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飞龙 阮志红
注重掌握高中生心理特点,按照高中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更是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
一、高中生在语文教学上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的就学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之间。这一阶段的青年的心理特征是情绪化的自我认识,而且这种认识充满着矛盾,又非常模糊,内心经常激荡着一种莫名的胆怯和难以排遣的思虑。他们的心理比少年期,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上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第一、闭锁心理。绝大多数老师上课都有这样的感觉:高中生在课堂上不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爱发言、好表现自己了。相比之下,他们比过去多了一份老成,课堂上他们尽管思维活跃,但常常是想的多,说的少;有时,老师的提问他们明明心里清楚,但不肯举手回答;也有的时候,遇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上黑板做题,学生一方面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又顾虑重重,最终还是不肯举手而自己放弃了机会。学生这种欲言又止、欲作又息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是常常可以见到的。他们似乎对自己的言行很负责任,对于一次“冒失”的举手发言,一次回答问题失误,常常不是事过就忘,而是耿耿于怀,甚至认为被老师抽到提问而又回答不出问题,这样有损于他们的形象,使他们失去了自尊,于是“引以为戒”。在课堂上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思想看法,不让自己在课堂上“出风头”。高中生的这些表现与他们少年时期心直口快、想啥说啥、毫无顾忌、课堂上积极表现自己的单纯、直率形成了鲜明对比。心理学家把这些特征称之为闭锁性。
第二、独立意识。高中生不论是身体发育,还是思维发展,都已接近或步入成人。这时,学生的成人意识特别强烈。他们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期”,处处把自己当大人看待,凡事不愿依赖他人,渴望自己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像大人一样独立行事。在学习上,他们不喜欢老师把自己当成不懂事的小孩管头管足、事事干预;也不喜欢老师讲解知识嚼得太细太烂,布置作业要求太繁,作文限制太死,辅导搞得太具体。总之,他们希望老师不要大包大揽,要信任学生,放开手脚,多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高中生喜欢模仿成人的思维方式,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学家把这种模仿称之为二次模仿(四、五岁小孩喜欢模仿成人语言、动作表情等,被称之为第一次模仿)。处于二次模仿时期的学生,由于特别喜欢得到独立思考的享受,所以,每当学习上遇到难题,他们不希望从老师、同学那里轻易得到答案,而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不仅如此,他们还喜欢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这一切都显示了高中生学习的独立性。
第三、探索兴趣。高中生精力充沛,思维发达,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在学习上表现出了很强的探索性。这种探索性既有横向的一面、又有纵向的一面。横向探索主要表现为:渴望广泛摄取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他们常常在学习某一知识时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进行探究,以增强知识的全面系统性。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学习上横向探索的具体表现。高中生在横向探索的同时,也很注重学习上的纵向探索。他们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渴望对所学知识有个深刻的认识。每当分析一篇文章、评价一个人物、解答一个问题时,他们总爱问一连串的“为什么”,他们喜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循序渐进地探求知识。他们对许多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对越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越感兴趣。高中生这种探索精神,使他们常常喜欢在课堂上向老师问这问那、热衷于互相讨论、争辩等。他们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自发成立作文、演讲等兴趣小组,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第四、创造思维。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期。高中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已经从初中阶段的“经验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理论型”。这时,他们认识事物已经能够摆脱对直观、形象的知识经验的依赖,从一般理论原则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出结论,间接地获得知识。这种“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使高中生具有明显的创造性。语文课堂上,他们不再人云亦云、轻信盲从别人。相反,他们常常依据自己掌握的理论,对老师或教材中的一些观点、看法,重新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提出怀疑与批判。他们一心想给别人的观点、看法换个说法,成一家之言。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就一个问题各抒己见,互相辩论。作文课,他们喜欢独出心裁地构思立意,追求一鸣惊人的效果。学生这种不愿墨守成规、喜欢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常常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些颇具新意的东西,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更锻炼了他们的求异思维。所以,它是十分可贵的。但是,由于高中生知识、经历有限,有时他们也会因看问题的偏激、固执而不易接受正确的东西。对此,老师要注意正确引导。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上心理特点在高中生中具有共同性,但是,它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却具有差异性。比如闭锁性心理常常是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明显,女生比男生明显,身心发育早的学生比身心发育晚的学生明显。而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心理则通常是高年级的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要强,学习好的学生比学习差的学生要强。
二、针对性地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搞好语文教学
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目的是为了让老师加强对学生这一教学对象的进一步了解,自觉按照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制订出切合实际、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避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及其单一性,使语文教学更加科学化。下面我就此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以写字课为突破口,开启高中生的闭锁心理。
人常说“字如其人”,“字是人的门面”,可见写字的重要性。但我们也看到,现在的中学生并不重视写字的素养训练,或错别字多,或字歪歪斜斜,或潦草难识。
写字,只要照着碑帖认真练习一周,字体的框架就会有大的改观,效果立竿见影。于是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抽出一节课作为“写字课”,以钢笔字训练为主,有兴趣的学生就兼练粉笔字或毛笔字,一笔一画,准确到位,规范美观。对于每一个学生的书法习作,我都选出写得比较好的字在班里张贴,大加表扬,使之有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的自信心大增,逐渐他们就自觉融入班集体中,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敞开心扉。久之,学生心理的闭锁性就悄然消失,还培养了学生一种平心静气、专注凝神的心态,克服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
对于高中生的闭锁心理,老师不可随意埋怨、指责,而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耐心启发诱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抓住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对学生回答问题不求全责备,一旦回答正确,哪怕只有一点正确,也要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度的表扬,让学生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学生自尊心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取激将法巧妙提问,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抓住学生好争辩的特点,提出关键性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辩中明确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的闭锁心理,打破教学的沉闷局面,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以阅读课为先锋队,增强高中生的独立意识。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高中生学习的独立性比较强,教师应充分的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
比如,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去自由阅读课文,尝试自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尝试阅读,对学习材料进行圈点勾画,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思考探究,在尝试阅读的广阔天空中翱翔。
高中生的独立性很强,其依赖性也很强。在这段时间,学生可塑的空间也很大。所以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作用不能忽视。比如,针对学生的课前尝试阅读,教师应根据学生年级和课文类型、个体需要等差异加强指导,适当介绍一些尝试方法供学生选用,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在获得新发现、新认识的喜悦中欲罢不能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变“先讲后练”的被动学习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主动尝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也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3.以鉴赏课为重武器,激励高中生的探索兴趣。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鉴赏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赏析评价能力,是对阅读课的进一步补充和提升。在高考中,诗词曲、散文、小说等都是鉴赏必考内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就一篇美文独具匠心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韵味十足的对话,跌宕起伏的情节,人物的塑造和材料的筛选等进行赏析;也可以就一首诗歌的虚实结合、烘云托月等技法展开分析和探究,并提出所惑、所悟、所思、所想,为写作课、交流课积累思想,积累感情,积累话题。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互动。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我们先要了解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一生愤世嫉俗、刚正不阿、追求正义,揭露和批驳统治者的罪恶行径。这与他年轻时对魏晋文学大师稽康的忠爱和推崇有很大的关系(他曾披阅几载校注《稽康集》)。稽康追求真理,冒着生命危险,义正辞严地揭露和批判司马氏集团诛杀异已、图谋篡位的罪恶野心,后来牺牲在统治者的屠刀下,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鲁迅先生的个性和稽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鲁迅联想到稽康,再由稽康联想到鲁迅,我们才发现,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与其知识的传承有密切的关系,了解了稽康,也就了解了鲁迅。
老师既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及时激活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还要注意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和学生一起揣摩林黛玉的肖像性格,学生在反复品读之后,尝试对人物形象性格进行分析。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林黛玉是“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觉得有些难理解。确实,以往红楼通行本都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而列藏本(现存红楼梦版本之一。又称脂亚本。题“石头记”。因藏于原苏联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故名):“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许多专家在多重推敲考证之后确定原著应为列藏本所言,许多地方都已改过,而教材仍采用旧的通行本。
就此问题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两种版本进行探究、选择。学生普遍选择列藏本,理由有:“似泣非泣”符合人物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与“似蹙非蹙”“两靥之愁”相应;“含露目”与后文“泪光点点”相照应;甚至有学生联系“木石前盟”中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语,作为明证。可以说学生们打开了思维,充分运用所学展开了讨论。在肯定了学生们的讨论之后,我又提出了一点补充理由:“罥烟眉”形象可感,而“含情目”抽象不定,且缺少语言上的精细灵性,显得旧俗。而“含露目”与“罥烟眉”相应,既形象可感,又不失灵动。经过探讨、分析,师生一起解除了疑惑,学生们很有成就感,并且认识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可见,鉴赏课应当培养学生的探索性精神,鼓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持有质疑的态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意识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
4.以写作课为重点,展示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比如作文时,用同一个题目,可以写成不同文体的文章;叙述同一件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叙述;讲述同一个故事可以采用不同的叙述方法;说明同一种植物可以用不同的说明顺序。
在作文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我曾根据学过的课文出了《若是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等反观点题目,让学生奇思妙想写出创新作文。学生通过联想,言之有物,作文质量有所提高。还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自拟题目作文,如有些学生写出《开卷未必都有益》《天有可测风云》《狗捉耗子赞》等作文,都有自己的见解,有真情实感,生动活泼。
5.建立“交流课”这一平台,培养高中生的健康心理。
交流课是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精神的民主型课型,把学生在学习、生活、自身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喜悦与哀伤,迷惘与顿悟、批判与呐喊融为一体,为学生独抒性灵、展示自我提供一个平台。关注自我、关注生活是交流课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留心积累时时闪现的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闭锁期,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课堂的充分交流,首先要把话题确定得恰到好处。问题太浅或太小,学生“不屑一顾”;问题太深或太大,学生无从谈起或摸不着头脑;问题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没兴趣”等等,都会使课堂失去交流的基础。所以交流的话题要定好,而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要想办法去激励。
新教改的主导性观念是回归生活世界,改变教学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状况,沟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不能只设计教学的活动过程,还要增设“学生生活经验”的项目。
重在实践的语文活动,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促使他们一丝不苟,独立自信地用严峻的眼光审视人生、社会的大舞台,使他们养成注重实践的生活态度,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高中生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有时甚至也是矛盾的。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所谈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同行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胥飞龙,阮志红,教师,现居湖南临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