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庭政
摘 要:创新是一种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人们竞争意识的加强,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手段的标志。只有按个人创意将个人的思想、情感、趣味融进紫砂茗壶,脱离原来的老面孔,起到焕然一新的效果,这才能称之为紫砂创新。
关键词:紫砂壶;传统;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3-0039-01
紫砂是中国工艺美术之苑中的一枝奇芭,她有着一个遥远的起点。长江流域的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一大发祥地。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生活在宜兴的先民早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烧制原始的陶器。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来自于这厚重的沉淀。
大江东去,浪淘砂,却淘不尽这泥丸小壶的精巧。“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自宋以来,紫砂的优雅深深地烙下了文化的印记。对于紫砂的未来与发展,本人作为陶人,想从紫砂器型的设计上阐述一下观点。具体的说就是要“保持传统与适度创新”,这是紫砂继承和发展的要义。
纵观紫砂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交融史,如果没有历代艺人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也就没有紫砂的今天。明代的时大彬把当时常用的粗糙大壶改变成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精巧工艺壶,真是前所未有。这一变化,也改变了紫砂壶的历史,把它单一的使用功能,演化为具有使用性和观赏性的双重功能,让紫砂壶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清代的陈鸣远用“物为我用”的观点对自然界的物品创造性地进行仿生,创造出许多珍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形态形似的仿照,而是作者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感悟、体验,把自己的思想、语言、感情以及制作技艺融化到作品中去,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和生命,创造出形神兼备、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历史新篇章。
自古以来从手工炼泥到手工成型,一脉传承,没有改变。社会发展之快,经济环境高速增长,紫砂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追求,这就必然有了今天的商品壶和工艺壶。商品壶具备实用性,满足了广大普通人群的需要;而工艺壶的价值又按艺人特有的设计理念和独特制作工艺以及稀少珍贵的泥料,以及全面表达出艺人独有的作品价值程度而论。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收藏玩壶爱好者喜欢手工壶,其特点自然大方,极具生命力。天道酬勤,紫砂艺人对紫砂艺术真谛的不息追求,那些真正追求完美的承传人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一生的目标不放弃,一把好壶的诞生,也许倾注了一生的追求。
宜兴紫砂陶长盛不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丰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明清两代就广受文人、雅士喜爱,有的直接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中来,在壶体上镌刻题铭,切壶、切茶、切景的诗书画。一件普通的紫砂器皿,因有了知名学者、绅士为其题铭、镌刻而身价百倍。如陈曼生之“曼生十八式”。因而看似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其中却凝结着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紫砂陶文化的亮点。因此,创新不能脱离文化底蕴。
探索壶艺之创新,既要有取舍地保持传统基础上的优良特色,又要能吸收其他姐妹艺术中可以借签的东西。如古代的青铜、玉器、石刻、砖雕、现代工艺美术建筑艺术,都能有息息相通之处。但是,要使紫砂壶的造型具有艺术生命,应该切切实实地从形象、神态、气质这三方面去探索追求,让造型本身的艺术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创新是一种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人们竞争意识的加强,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手段的标志。只有按个人创意将个人的思想、情感、趣味融进紫砂茗壶,脱离原来的老面孔,起到焕然一新的效果,这才能称之为紫砂创新。
在全球创新的时代,提出了“创旧”的命题。如何以创新精神来“创旧”--发掘中国文化的内涵。正是全球化的创新之潮把每一个民族都“催逼”上一条不“创旧”就不能 “创新”的文化之路。同样紫砂文化未来最终要回到原点——纯手工制壶,其艺术魅力体现在件件原作,款款无双。“申遗”纯手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表达技艺的传承,作为新人这一代理当接受这一挑战,人人争做合格承传人,手工成型追求的是自然归真,达到一种物我和一的返朴境界,人与壶相互融和,这样做出来的壶方能显其神韵。
紫砂文化未来发展,对紫砂艺人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文化艺术修养。职称考级达级后也必须再回到成校系统学习深造;专业理论上了解紫砂悠久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各种器型壶制作手法,如泥料、造型、色泽、制作方法、成型工艺、装饰手法。制作手法上承传纯手工制壶;积极参赛一年一度的全手工技能比赛,能见识更多优秀制壶高手的风格,对自己的技能提高大有帮助。做到精益求精,超越传统,敢于创新;力求把最完美,最特色的作品呈现给世人。
参考文献:
[1]唐云,郑重.紫砂壶鉴赏[M].香港:万里书店,1992.
[2]姚迁.宜兴紫砂陶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