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觉转向”下中国当代摄影的演进与选择

2016-05-14 04:10李文学
艺术评论 2016年8期
关键词:本体摄影家语境

李文学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播由文字传播开始转向图像传播,一个全新的图像时代已扑面而来。美国图像理论学家米歇尔在《图像理论》一书中用“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来概括这一文化变迁,尼古拉斯 ·米尔左夫等人则将之概括为“视觉的转向”(visual turn),国内一些学者根据西方哲学家的理论提出“视觉文化的转向”说。学者周宪认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化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图像表达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表达方式,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娱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在感受图像世界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当代摄影面临的一些迷茫与困惑。本文通过探讨视觉转向下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流变,分析其所面临的困扰,阐述摄影未来发展的趋向。

一、中国当代摄影的演进与发展

(一)现代科技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新科技的运用使得获取影像的技术不断提升,使摄影师从繁琐的技术细节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另

外,数字化处理技术和发达的网络传播,使摄影者的传播方式、创作手法以及审美价值等都发生了转变,不仅是摄影艺术的类型与样式得以多样化呈现,而且网络化的语境也对当代摄影创作的审美观念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更新的可能。可以这样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摄影艺术形式上的发展和变化。

(二)摄影观念的更新拓宽了创作思路

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摄影,已不是简单地再现自然景观或社会生活,而是摄影家们根植于当代文化背景下,利用自身的经历与体验,重新思考当下社会现实,用艺术对自然、生活之现象进行反思与再创造的艺术表达。拍摄只是手段,构思与创作才是摄影者思想的体现。摄影者按照其观念对现实的主体、环境进行支解、重组,构成一组新的关系,赋予一种新的含义,这正是摄影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如王庆松作品《论坛》(见图一)。

(三)其它艺术形式拓展了摄影语言表达

当代摄影并不是以孤立的姿态出现,而是灵活多变的融合各种媒介、材质,拓展了摄影图像的表达语言。如摄影与美术、行为、装置等艺术媒介结合滋生出画意摄影、行为摄影、装置摄影等,郎静山先生是中国画意摄影第一人,他将摄影与绘画结合,作品独树一帜(如图二)。多种艺术形态的拓展对摄影语言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已经接近整个摄影系统各个层面的元素使用,从物理特性、器材、制作方式,直到摄影的概念、观念,包括与各种其他媒介与艺术表现手段的嫁接与融合,都成为当代摄影思考的问题。

二、中国当代摄影的困扰与问题

摄影传入中国不过区区百年,如今已是全民皆影的年代,表面看似欣欣向荣,其实问题丛生,在此略举三点。

(一)“中国式”摄影泛滥成灾

随着摄影器材的普及以及摄影术越来越容易为普通人所掌握,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摄影大军,每个人都可以是照片的生产者。当今摄影与其说是一项全民艺术,倒不如说是全民运动。人造烟雾、模特摆景或通过镜头器材追求所谓视觉冲击的做法日趋盛行,成为这个时代部分摄影创作的标签,突显了思维和文化深度的缺乏。同时,假艺术之名行欺世媚俗之实的行为,也使人们缺少对图像本身文化本质意义的理性思考,对艺术的真伪难以甄别,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文化语境的腐化。

(二)急功近利带来的浮躁心态

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一些摄影家变得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把作品的“经济价值”作为最终目的。每年有不计其数的摄影赛事,很多赛事都被赞助商操纵,他们对摄影赛事的赞助多是为了开发更多的消费者,以牟利为目的。部分摄影家投其所好,什么好中奖就创作什么,这种只以追逐市场利益为目的摄影行为,严重偏离了摄影艺术的本质。摄影家如何在这浮躁的商业大潮中坚守人文价值、彰显独特个性,值得我们思考。

(三)造假频发折射出价值观偏离

近年来,由于利益诱惑、投机取巧心理,摄影界造假事件时有发生,连州摄影年展创始人段煜婷指出“中国当前好的摄影家越来越少,绝大多数摄影家不知摄影的价值所在,他们只为得奖追逐名利,‘沉迷 于拍摄名山大川,在这样的目的驱使下甚至不惜舍弃职业道德,造假剽窃”。在段煜婷看来,摄影家造假事件不断发生, “从深层次上来说,是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

三、中国当代摄影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呼唤本土原创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已被大家所认同。作为“舶来品 ”的摄影从国外传入中国,经历了早期大规模模仿和借鉴西方当代摄影风格的状况,在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摄影逐渐回归“本土 ”。因为只有植根于中国生活的土壤,才有可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原创作品,才能真正地打动观者。摄影未来的发展,不能抛弃本土创作。本土文化为摄影师提供了广泛的创作题材和丰富的内容资源,是创作的源泉和需要,通过本土化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体现“中国特色 ”,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回归摄影本体

讨论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摄影本体语言,可能有人会觉得过时。早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就曾对摄影本体语言进行过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反观中国摄影,我们一直在强调摄影的主题思想、表现形式、审美情趣、现实意义等,或是沉浸于艺术见解、风格流派、文化判断。这些固然重要,但我们却一直在淡化对摄影本土语言的探索与建构,也没有对摄影语言的缺失有所反省。不少摄影家似乎不以为然,因为觉得老土、过气。在视觉转向的时代,新媒体的到来使摄影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主动或被动求诸摄影本体已经成为摄影家们的必然选择,当代摄影不是“题材问题”,是“语言问题”,正如摄影理论家顾策所指出的,要让观看回到内心,让影像重归本体,让摄影成为摄影。

四、结语

摄影语言打破了时空和民族的界限,成为一种 “全球性语言”,正以其新的风貌参与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视觉文化转向下的中国当代摄影,如果立足于中国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背景下,回归摄影本体,汲取多元养分,和谐共生发展,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这是否也昭示着中国当代摄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曹昆萍.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江苏摄影[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1).

2.

藏策.回归影像本体[N].中国艺术报,2012(12)第03版.

猜你喜欢
本体摄影家语境
眼睛是“本体”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黄山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作品选登
摄影家胡小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罗剑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杨黎明眼中的锦屏
一种新型水平移动式折叠手术床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