投资合作方为某集团及其联合体(捆绑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其主要流程:

区政府与某集团签署投资建设合作协议→某集团投资拆迁款→镇、街实施拆迁→国土部门实施捆绑土地出让→财政、国土安排资金返还某集团投资的拆迁款→某集团投资安置房建设→ 财政、国土安排资金返还某集团投资的工程建设款。

2山地棚改安置房项目的甲方管理难点及其应对策略

作为甲方,日常管理内容涵盖广泛,主要包括质量、安全、造价、进度等多个方面。但在山地棚改安置房项目中,甲方管理应该有所侧重,个人觉得重点应抓造价与进度的管控,而把质量与安全的管控更多地交给监理完成。

山地棚改安置房项目,有其自身特点:1、山地建筑,高差大,台地多,地质复杂多变;2、棚户区改造,属破旧立新,利用拆迁的民房区搞建设,存在拆迁的制约因素;3、安置房是政府工程,注重程序,财政要评审。基于上述特点,在PPP模式下,山地棚改安置房项目的甲方管理难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设计动态,变更较多

设计优劣直接影响工程造价,是造价控制的基础。考虑到安置房设计通常具有时间紧、任务重,调整变化多的特点,作为甲方,首先应秉持自身专业立场,认真审核设计,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在本案例前期设计过程中,根据区府指示、镇街反馈,我们组织对安置房总平、平面户型及立面进行多轮优化调整;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后,我们又多次研讨修改安置房项目交房标准,力求定位准确,既不浪费,也不落伍;在图纸会审时,针对设计疏漏或深度不足的部分,要求设计出具变更予以明确,避免工程造价的不合理增加;进入施工阶段后,由于山地建筑地质复杂多变,并且周边存在同步交叉设计、施工的项目,导致项目的边坡挡墙、基础支护等需动态设计,由此产生的设计变更不可避免地增多。

对此的应对策略:1、尊重客观事实,及时组织各参建单位现场专题会研究,对涉及金额较大的变更要上报区里研定;2、严格按项目投资估算控制方案和初步设计概算,再用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和概算,避免项目超概。

2.2详勘精度不足,施工补勘量大

在本案例中,详勘布点间距出于经济性考虑,按规范要求的最大间距24米进行布设。但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发现实际地质情况远比详勘资料复杂,原勘探孔与孔之间存在大量未揭示的孤石、软弱夹层等不利地质条件,具体表现为岩层起伏大(层面坡度超过10%,部分甚至达到50%以上),地层不连续,多有突变,孤石普遍分布且成片存在,致使桩底下的岩体性状难以判定。

根据福建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第5章、6.4节(风化岩)的要求:在花岗岩分布和岩溶发育地区,勘探点间距宜取小值,也可根据柱位排列选择一柱一个勘探点;当相邻勘探点间的层面坡度大于10%时,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适当加密勘探点;应根据风化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适当加密其勘探点间距和密度;当为一柱一桩且柱荷载很大时,宜每桩布置勘探点。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条文说明第8.5.6条:对于大直径嵌岩桩,由于岩层风化往往不均匀,岩面起伏大,甚至可能存在孤石、混杂岩块、基岩陡坎等不利现象,因此,为保证设计可靠性,当基础方案选定后,还应进行专门性的施工勘察。

针对场内普遍存在“五花肉”、“葫芦串”的地质现象(示例地质剖面详见附图2),为避免持力层误判,确保桩基施工质量,在前期详勘的基础上,有必要进行施工阶段补勘。

对此的应对策略:根据已有详勘资料,结合现场开挖情况,审慎确定各楼栋的补勘方案,大致以梅花型隔1-2个桩位的方案布设孔位,对于工程关键线路上的桩位,或者相临桩位持力层落差特别大,且孤石分布多的桩位采取一桩一孔的方式进行补勘。

2.3地质复杂,施工签证繁多

在本案例中,施工签证繁多,主要有如下几项:(1)由于交地时间仓促,场地移交后,场内仍存有大量旧毛石挡墙未拆除,需对其进行拆除;(2)本案例地处山脚低洼地带,地下水丰富,上方地表水亦不断流入工地,为保证人挖桩顺利施工,需采取相应降排水措施;(3)零星工程签证多,如配合检测单位平整场地等。

对此的应对策略:(1)首先审核签证的依据是否合理,如属不可抗力、现场条件制约等非施工单位原因造成的方可;(2)其次审核签证的附件是否齐全,如相关的施工记录及现场草签单;(3)再者审核签证的工程量是否存在注水多报,对多报的部分予以核减;(4)对金额较大、超出授权的签证要逐级上报。

2.4 投入不足,进度缓慢

在本案例中,施工进度缓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交地时间仓促,非净地移交,不仅场内大量的砖渣、旧挡墙等未及时清运,而且有尚未迁移的庙宇,严重影响后续场内施工组织及交通;(2)土石方体量大,由于临近密集居民区,无法申请明爆,现场采用静态爆破结合机械炮机施工,石方破除进展缓慢;(3)捆绑土地出让发生变故,代建集团资金不到位,造成已批复的施工进度款未能及时足额拨付;(4)施工单位分包过度,班组协调及管控不到位,多次出现怠工、停工现象。

对此的应对策略:(1)可能的情况下,最好净地移交,避免后续诸多麻烦;(2)拆旧建新,选址无法回避大体量土石方,只能增加人机投入,努力提高石方破除工效;(3)合同运行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协商,尽快达成补充协议,以利双赢;(4)要求施工单位充分考虑自身协调能力,避免分包过度,增加管控难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PPP模式下,山地棚改安置房项目的甲方管理难点在于造价与进度的管控。在本案例中,当合同约定的捆绑土地不能如期顺利出让,原定的运转流程就出现卡顿,代建集团资金不到位,造成已批复的施工进度款未能及时足额拨付,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同时,鉴于PPP合作的排他性,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也是代建集团捆绑招标的,跟甲方没有直接合同关系,甲方难以直接管控。

因此,PPP合作模式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则双赢,运用失当则双输。甲方应重视前期合同条款的拟定,保留足够的法律和经济上的制约手段,从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制约机制、协调程序等方面尽可能予以细化。

参考文献:

[1]DBJ13-84-200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2]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猜你喜欢
PPP模式
海绵城市与海绵城市债
株洲推行PPP投融资模式的思路
国外PPP模式之借鉴研究
PPP模式下养老地产融资风险分担博弈分析
关于我国PPP项目管理方案的策划与研究
浅谈兰州市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