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歌的劝世传统与现实功用

2016-05-14 04:48甘咏梅
艺术评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雷州曲艺姑娘

姑娘歌的劝世传统与现实功用

甘咏梅

姑娘歌是流传在广东西部雷州半岛上以“雷州话”(一种流行当地的闽南语系次方言)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它由雷州地区的民间歌曲“雷州歌”(简称“雷歌”)发展演化而成,具有自身非常独特而又丰富的曲艺“说书”传统,并在后来孕育生成了角色化表演的地方戏曲剧种“雷剧”,是岭南地区极具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一种曲艺样式。姑娘歌的文化价值首先在于自身特有的审美文化功能 ,其主要表征就是在题材内容及主题思想上,对于社会人生的规劝性关怀,以及此等关怀所具有的别样济世作用。

早期的姑娘歌演出,多为一人“单口”走乡串巷的沿门“乞唱”,内容主要是随行就市即兴编演的简短祝词。后来发展为一男一女分持折扇与扇、巾搭档进行的“对口”表演,内容或逗趣、或问答、或敦情、或歌咏、或劝诫、或祝颂,往复循环,即兴发挥,以至引来观众参与,登台加入 “斗歌”竞赛。其中女演员俗称“姑娘”,男演员俗称“相角”,并以女演员为主进行唱叙。“姑娘歌”的名称也由此而来。随着演唱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欣赏需求的不断提高,又形成了多人分行当依角色“说唱”叙述有人物、有情节、有故事的长篇节目即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形式稳定、形态典范的说书表演样式。

与早期一个人的流动式“乞唱”和两个人搭档的踏歌式“对唱”有所不同,“说唱”表演的姑娘歌节目,由于内容丰富且篇幅较长,通常会由二至八人围桌而坐,分包赶脚,轮递说唱,尤以三至五人围坐“说唱”的情形最为常见。

但不管演出方式怎样变化,节目篇幅长短如何,题材及内容多么丰富,姑娘歌的发展历程中,总有一种审美的传统被一直保持,并始终如一。即:劝勉、劝诫、劝慰、劝导及警世醒顽尤其是劝人向善和向上的主题立意从未缺席,并且独树一帜,独具风采。

早期演出活动中的流动“乞唱”,看似通过祝颂讨彩混饭吃,但其间编演的许多唱词,却分明是在引导、鼓励和激发听众的乐善好施品性。比如:“老爷阿奶良心好,救苦救难名声香。积善之家有余庆,富贵荣华代代强” [1];又如: “多谢老爷和阿奶,爱惜蒯人志利开。分薯分米给乞食,荫你子儿发大财” [2]。通常情况下,遇见这样既恭维鼓励又褒扬祝福的乞讨演唱,一般人都会善心大发、慷慨解囊的。从而在艺人自己讨到吃喝的同时,激活并启动了听众的善心与善行。所谓“无君子不养艺人 ”。其实,这种看似迫不得已的行乞讨饭艺术之中,的确蕴含着劝人向善的智慧与引人助困的作用。而从观演双方的不同角度静观其事,也会发现,这种演艺活动既是 “自救”,也算“度人 ”;虽属“娱人 ”,更属“育人 ”。隐含其间的这重深层关联,需要我们去加以特别的注意。

常见的一女一男两个人的踏歌“对唱”,其中的劝诫性节目,也非常丰富。只是,两个人“对唱”表演的姑娘歌,由于又有听众参与进来的 “斗歌”形式的表演,即兴编演的成分因此很大。这使劝诫、劝勉、劝慰和劝导性的内容,常常穿插融合在各种“对唱”的问答、诘难、斗智、谐趣乃至攻讦和谩骂之中,既缺乏表演的定本,更极少留下表演的脚本。再加上方言土声,较难读懂,篇幅所限,且略不引。唯可说明的是,像前文所引的两节唱词所示,姑娘歌除了少量的叙表说白,占据曲本主要比重的是韵文唱词。这种韵文唱词,均是七字句式,上下句体,四句一节,四三句格,两句换韵;也有一篇乃至全本唱词,无论篇幅多长,基本一韵到底的情形。而所唱曲调,为板式体,且板式多样,腔型丰富,表现力很强。如常用板式有中板、慢板、快板、急板、散板,常见腔型既有结构性的起腔(“歌垫”)、过腔(“经过腔”)、甩腔、挑腔、落腔和补充腔、扩充腔等,也有情绪性的平腔、喜腔(又叫“欢腔”)、悲腔、怒腔、叹腔等等。由于姑娘歌的表演属于没有乐器伴奏的徒口清唱,所以,在二人站立式的“对唱”表演中,通常还有往还走动的踏歌式步履,客观上发挥着提示并规范演唱节律的作用。又因为是“对唱”表演,“姑娘”和“相角”分持扇、巾及扇子,故其“做功”即动作表演,或者挥巾招呼,或者捧扇行礼,或者开扇掩面,或者耍巾扑尘,来回换位,往复笑迎,俗称“对面逢”。

至于围坐一处唱叙中篇或长篇故事的姑娘歌节目,劝勉、劝诫、劝慰和劝导性的内容就更多了。甚至几乎所有此种类型的姑娘歌,为了赢得听众的喜欢,获得自身的发展,都特别注重“在内容上做文章。他们刻意克服原先口头对唱歌叙事流于平直、议论趋于繁琐的缺点,设法在对唱中加进故事情节和人物场景等等,使演唱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情节更加曲折离奇,生动感人。而且演唱内容力求做到褒忠孝,贬奸逆;弘仁义,斥邪恶;颂贞节,抑淫乱。通过演绎古人来警醒世人,教化世人。群众非常欢迎,誉之为‘劝世歌 ”[3]。

“劝世歌”作为姑娘歌发展到一定时期和程度而兼具节目类型与审美特点的代名词,代表了姑娘歌艺术的稳定形态即典型格范。那就是,多人围坐“说唱”,演绎中长篇故事。同时塑造各种人物形象,传达劝世与警策思想。

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格范及价值取向的形成,确立了姑娘歌在民间社会与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崇信神灵与敬奉祖宗的雷州民众,不仅将姑娘歌作为娱乐和审美的“娱人 ”手段,同时还当做崇神祭祖的“娱神”礼仪。除了逢年过节,雷州各地广大百姓每到各自信奉的神灵诞日与祖先祭日包括宗族的重要纪念日等等特别的时刻(当地人俗称之为“年例”),都会邀请姑娘歌艺人前去,进行“颂神”表演。“颂神”表演时,艺人们会依据一定的礼仪及程式,跪在神龛前“说唱”。内容既有请神祈愿的祝祷,也有酬神答谢的唱诵,还有穿插其间的故事,更有主家所要求的主题性节目内容。

当然,作为曲艺表演形式的姑娘歌及其“劝世歌”类主体节目的主要价值,首先还不是体现在前述的“乞唱”和“对唱”,也不是体现在“颂神”祝祷的“娱神”表演,而是体现为娱乐审美的“娱人 ”演出,并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传统。

已知姑娘歌最早的“劝世歌”曲本,是由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的海康县籍进士、著名学者陈昌齐根据潮剧《三元记》的一折改编而成 [4],内容意在旌表贞节,主题重在倡导贤惠。虽然张扬的思想观念具有浓郁的封建意味与男权色彩,但历史地去看,却是那个时代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当时受到肯定与推崇,想来也是十分自然的。之后,一些具有鲜明劝诫内容的姑娘歌节目大量出现,包括今天可以看到刻印曲本的《兴周灭纣》《孔明诫子》《李甲祭江》《爱珠退亲》《玉堂春》《陈世美》《金娥恨》《李鳌救母》等等。到了清末民初,姑娘歌的“劝世”性节目,可以说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其主要标志,是涌现了一大批呼应时代精神及思想变革的节目。比如《劝夫戒烟》《劝戒赌》《林则徐家训》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东作为近代革命的重要发祥地,其艺术文化与时代脉动的互通性及其在姑娘歌中的鲜明体现;也集中地透露着姑娘歌的编演,从来都是深接地气并引领风气而紧贴现实的敏锐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也有大量新编劝世性的姑娘歌节目出现,代表性的如《为人之道》《劝人处世》《听钱劝》《醒来吧,吸毒侬》《戏说彩码》等。同时,这一时期的姑娘歌在艺术的呈示方式上,一度有所发展与创新。比如, 1950年代曾经在专业文艺队伍里出现过采用笛子及弓弦与弹拨乐器伴奏表演姑娘歌的情形 [5],但也仅是昙花一现,之后再无此类演出。尽管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之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为政治服务的姑娘歌编演现象,存在着以宣传各种政策和中心工作为旨归的创演导向,穿鞋戴帽、标语口号式的节目曾经大量出现,但姑娘歌以劝勉、劝诫、劝慰和劝导等为主要审美旨归的创演传统,一直作为其安身立命的重要价值资本,通过对传统经典节目的不断演绎,始终保持且从未改变。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迄今的姑娘歌发展,依然处于缺乏专业化依托的低水平重复状态,高水平领军艺人集群及海量优秀节目的编演势头,尚未出现和形成。好在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东风,姑娘歌已于 2006年4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认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和政策等的关切,并通过各级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 ,得到了多方的扶助。相信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共同努力,姑娘歌的当代发展,定会出现新的起色;其劝诫世人、引领风尚的独特功能与价值作用,必将得到进一步张扬。

事实上,姑娘歌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彰显与功能发挥,是有客观的历史需要和迫切的现实呼唤的。当今社会存在着诚信缺失、见利忘义、焦虑浮躁、麻木冷漠等道德滑坡、伦理崩塌、信仰缺乏与精神迷茫的现实状况,急需通过包括艺术熏染和思想引领在内的努力,重建价值伦理,重整道德秩序,重塑健全人格,重聚涣散人心。姑娘歌作为历史悠久又传统深厚的雷州地方曲艺说书形式,其劝世醒人的优良美学传统,在此过程中,一定会对流传地的人们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审美影响,发挥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同时,通过艺术创演激扬与涤荡社会风气,才是姑娘歌继续葆有自身艺术生命力及文化地位的根本。为此,一定要深入研究并科学总结姑娘歌的这种艺术传统和审美经验,并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强劲东风,在强化传承的基础上,大力培养艺术新人,大量编演优秀节目,从而在服务百姓、净化社会的审美创造中,强健自身的艺术筋骨,也提升自己的艺术品质。这是姑娘歌自身优良艺术传统的客观昭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于姑娘歌的使命呼唤。

姑娘歌重新提振艺术雄风并继续发挥劝世功能的有利条件其实很多。一是形式简便,风格通俗,方言土语,深接地气,能为流传地的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这是其与自身成长地域环境的天然关系所决定的,也是姑娘歌能够浴火重生的基础。二是它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包括“娱神”需要与 “斗歌”参与,使得它在存在方式上,无法也不会与当地人的精神生活简单割裂开来。恰恰相反,只要能够编演出大量高质量高水平、富于艺术性和吸引力的劝世性节目,必定会在民众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审美共鸣,构筑新的亲近关系,进而赢得更大价值地位与发展主动。三是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条件和舆论环境,一方面紧紧依靠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广泛开展传统挖掘与深度继承,特别是要强化对于传统的“劝世歌”类优秀节目的重新整理和恢复上演,同时积极编演具有现代意义、现实情怀、时代气息与文化追求的新编节目,并通过对传统资源的有效利用,扩大发展传扬的工作基础,拓展姑娘歌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从新的时代条件出发,通过引入和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传承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借助文化馆站的专业介入和地方高校的人才培育,孵化新一代高起点的姑娘歌传承人。四是全面规划、系统研究,全方位提升姑娘歌的发展水平。包括依托文学升华、技能优化、唱腔打磨、气质训练等等措施,抬高曲本创作、舞台表演、唱腔设计、形象美化等等方面的专业水准。五是创造条件,加大姑娘歌尤其是其优秀节目和艺人的传播频率与宣传力度。过去戏曲界曾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成功经验,也有藉一部戏曲电影如《天仙配》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放大整个黄梅戏与越剧的社会价值,从而赢得全国观众普遍喜爱黄梅戏和越剧艺术的现成经验。如果姑娘歌也能在比较短的时期内,通过发掘整理并恢复上演一些优秀的传统经典“劝世歌”类节目,同时下大力气编演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新创节目,并通过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予以强力推介和传播,相信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喜人效果。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项目“红土之音——岭南雷州姑娘歌音乐研究”(编号:GD14D18)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2][3]转引自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何安成撰写.雷歌文化[M].岭南美术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18、19、52.[4][5]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 ·广东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曲艺志 ·广东卷[M].中国ISBN中心. 2008:71

参考文献:

1.

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 ·广东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曲艺志 ·广东卷[M].中国ISBN中心. 2008.

2.

何希春主编.雷州歌大典[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

雷州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编、何安成撰写.雷歌文化[M].岭南美术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雷州曲艺姑娘
乡村振兴背景下雷州潮溪村传统装饰工艺的创新研究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秋姑娘的信
梦中题词
乡音心中留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泥姑娘
雷州话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