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是个伪命题

2016-05-14 03:43张洪明
商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劳动力观念毕业生

张洪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情景,需要劳动力市场的日臻完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劳动力能够在统一公平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中实现公开公正的双向选择、合理流动,每一个行业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而不再被歧视时,才能实现。

就像每年的经济形势都会被称为“最困难的一年”一样,每年的就业季也会被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名号。

如果关注每年的两会信息就会发现,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热点中的热点,公众对它的关注度一直有增无减。的确,看看媒体报道中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就知道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关注热度背后是这样一组数据:扩招16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从1999年时的85万人,飙升至今年的765万人,创下历史新高。

诚然,出现就业难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GDP增速减缓、经济结构转型带来就业岗位难以大幅度增加,在此大背景下,部分企业提高用人门槛、减少招聘规模乃至停止了面向应届生的校园招聘,也为负重求职的大学生们添加了几分额外的压力。同时,国家政策的调整也对就业形式产生影响。比如,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工会界在“积极稳妥推进‘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发言中认为,延迟退休或意味着每年会减少约700万个就业岗位。

然而,同时我们还会听到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所谓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个伪命题。大部分所说的找工作难,其实是找到一份好工作难。

前不久发生在创业者徐璐身上的事情就印证了这一点。当徐璐“北大标签”和快递员行业一起出现在新闻稿中的时候,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虽然后来证实“北大标签”真实性有误,但从大家的反应中还是能看出来,人们还是给工作划分了三六九等,从高等学府毕业的学生就应该找一份“门当户对”的工作。

其实,不管是不是真的毕业于北大,徐璐返乡做快递创业,是根据自身条件、家庭情况作出的理性选择,从“北漂”到“回归”也是一种当前青年职业选择“有平常心”的体现。“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尽管北大精神引导学子“胸中有丘壑”,但这不等于毕业生应“眼高于顶”,而不屑于、无能力去做一些看似低微的工作。在青年的人生规划中,无论是选择“逃离北上广”,还是选择栖身大城市,理性、冷静、踏实地选择、规划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身边也不时地出现这种案例,毕业于某211高校、现就职于某高中任职的一位老师感慨地对记者说,在他老家豫中小村里,他已经成为村里人最喜欢拿来证明大学生不好找工作的例子了,因为在那个并不发达的地方,人们一直认为研究生找的工作不是当大官就是挣大钱的,当中学老师显然不在此列。

从就业者角度来说,同样存在问题。记者采访过一位应届硕士毕业生,由于认为文科专业找到高薪工作的可能相对较小,于是将学习了三年的专业置于一旁,转身学习经济专业,考出注册会计师证,并在毕业前夕获得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机会。原本以为他可以在自己选择的行业里大显身手,但最近又听到他在抱怨工作难找,问及原因,他回答道:“在事务所工作,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太累了。”可是,出差不是这个工作的特点么?的确,每个^都希望找到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但是你如果真的按这种标准来找工作的话,那到最后可能会像笔者认识的这位毕业生—样,空留感慨一场。

对于此,全国人大代表郑强在两会期间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下行时,企业提高用工标准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必然行为。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企业调整用工标准也是必然行为,“所以大学生作为被选择者,应该调整心态去适应,而不是一味抱怨或者维持高标准。”而李克强总理早在2013年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时候就表示,“把事业的火种撒播于基层,把腾飞的支点选定基层,把个人的梦想放飞在基层。”

当然,单纯的追求观念转变,对于投入十几年读书成本的毕业生来说有过于苛责之嫌。同样还是在那一年的达沃斯论坛,总理还说过:“要营造一种社会氛围,使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或者说形成一种适应就业需要的观念。”

总理所说的“要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可以这样理解,即观念的形成需要现实的支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情景,需要劳动力市场的日臻完善,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劳动力能够在统一公平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中实现公开公正的双向选择、合理流动,每一个行业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而不再被歧视时,才能实现。也只有那时,我们说转变就业观念才会具有实际价值。

猜你喜欢
劳动力观念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维生素的新观念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