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一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生态理念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是环境艺术设计者必须要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必须要坚持的宗旨之一。文章主要对环境艺术设计和生态理念进行辨析,并探讨了如何将生态理念运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之中。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特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80-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概念辨析
环境艺术设计是简称为“环艺设”,它强调设计者的作品与环境的依存、融合的关系,旨在协调人类、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①。环境艺术设计通过采用艺术手段或者科学手段提供一种满足人类需求的环境,是一种集艺术和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是指在完成设计任务的前提下,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环境污染和破坏,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它是随着人们设计经验总结和环保意识增强而出现的理念。人们历来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就是生态理念要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根本原因。将生态理念运用到环境设计中去,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配置,同时也能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环境艺术设计和生态理念的关系简单概括来说是生态理念是环境艺术设计从业人员长期实践工作经验的总结,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生态理念进行积极的探究和发展。同时,生态理念也指导着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开展。对于两者关系的恰当运用,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优化和改善空间环境,进而推动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生态理念应用在环艺设过程中呈现的特性
1.集约性与高效性并存。生态理念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首先呈现出明显的集约性与高效性。社会一直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可以节约并且有效利用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考虑的是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利用闲置物品制作成装饰物以对于周边环境进行点缀?。这样才是真正的运用了生态理念。
2.持续性与多样性同在。持续性是生态理念的精髓所在。它是指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方式,还应符合子孙后代的利益。只有注重长远利益才能够使整个人类而不只是几代人获益。同时,当生态理念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时,就会产生多样化的作品,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使消费者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
3.艺术性与和谐性共生。如今,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实用,还要求美观。生态理念的运用就可以使产品不仅实用而且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原因就在于运用生态理念设计出的作品可以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符合人类的各方面的需求,作品也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三、如何将生态理念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生态理念是社会的需要、人类的需求,为了让社会实现长远的发展,人们有必要对于所处的环境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以便于人类更好地保护环境,利用环境资源。因此,为将生态理念恰当地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要做到以下三点。
1.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基础条件,只有依据不同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操作,才可以使环境得到最大化的保护③。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该利用不同的环境优势进行设计。例如,要依据山的走势,水的流向进行房屋的建造;选择有益人身体健康的植物对于室内进行装饰等。除此之外,对于环境资源要取之有度,做到合理开发,充分利用。
2.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一切的设计都是服务于人类的,环境艺术设计也是如此。作为设计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设计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要,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要考虑到孩子、老人以及残障人士的需求。譬如,一些地方会设置儿童防护栏;设计者为残障人士设计专用通道;在街道上使用人性化的警示标语等。
3.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些资源提供能量的同时也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为此,在设计时要避免使用对环境产生危害的资源,严格地控制能源的使用。以实现运用生态理念来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目前,已经有许多新能源被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已经为设计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加多样的选择。
四、结语
生态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融合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实现的。作为环境艺术设计者,应该树立生态理念,使环境艺术设计朝着生态理念的方向进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注释:
①李豪承.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艺术品鉴,2016(03):71+131.
②霍迪.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与其艺术特征[J].艺术品鉴,2015(10):35-36.
③姚芳芳.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思路构建和探索[J].中华少年,2015(24):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