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给孩子带来安全过度保护

2016-05-14 17:38蒋理
中华家教 2016年8期
关键词:圈养过度家长

蒋理

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四国相关研究机构于2015年联合开展了高中生安全意识及问题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过度保护现象严重,安全教育状况堪忧,可中国高中生遭受暴力侵害现象却较为突出。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面临的不安全因素多,家长担心孩子被伤害,因此,反复强调要注意安全,学生也担心出安全问题,可是,学生还是很不安全。对我国学生的安全教育,应该走出这样的恶性循环。

必须意识到,“过度保护”反而会让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我国家庭对学生的“过度保护”,和学生对自我的“过度保护”,是以学生不接触社会、不参与某些活动为特征的,表面上学生远离了不安全因素,但是,却由于没有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体验,而缺乏保护自我的能力。比如,考虑到安全问题,很多家庭一直接送孩子上学,由于有父母的接送,孩子“很安全”,可孩子总有独立的一天,一旦父母不接送,他能独立面对社会的不安全风险吗?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面对社会安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像不要随意搭陌生人的车,接受陌生人的邀约等等。

安全教育,从本质上是生活教育,是学生必须在生活中感知的教育。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给予适度保护,可是,却不能替孩子消除所有安全风险。不能因做家务可能切伤手,就不让孩子做家务;不能因体育运动、户外活动可能受伤,就不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限制学生外出、郊游。这不是“保护”,而是以“保护”为名的因噎废食、“圈养”,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家长“圈养”学生,有不少学校对学生也以安全为由进行“圈养”,下课不允许学生下楼活动,学校的运动场也不允许学生奔跑。这样的“保护”,“保护”出学生的安全了吗?非也!反而是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低下、身体体质退化。而且,在父母和老师规划、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的环境中成长,学生的独立性和责任心都很差。

家长和学校的过度保护,还体现在干涉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课余生活中,因担心孩子结交“坏人”,受到“伤害”,不少父母不允许孩子去参加社交活动,有时还会违背孩子的意愿,检查孩子的日记;因担心孩子上网玩游戏,有家庭禁止孩子用电脑、上网等等。这种“保护”也是适得其反,在家长这不能做那不能做的要求下,有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沟通、交流,还有学生则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与家长的要求对着干。另外,由于没有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健康上网的习惯,一旦离开家长的监控,有的孩子一触网,就失控。

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是家长和老师的过度“保护”“圈养”教育能保护和教育出来的。家长和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生活教育,要陪伴孩子成长,在共同生活中,教会孩子怎样为人处世,面对挑战和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成长,为他们遮风挡雨,给他们一个温室般的成长环境——这种环境才是最不安全的。

猜你喜欢
圈养过度家长
浅谈提高圈养野生动物福利的途径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