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群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00-01
摘 要 学校体育教育是健康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确立起这样的观念,并使之落实到具体的教育环节中去,应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体育教育教学 提高 心理健康
一、体育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中体验乐趣,进而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克服各种困难,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之一。
(二)有助于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大多教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而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强度大、激烈紧张、对抗性和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它要求学生不断地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如胆怯、畏惧、疲劳和运动损伤等,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并能将之迁移到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去。如通过跑、跳、投、等耐负荷锻炼增加力量和耐力来培养能够借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和品质。又如球类等运动项目,它要求参加者不能有任何犹豫和徘徊,久练这些项目能帮助学生培养果断的个性。
二、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一)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娱乐性
研究表明,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扩大身体活动的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爱所从事的活动,那么使其在练习后感到满意快乐或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到愉快和欢乐,他们就会爱上体育课。这种良性循环对学生的心理卫生和保健,特别对于具有强迫和忧郁等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
(二)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加强师生互动性
在学习中多创造一些良好的心理气氛。学生对教师信任,可减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紧张和害怕心理。教师对具有紧张胆怯心理的学生应多加关心,少批评,更不能讥讽,并及时鼓励,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满足感”、“成功感”的情绪体验,逐步树立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提示.教师用语要生动、形象、准确.使学生“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恐惧感,排除意志消沉等消极因素,增强自信心和勇气,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气氛。会使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其不良心境,并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培育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健康方面的知识、技能.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与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作斗争,确立有益于身体的生活方式;此外,教育活动还要求教师以科学知识和反馈信息为依据,正确判断问题、确定行动目标和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习,并积极做好科研工作。所以,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培育与指导作用,自觉地承担起确保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其次,教师必须是“教学者”。是指从教育的意义上讲,包括了对学生健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行为塑造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再次,教师应该是“交往者”。教育过程从社会心理学来看,其实质上是一种交往活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施的成效,往往有赖于与学生和学生集体是否建立了良好的交往关系。
(四)更新体育设施,创造良好的健康教育环境
根据国家要求,认真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并使学校健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健康教育相结合,形成全社会都注重健康教育的良好局面。开设学校健康课以后,学校原有的体育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体育与健康课的需要,因此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改革,首先体育场地建设要为保护学生健康实施快乐体育开路,其次体育器材和体育馆不一定要求正规化,但是必须以实用为前提,以确保健康教育课顺利进行为目的。此外,在加强学生身体锻炼和合理营养的同时,应注意尽量减少或克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才的因素,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五)适当调整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如果,教学内容过多,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人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抑郁症、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卢文玉.大学生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 梁培根.健康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创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 曾四清.高校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互动效应[J].中国学校体育学报.2002(2).
[4] 荆光辉,李艳翎.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
[5] 黄玲.“健康第一”与高校体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